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实根本就没有自性、根本就不存在。“次能取亦无”,接着你知道了能取的分别的心也是无自性的。“后触无所得”,“触”就是认识到、证悟。这样你就证悟到离一切相的平等法性了。
复有别五现观伽陀,如大乘经庄严论说:
下边儿无著论师又引用了《大乘经庄严论》(按窥基法师的说法是《庄严大乘经论》)中的五个颂子。“现观”实际上就是修行。这五个颂子实际上是修行的五个位次。
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
于法思量善决已故了义趣唯言类
这个颂子说是资粮位。也有人说只这个颂子的前两句是资粮位。世亲释202页说,“第一颂显资粮道,第二初半显加行道,后半第三显于见道,第四一颂显于修道,第五一颂显究竟道。”印顺法师说这“似乎是玄奘臆改的(《摄大乘论讲记》346页)”。“福德智慧二资粮”,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佛就是二足尊,二足就是福德、智德。现在菩萨也得修福、修智,福、智能帮助我们得入圣道,那是资本,所以称为资粮。在六波罗蜜之中,修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德资粮。精进、禅定是通于福德、通于智慧的,般若则是智德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说,菩萨准备的福、智资粮,很多很多,十分的充足,当然,“无边际”虽然是很多很多,但仍然不是圆满。就相当于咱们说的“恒河沙数”一样,对于我们来说,恒河沙就是无数的,但对于佛陀来说,恒河沙实际上是有数的。福德、智德都得修,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于法思量善决已,故了义趣唯言类”,“思量”就是思维。菩萨在资粮位的时候,他不但修福德、智慧以积聚资粮,对于佛法也是学习的。就是说,菩萨对于经论中说的法,菩萨在修行的时候都观察、都思维。“善决”,就是指能进行善巧的决断,没有疑惑,知道法是无常的、无我的、是内心的变现。因为菩萨决定知道了这些,所以能够通达一切的义趣,一切的名、义、自性、差别,知道它们都是“意言”。“唯言类”是指它们都是意识的安立。“类”是现出,就是指一切法都是意识现出来的影像而已,都不真实。这一个“故了义趣唯言类”,我是这么理解的:“义”就是我执、法执,就是把绳看成蛇的“蛇(解)相”。现在就是说,所以菩萨认清了义都是因言(言即名言)而有的。我觉得这一句这样说比较准确。
若知诸义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
便能现证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
这是加行位。在资粮位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行。在资粮位,你已经知道了诸义――境界――实际上只是“言”(即名言),就是意识的分别,是似义显现而已,根本就不实在。颂子中“唯是言”的“唯”,是决定的意思,决定知道,没有一点儿的犹豫。知道那只是意识的分别。“即住似彼唯心理”,你知道了它们只是心识的分别,你就可以安住在“似彼唯心”的道理上了、安住在唯识无义的道理上了。注意:在这儿是安住于“似彼义相显现唯是心性”的道理,就是悟入了依他起性。有的人会对这个产生误会。我们要知道,佛教不是毁灭一切,所以我们不要因为诸法不实在而厌恶它。第一、第二这两句颂子,我想这么说:菩萨知道了一离开语言就没有了什么所存在的、我们认为是有的东西。我们现在说的唯识,实际上是唯语言、唯名言。要是没有名言(一切信息,包括色、声、香、味、触等等),也就没有了义。离开言说,义的行相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也只能“因言生解”――在语言上生起正确的认识。我们现在在语言上生起了错误的认识,菩萨转过来,在语言上生起正确的认识。“便能现证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既然菩萨生起了正确的认识,那么就可以证悟平等法性,这样一来,就把能相、所相就都消灭了。这两句在妙老的本子里说是见道位,而不应该是加行位。不过我看说成加行位也是可以的,只要把这两句理解成别别时意趣就可以了。
体知离心无别物由此即会心非有
智者了达二皆无等住二无真法界
这是见道位。“体知离心无别物”,“体知”就是体悟、通达、了知。说,通达了离开了分别心就没有任何的法可得。“由此即会心非有”,所取的法不可得,能取的心也不可得。“会”就是领会。“智者了达二皆无”,“智者”就是菩萨。菩萨通达了能取、所取都不可得。“等住二无真法界”,“等住”就是平等地安住。菩萨了达了能取、所取皆不可得,自然就平等地安住在一真法界之中了,这就离一切戏论相。在见道之前,语言皆戏论,因为有语言、名言就会生出种种的义,现在见道了,没有这戏论了。
慧者无分别智力周遍平等常顺行
灭依榛梗过失聚如大良药消众毒
见道后就该修道了。颂子中的“慧者”,实际上就是前边儿那个颂子中的“智者”,还是菩萨。“无分别智”,这里指根本智、后得智。说,菩萨在见道的时候,具足了根本智、后得智,因为根本智、后得智的缘故,所以“周遍平等常顺行”,无分别根本智、后得智就有这个能力。“周遍”就是普遍于一切法,一切法都平等,皆是真如。“常顺行”,一直随顺这样的心修行。也就是随顺真如而行。“灭依榛梗过失聚,如大良药消众毒”,前两句是证真,后两句是断惑。“灭”是灭除、“依”是所知依,就是阿赖耶,也就是种子识。“榛梗”,“榛”是一种落叶灌木,我们一般不都说灌木丛么~~因为是灌木,所以这里是比喻丛杂无章,这是来形容阿赖耶识里的杂染种子的。“梗”就是阻碍、障碍。说因为阿赖耶识里的杂染种子而显现一切法,这一切法障碍我们,令我们烦恼。“过失聚”,阿赖耶识里是我们无始以来的执著心造出来的种种罪过的聚合体。现在我们随顺真如,把他们都给灭除掉。因为我们有无分别智,能够随顺真如,所以能够把们消灭掉,消灭掉它们,就能得大自在、得大解脱。“如大良药消众毒”,我们中毒了,就得有解药,现在这无分别智就是最好的药,它能把所有的毒都消灭。现在就是说用无分别智消灭阿赖耶识里的杂染种子。记住,修道位主要是凭无分别智。
佛说妙法善成立安慧并根法界中
了知念趣唯分别勇猛疾归德海岸
这是究竟位。“佛说妙法善成立”,佛说的无上甚深微妙法,“善成立”,这是凭后得智来善巧成立。“安慧并根法界中”,“安”是安住,安稳地住。“慧”指无分别智。“根”这里是指心。说,菩萨按佛陀所说的这些妙法来修学,能够安住在无分别智里,无分别智与真如相应,也就安住于真如。菩萨不但安住于真如,还可以安住于心里。心一般是指阿赖耶识,但在修道位已经“灭依榛梗过失聚,如大良药消众毒”了,就是把阿赖耶识里的杂染种子统统消灭了,这就成了无垢识了。也就是说,菩萨安住于无垢识里。还有一个“法界”,当然是清净法界了。就是说,菩萨安住于无分别智里、安住于无垢识里、安住于清净法界里。“了知念趣唯分别”,这个“了知”是后得智的。菩萨有根本智、后得智。用后得智通达“念趣唯分别”,就是通达我们所念的种种义趣,都是能分别心。“勇猛疾归德海岸”,用根本智断惑证真,用后得智通达一切法是内心的分别,所以你就能够勇猛精进地修学圣道,那就可以很快成就圆满无上菩提佛果了。
《《摄大乘论》要义 入所知相分第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