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地而出离故。
“地差别”是说菩萨修行是十地,一地一地过,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这样离一切障而圆满成就大菩提的,可声闻乘不是,声闻乘是四果,他可以一生就从初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一直走到四果阿罗汉。
六、七、由清净差别,断烦恼习,净佛土故。
第六、第七两个合在一起,叫“清净差别”。什么意思?就是说,菩萨能断除烦恼,不但能断除爱烦恼、见烦恼,而且能断除爱烦恼、见烦恼的习气。阿罗汉能断烦恼,但没能断烦恼的习气。“习”就是习气,就是种子。这一个就很微妙,说小乘人因为还有习气在,所以偶尔还有失态的情况。还有一个不同是说,菩萨有清净的佛土,有缘者都可以到他这儿来,可声闻乘没有这样的事儿。因为他入无余涅槃就不度众生了,所以要净土没有用处。“断烦恼习”是菩萨自己的境界特别清净,“净佛土”则是普度众生用的。所以,第六应该是,清净差别,断烦恼习故;第七应该是清净差别,净佛土故。因为都是“清净差别”,所以可以合在一起。
八、由于自他得平等心差别,成熟有情加行无休息故。
这个“自他得平等心差别”是说,菩萨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一样的,他能对别人象对自己一样,他没有自他的差别,这就是平等,但罗汉不是。他入了无余涅槃之后,就不管别人了,他不是对待别人象自己一样。菩萨要“成熟有情”,就是令众生都成就,“加行”就是为度众生而努力修行,修加行,这样的努力就是“无休息”。菩萨不停地作这事儿。到后边儿要讲到六度,六度就是度众生的问题,就是菩萨对他人的问题。
九、由生差别,生如来家故。
“生差别”是说,菩萨能“生如来家”,如来以真如为家,就是说,菩萨能得真如、得无分别智,可以继承如来的事业。声闻乘罗汉是不可以的,因为罗汉不能尽未来际度化众生。这一个呢,韩老是译成了“由生于如来种姓故”,这就成了长时间积累的问题,成了菩萨成佛的问题。
十、由受生差别,常于诸佛大集会中摄受生故。
受生差别是说,菩萨能够在诸佛大集会里度化众生。这是指,菩萨到受用土度化众生,而罗汉没有这本事。“诸佛大集会”就指受用土,说菩萨能在诸佛集会说法的境界里摄受那些莲华化生的众生,罗汉则只能摄受父母所生之众生。第九的生差别与这个第十的受生差别我再说几句,不然的话不明确。第九的生差别是说,菩萨将来要成佛,这第十的受生差别是说,菩萨现在已经是佛的眷属了。长行中说是“常于诸佛大集会中摄受生故”,就是说,诸佛集会的时候菩萨就到场了。咱们知道,说诸佛都有自己的眷属,佛到那儿去,不是佛自己一个去,他都带自己的眷属,就象我们现在世间的一个大和尚去哪儿都要带上侍者一样。佛带去的眷属自然是佛的亲近者,菩萨可以。作为诸佛的眷属,就可以受用诸佛法乐。第九是说将来,第十是说现在。第九说将来成佛,第十说现在就是诸佛眷属。
十一、由果差别,十力,无畏,不共佛法无量功德果成满故。
这是说菩萨与声闻所得的果位不同。菩萨可以得“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佛法”等,也就是说,菩萨是证圆满佛果,而声闻则只能证罗汉果,不如菩萨庄严。“十力”是指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a.知觉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b.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c.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d.知诸根胜劣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e.知种种解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f.知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g.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h.知天眼无碍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i.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j.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四无畏”是a.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b.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c.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d.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十八不共”就是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因为这十一种差别,所以我们说大乘佛法很殊胜。
此中有二颂:
这儿有二个颂子。
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
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
这两个颂子,第一个是说四寻思观,第二个颂子是四如实智。四寻思观就是四加行的暖位、顶位,而四如实智是忍位和世第一位。四寻思观一般是说成名、义、自性、差别,这儿说的是名、事、自性、差别,这关系不大,这样叫也可以。“名事互为客”,名和事互相来说,都是客人,都不是主人。也就是说,它二者互相依靠、互相依赖,而且都不实在。就是常说的依义立名、依名诠义。依据这件事儿而安立假名,同时,要是没有名,义也就显不出来。一般都是这么说的,“客”就是没有实在性,我们现在把它说成客尘烦恼,客尘烦恼是怎么来的,就是因为我们执有自性所以而有的,都是无明所现的,无明就是莫名其妙的意思。韩老用了这几个词,飘忽不定、莫名其妙、不知所由、突如其来等来形容无明。“其性应寻思”,说,名的体性、事的体性,是我们应该好好去观察观察、思维思惟。“义”应该是我执、法执,不过有时候说成蕴、处、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我们要观察名、事儿,要知道它们都是空性。要知道它们实际上都是飘忽不定的,都是由无明而有的。“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对于名、事我们应该认清,对于自性、差别呢?我们也应该“推究”,这个“二”就是自性、差别,“推”就是推究,也就是思维、观察。经过推究,发现自性、差别其实也是妄想而已,根本就是虚假的。这儿的“量”是动词,就是思量、分别,或者说是测量,用眼测量色,用耳测量声……用意识测量自体、差别。就是说,我们在奢摩他里思维观察,发现自性、差别也只是内心的分别所示现的而已。因为内心的分别而安立出了种种名字,这根本就是假立出来的。下边儿是第二个颂子。
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三
彼无故此无是即入三性
第一个颂子是四寻思,现在是四如实智。“实智观无义”,说,你继续思维名、事、自性、差别是无所有的,达到了决定的见解,一点儿也不犹豫,这是“实智观无义”,就是明白了遍计所执是无有的。“唯有分别三”,本来有名、事、自性、差别四个,你发现事,就是义,根本是没有的。这就只剩下名、自性、差别三个了。这就是悟入了依他起性。“彼无故此无”,“彼无”是指第二句是义无、事无。“此无”是指剩下的名、自性、差别都无。因为义无,所以名无、自性无、差别无。没有义,需要义的名吗?不需要,没有桌子,有桌子本身(自性)吗?没有!没有桌子、书本,有桌子与书本的差别吗?没有!这就是悟入了圆成实性。“是即入三性”,“实智观无义”是悟入遍计执,“唯有分别三”是悟入依他起,“彼无故此无”是悟入圆成实性,这样呢,三性就都悟入了。当然,这一个颂子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如实观无义”,我们仔细思维名、义、自性、差别中的“义”,发现它是根本就不存在的,连一点儿影子也没有,“唯有分别三”是说,既然没有“义”,剩下的名的分别、自性的分别、差别的分别其实是“分别自己在分别”,这就是要想认识识,只能凭识自己来认识识。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们说,思只能证明思存在,证明不了我存在,应该是“思故思在”。现在就是说,是分别在分别,分别自己把自己分别出名、自性、差别。
复有教授二颂,如分别瑜伽论说:
前边儿的二个颂子是无著论师自己写的,现在无著论师又引用弥勒菩萨的二个颂子。
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
义相既灭除审观唯自想
这二个颂子是《分别瑜伽论教授颂》,都说没有传到中国来,而且在印度也失传了,不过现在韩老根据这二个颂子,发现其实就是《庄严现观颂》,不过没有翻译过来,韩老就把它翻译出来了,《弥勒道场》网站上放的有。“菩萨于定位”,菩萨在定位中间修行,“观影唯是心”,“影”就是影像,是不真实的意思,名、义、自性、差别都是“影”。说,菩萨在定中思维观察,发现名、义、自性、差别等这些其实只是内心的分别而已。“义相既灭除”,“义相”就是有自体者。说有自体者既然已经被破斥了,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有自体”的“义相”存在。你的心在分别,但所分别的境界是不可得的。“审观唯自想”,“审观”就是仔细地审视、观察,非常认真地审视、观察,不是浮泛的审视、观察,是确确实实静下心来审视、观察。一般的观察我们容易打妄想,容易夹带杂念,这“审观”是不夹带杂念的。说,你经过仔细地审视观察,发现所分别的境是没有的,只是自己心在分别,这样就破除了对所缘境的执著。
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
“如是住内心”,我们已经破除了对所缘境的执著,我们就安住于内心了。“住内心”的“住”是安稳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就安稳了,因为我们知道了一切法都是内心的分别而已。“知所取非有”你知道了所认取的一切法都是虚妄分别而已,它们其…
《《摄大乘论》要义 入所知相分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