..續本文上一頁修學止觀。“自體故”是“希求勝解淨,故意樂清淨”,這個“自體”是指清淨增上意樂本身的相貌。“瑞相故”是“前及此法流,皆得見諸佛”,這是得清淨增上意樂後所現的瑞相。“勝利故”是“了知菩提近,以無難得故”,這就是殊勝利益。
如其次第,諸句伽他應知顯示。
前面的頌子就是這次第,一一配合起來就行了。
何因緣故波羅蜜多唯有六數?
爲什麼波羅蜜多是六波羅蜜多而不是四、五或者是七、八?當然了,在其它的典籍中也不一定就是六波羅蜜多,在《大毗婆沙論》上就只有四波羅蜜多:布施波羅蜜多、戒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我們說的忍波羅蜜多,它給含括在戒波羅蜜多裏了。有時候還說是十波羅蜜多。這裏只說六波羅蜜多,爲什麼說六?下邊兒有叁個理由。
成立對治所治障故。證諸佛法所依處故,隨順成熟諸有情故。
這就是叁個理由。“成立對治所治障故”,“所治障”,所要對治的障礙。布施波羅蜜多就是要對治悭吝的障礙等等,般若波羅蜜多就是要對治愚癡邪見障。六波羅蜜多就能夠對治這些障礙了,所以六波羅蜜多就夠了。這個是斷德。“證諸佛法所依處故”,“證諸佛法”就是要證悟諸法實相,證悟諸佛的境界。說,六波羅蜜多是成就佛法的因緣。你修六波羅蜜多就能成佛了,所以只要六波羅蜜多就可以了。這一個是智德。“隨順成熟諸有情故”,“隨順”就是隨順佛法去教導衆生,以使衆生得解脫。“成熟”就是自己得解脫、衆生得解脫。這是恩德吧。這是說,用六波羅蜜多就夠度衆生的了。“證諸佛法所依處”是智德。“成立對治所治障”是斷德。“隨順成熟諸有情”是恩德,斷德、智德、恩德都有了,斷德、智德是自利,恩德是利他,叁德、二利都有了就是圓滿了。這叁條理由實在來說,妙老說他非常好,我當時確實沒有感覺到好在哪兒,因爲我通過這叁句話,根本看不出爲什麼非要六,難道十波羅蜜多不能用這叁條理由?我看完全可以。光這叁句話當然是看不透的。我們得往下看。
爲欲對治不發趣因故,立施戒波羅蜜多。不發趣因,謂著財位及著室家。
這是解釋斷德“成立對治所治障故”的。“爲欲對治不發趣因故”,“對治”就是消滅,把障礙給消滅掉。消滅什麼障礙呢?“不發趣因”,要知道“不發趣”,就得先知道“發趣”。“趣”就是“向”,要到一個地方去叫“趣”,現在我們要到什麼地方去?到涅槃那個地方去。我們這個地方是生死的地方,這個地方太苦了,我們要跳出生死到涅槃那個地方去,這就叫“發趣”。就是發出離心,發心出離生死,趣向涅槃。“不發趣”就是我不發心了脫生死得證涅槃。所以說,“爲欲對治不發趣因”就是說,爲了消滅我不發心了脫生死的因緣、障礙我發心修學聖道的因緣,“故立施戒波羅蜜多”,所以要成立布施波羅蜜多、持戒波羅蜜多,也就是說,這兩個波羅蜜多是對治“不發趣因”的。“不發趣因,謂著財位及著室家。”這個呢,是舉了一些不發趣因的實例。說,爲什麼我們會有不發趣因呢?因爲我們“著財位及著室家”。人的煩惱到底有多少?根本沒數兒,這裏無著論師說了兩種:財位、室家。著財位就是對治財富、位置的執著,重點兒是財富。所以這一個是要用布施波羅蜜多來對治。布施是把自己的東西送給需要的人,這一個我們一定要注意,是送給需要者,可我們現在常常是送給不需要者,咱們看看自己是不是,怕多是錦上添花~~布施一般是財布施,同時還有法布施和無畏施(後邊兒再解說)。爲什麼用布施可以對治著財位呢?位置能憑布施對治?這是因爲你只要有財,財是可以換來位置的。比如說現在有很多大商人都去弄個人大代表當當、弄個政協委員當當。古今一例。“著室家”則需要用持戒波羅蜜多來對治。這個主要是梵行的問題,淫心不除、塵不可出,這很要緊。到最後我再把六波羅蜜多專門說一下。現在先不詳細說。現在我們用布施波羅蜜多來對治“著財位”,用持戒波羅蜜多來對治“著室家”,這樣就把“不發趣因”消滅了,那麼就不能不發趣了,就願意修學聖道了。
爲欲對治雖已發趣複退還因故,立忍進波羅蜜多。
我們有布施波羅蜜多、持戒波羅蜜多了,我們發心修學聖道了,可是呢,一遇到逆境,我們又退轉了,說,這麼苦,不想幹了,這就是“雖已發趣複退還”,這可不妙,那麼該怎麼辦呢?于是,爲了對治這個情況建立了忍辱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
退還因者,謂處生死有情違犯所生衆苦,
退還因有什麼樣的情況呢?這兒舉了例子。菩薩發心要度衆生了,但正在流浪生死的衆生呢,因爲已經習慣了在生死,他們覺得生死是正當的,所以就處處“違犯”――違犯就是與菩薩作對,也就是衆生打擊菩薩。這時候有些菩薩就生起了不耐煩,想,我是爲你們好你們還給我搗蛋,我不管你們了。這就是退心了。妙老還說了一種情況,就是說,菩薩開始的時候說法,是用慈悲心說的,說著說著呢,他看衆生有不少的罪過,就用嗔心說法了。這也是退心。
及于長時善品加行所生疲怠。
這是另外一個例子。說,菩薩要弘揚佛法,要廣度衆生,自己還要努力修道,忙得很,這樣呢,他太累了。“所生疲怠”,就是菩薩太累了,菩薩自己受不了了,因爲疲憊而懈怠了。關于這一個,《四十二章經》中有個比喻,就是琴弦太緊了不行太松了也不行,必須處于適中的情況。爲了對治這樣的情況,所以建立了精進波羅蜜多。
爲欲對治雖已發趣不複退還而失壞因故,立定慧波羅蜜多。
這一個是說爲什麼要建立禅定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有些菩薩已經發大心了,而且也沒有退轉,但是呢,在修行的時候出現了偏差,就是迷路了。爲了對治這個障礙,所以建立了禅定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失壞”,“失”是幹脆方向錯了,要往東,結果你走著走著方向轉向西了。“壞”則是要往東結果方向有點兒偏,但不是正相反。在無性釋456頁中說,失壞因是外道(原文說,“如諸外道,是失壞因”)。
失壞因者,謂諸散動及邪惡慧。
這是舉了一下“失壞因”的情況。“散動及邪惡慧”,所謂“散動”,就是心老愛往外跑、向外攀緣。這樣呢,道心就提不起來,令你正念喪失。“邪惡慧”就是邪知邪見。邪知邪見是怎麼來的?最主要的就是:沒得禅定的時候,靜坐後在那兒分別,一分別就有了邪知邪見,這是他自己在那兒執著。還有就是得了禅定,得禅定者的分別心更厲害,他也會分別出邪知邪見,而且這邪見更可怕。所以說,我們修禅定的時候,要以經教爲所依,經教可以規範你的知見。你要是什麼經教都不讀,只在那兒靜坐,這是十分的靠不住的。佛說過,在沒入聖位的時候,是不能離開文字佛法的。我們看經典,大菩薩們還去聽佛說法呢,何況我們。我們一定要一切以聖言量爲標准。爲了對治散動,建立禅定波羅蜜多,爲了對治邪惡慧,建立般若波羅蜜多。
如是成立對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數。
這樣呢,一算,發現爲了對治不發趣因,建立布施波羅蜜多、持戒波羅蜜多;爲了對治退還因,建立忍辱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爲了對治失壞因,建立禅定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這不就是六波羅蜜多嗎?所以說只要六波羅蜜多就夠了。
又前四波羅蜜多是不散動因,次一波羅蜜多不散動成就。此不散動爲依止故,如實等覺諸法真義,便能證得一切佛法。如是證諸佛法所依處故,唯立六數。
根據上邊兒說的“成立對治所治障故”,只要六波羅蜜多就可以了。下邊兒呢,還有其他的說法。這是因爲“證諸佛法所依處”,所以得要六波羅蜜多。我們知道,要“證諸佛法”,般若(波羅蜜多)是最重要的,沒有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夠得悟聖道,但是,只有般若(波羅蜜多)是不行的。看長行。“前四波羅蜜多是不散動因”,說,布施波羅蜜多、持戒波羅蜜多、忍辱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這四個波羅蜜多是讓心靜下來的,它們是心不散動的條件。“次一波羅蜜多不散動成就”,這是說禅定波羅蜜多的。前四波羅蜜多讓心不散動,心不散動自然就容易得禅定了。印順法師是把“次一波羅蜜多不散動成就”解釋成般若波羅蜜多。他是說,“不散動”就是禅定波羅蜜多,前四波羅蜜多是禅定波羅蜜多的因,而後邊兒的般若波羅蜜多是禅定波羅蜜多(不散動)所成就的果。無性釋中說是靜慮波羅蜜多(原文見456頁)。“此不散動爲依止故”,說,這個禅定波羅蜜多可以讓你的心不散亂。“依止”就是靠山,有了靠山你就安心,這裏說禅定是靠山,要是有了禅定這個靠山,你的智慧就有力了,就可以把你的智慧發揮得相當的充分。“故如實等覺諸法真義”,這樣,你就可以如實地覺悟“等覺諸法真義”。就是說,你就可以如實覺知,它是什麼樣你就覺知什麼樣兒。我們現在可不是的,明明是沒有的,我們覺得有,明明是有的,我們卻覺得沒有,這就是顛倒見。真的如實知覺了,那你“便能證得一切佛法”。要證得“等覺諸法真義”,是憑般若的,但是,要沒有禅定波羅蜜多,你是沒有般若的,而要成就禅定波羅蜜多,你就得有前邊兒四波羅蜜多。這是一個連環套兒。“如是證諸佛法所依處故,唯立六數”,所以,你就得有六波羅蜜多,少一個也不行。前邊兒一個理由是從對治障礙的角度來說的,說從對治障礙的角度來說,不用多了,只要六波羅蜜多就夠了(這是說十波羅蜜多用不上)。現在又從證悟佛法這個角度來說,說得有六波羅蜜多,少了不得夠(這是說四波羅蜜多少了點兒)。
由施波羅蜜多故,于諸有情能正攝受;
再看爲什麼要六波羅蜜多的第叁個理由――隨順成熟諸有情。長行中說,“由施波羅蜜多故,于諸有情能正攝受”,這一句話是說得有人緣兒。你要想度化衆生,你得給衆生有良好的關…
《《攝大乘論》要義 彼入因果分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