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要義 入所知相分第四▪P9

  ..續本文上一頁實根本就沒有自性、根本就不存在。“次能取亦無”,接著你知道了能取的分別的心也是無自性的。“後觸無所得”,“觸”就是認識到、證悟。這樣你就證悟到離一切相的平等法性了。

  複有別五現觀伽陀,如大乘經莊嚴論說:

  下邊兒無著論師又引用了《大乘經莊嚴論》(按窺基法師的說法是《莊嚴大乘經論》)中的五個頌子。“現觀”實際上就是修行。這五個頌子實際上是修行的五個位次。

  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

  于法思量善決已故了義趣唯言類

  這個頌子說是資糧位。也有人說只這個頌子的前兩句是資糧位。世親釋202頁說,“第一頌顯資糧道,第二初半顯加行道,後半第叁顯于見道,第四一頌顯于修道,第五一頌顯究竟道。”印順法師說這“似乎是玄奘臆改的(《攝大乘論講記》346頁)”。“福德智慧二資糧”,福德資糧、智慧資糧,佛就是二足尊,二足就是福德、智德。現在菩薩也得修福、修智,福、智能幫助我們得入聖道,那是資本,所以稱爲資糧。在六波羅蜜之中,修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德資糧。精進、禅定是通于福德、通于智慧的,般若則是智德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說,菩薩准備的福、智資糧,很多很多,十分的充足,當然,“無邊際”雖然是很多很多,但仍然不是圓滿。就相當于咱們說的“恒河沙數”一樣,對于我們來說,恒河沙就是無數的,但對于佛陀來說,恒河沙實際上是有數的。福德、智德都得修,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于法思量善決已,故了義趣唯言類”,“思量”就是思維。菩薩在資糧位的時候,他不但修福德、智慧以積聚資糧,對于佛法也是學習的。就是說,菩薩對于經論中說的法,菩薩在修行的時候都觀察、都思維。“善決”,就是指能進行善巧的決斷,沒有疑惑,知道法是無常的、無我的、是內心的變現。因爲菩薩決定知道了這些,所以能夠通達一切的義趣,一切的名、義、自性、差別,知道它們都是“意言”。“唯言類”是指它們都是意識的安立。“類”是現出,就是指一切法都是意識現出來的影像而已,都不真實。這一個“故了義趣唯言類”,我是這麼理解的:“義”就是我執、法執,就是把繩看成蛇的“蛇(解)相”。現在就是說,所以菩薩認清了義都是因言(言即名言)而有的。我覺得這一句這樣說比較准確。

  若知諸義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

  便能現證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

  這是加行位。在資糧位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行。在資糧位,你已經知道了諸義――境界――實際上只是“言”(即名言),就是意識的分別,是似義顯現而已,根本就不實在。頌子中“唯是言”的“唯”,是決定的意思,決定知道,沒有一點兒的猶豫。知道那只是意識的分別。“即住似彼唯心理”,你知道了它們只是心識的分別,你就可以安住在“似彼唯心”的道理上了、安住在唯識無義的道理上了。注意:在這兒是安住于“似彼義相顯現唯是心性”的道理,就是悟入了依他起性。有的人會對這個産生誤會。我們要知道,佛教不是毀滅一切,所以我們不要因爲諸法不實在而厭惡它。第一、第二這兩句頌子,我想這麼說:菩薩知道了一離開語言就沒有了什麼所存在的、我們認爲是有的東西。我們現在說的唯識,實際上是唯語言、唯名言。要是沒有名言(一切信息,包括色、聲、香、味、觸等等),也就沒有了義。離開言說,義的行相就不存在了。所以我們也只能“因言生解”――在語言上生起正確的認識。我們現在在語言上生起了錯誤的認識,菩薩轉過來,在語言上生起正確的認識。“便能現證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既然菩薩生起了正確的認識,那麼就可以證悟平等法性,這樣一來,就把能相、所相就都消滅了。這兩句在妙老的本子裏說是見道位,而不應該是加行位。不過我看說成加行位也是可以的,只要把這兩句理解成別別時意趣就可以了。

  體知離心無別物由此即會心非有

  智者了達二皆無等住二無真法界

  這是見道位。“體知離心無別物”,“體知”就是體悟、通達、了知。說,通達了離開了分別心就沒有任何的法可得。“由此即會心非有”,所取的法不可得,能取的心也不可得。“會”就是領會。“智者了達二皆無”,“智者”就是菩薩。菩薩通達了能取、所取都不可得。“等住二無真法界”,“等住”就是平等地安住。菩薩了達了能取、所取皆不可得,自然就平等地安住在一真法界之中了,這就離一切戲論相。在見道之前,語言皆戲論,因爲有語言、名言就會生出種種的義,現在見道了,沒有這戲論了。

  慧者無分別智力周遍平等常順行

  滅依榛梗過失聚如大良藥消衆毒

  見道後就該修道了。頌子中的“慧者”,實際上就是前邊兒那個頌子中的“智者”,還是菩薩。“無分別智”,這裏指根本智、後得智。說,菩薩在見道的時候,具足了根本智、後得智,因爲根本智、後得智的緣故,所以“周遍平等常順行”,無分別根本智、後得智就有這個能力。“周遍”就是普遍于一切法,一切法都平等,皆是真如。“常順行”,一直隨順這樣的心修行。也就是隨順真如而行。“滅依榛梗過失聚,如大良藥消衆毒”,前兩句是證真,後兩句是斷惑。“滅”是滅除、“依”是所知依,就是阿賴耶,也就是種子識。“榛梗”,“榛”是一種落葉灌木,我們一般不都說灌木叢麼~~因爲是灌木,所以這裏是比喻叢雜無章,這是來形容阿賴耶識裏的雜染種子的。“梗”就是阻礙、障礙。說因爲阿賴耶識裏的雜染種子而顯現一切法,這一切法障礙我們,令我們煩惱。“過失聚”,阿賴耶識裏是我們無始以來的執著心造出來的種種罪過的聚合體。現在我們隨順真如,把他們都給滅除掉。因爲我們有無分別智,能夠隨順真如,所以能夠把們消滅掉,消滅掉它們,就能得大自在、得大解脫。“如大良藥消衆毒”,我們中毒了,就得有解藥,現在這無分別智就是最好的藥,它能把所有的毒都消滅。現在就是說用無分別智消滅阿賴耶識裏的雜染種子。記住,修道位主要是憑無分別智。

  佛說妙法善成立安慧並根法界中

  了知念趣唯分別勇猛疾歸德海岸

  這是究竟位。“佛說妙法善成立”,佛說的無上甚深微妙法,“善成立”,這是憑後得智來善巧成立。“安慧並根法界中”,“安”是安住,安穩地住。“慧”指無分別智。“根”這裏是指心。說,菩薩按佛陀所說的這些妙法來修學,能夠安住在無分別智裏,無分別智與真如相應,也就安住于真如。菩薩不但安住于真如,還可以安住于心裏。心一般是指阿賴耶識,但在修道位已經“滅依榛梗過失聚,如大良藥消衆毒”了,就是把阿賴耶識裏的雜染種子統統消滅了,這就成了無垢識了。也就是說,菩薩安住于無垢識裏。還有一個“法界”,當然是清淨法界了。就是說,菩薩安住于無分別智裏、安住于無垢識裏、安住于清淨法界裏。“了知念趣唯分別”,這個“了知”是後得智的。菩薩有根本智、後得智。用後得智通達“念趣唯分別”,就是通達我們所念的種種義趣,都是能分別心。“勇猛疾歸德海岸”,用根本智斷惑證真,用後得智通達一切法是內心的分別,所以你就能夠勇猛精進地修學聖道,那就可以很快成就圓滿無上菩提佛果了。

  

《《攝大乘論》要義 入所知相分第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