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要義 入所知相分第四▪P8

  ..續本文上一頁地而出離故。

  “地差別”是說菩薩修行是十地,一地一地過,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這樣離一切障而圓滿成就大菩提的,可聲聞乘不是,聲聞乘是四果,他可以一生就從初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一直走到四果阿羅漢。

  六、七、由清淨差別,斷煩惱習,淨佛土故。

  第六、第七兩個合在一起,叫“清淨差別”。什麼意思?就是說,菩薩能斷除煩惱,不但能斷除愛煩惱、見煩惱,而且能斷除愛煩惱、見煩惱的習氣。阿羅漢能斷煩惱,但沒能斷煩惱的習氣。“習”就是習氣,就是種子。這一個就很微妙,說小乘人因爲還有習氣在,所以偶爾還有失態的情況。還有一個不同是說,菩薩有清淨的佛土,有緣者都可以到他這兒來,可聲聞乘沒有這樣的事兒。因爲他入無余涅槃就不度衆生了,所以要淨土沒有用處。“斷煩惱習”是菩薩自己的境界特別清淨,“淨佛土”則是普度衆生用的。所以,第六應該是,清淨差別,斷煩惱習故;第七應該是清淨差別,淨佛土故。因爲都是“清淨差別”,所以可以合在一起。

  八、由于自他得平等心差別,成熟有情加行無休息故。

  這個“自他得平等心差別”是說,菩薩對自己、對他人都是一樣的,他能對別人象對自己一樣,他沒有自他的差別,這就是平等,但羅漢不是。他入了無余涅槃之後,就不管別人了,他不是對待別人象自己一樣。菩薩要“成熟有情”,就是令衆生都成就,“加行”就是爲度衆生而努力修行,修加行,這樣的努力就是“無休息”。菩薩不停地作這事兒。到後邊兒要講到六度,六度就是度衆生的問題,就是菩薩對他人的問題。

  九、由生差別,生如來家故。

  “生差別”是說,菩薩能“生如來家”,如來以真如爲家,就是說,菩薩能得真如、得無分別智,可以繼承如來的事業。聲聞乘羅漢是不可以的,因爲羅漢不能盡未來際度化衆生。這一個呢,韓老是譯成了“由生于如來種姓故”,這就成了長時間積累的問題,成了菩薩成佛的問題。

  十、由受生差別,常于諸佛大集會中攝受生故。

  受生差別是說,菩薩能夠在諸佛大集會裏度化衆生。這是指,菩薩到受用土度化衆生,而羅漢沒有這本事。“諸佛大集會”就指受用土,說菩薩能在諸佛集會說法的境界裏攝受那些蓮華化生的衆生,羅漢則只能攝受父母所生之衆生。第九的生差別與這個第十的受生差別我再說幾句,不然的話不明確。第九的生差別是說,菩薩將來要成佛,這第十的受生差別是說,菩薩現在已經是佛的眷屬了。長行中說是“常于諸佛大集會中攝受生故”,就是說,諸佛集會的時候菩薩就到場了。咱們知道,說諸佛都有自己的眷屬,佛到那兒去,不是佛自己一個去,他都帶自己的眷屬,就象我們現在世間的一個大和尚去哪兒都要帶上侍者一樣。佛帶去的眷屬自然是佛的親近者,菩薩可以。作爲諸佛的眷屬,就可以受用諸佛法樂。第九是說將來,第十是說現在。第九說將來成佛,第十說現在就是諸佛眷屬。

  十一、由果差別,十力,無畏,不共佛法無量功德果成滿故。

  這是說菩薩與聲聞所得的果位不同。菩薩可以得“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佛法”等,也就是說,菩薩是證圓滿佛果,而聲聞則只能證羅漢果,不如菩薩莊嚴。“十力”是指如來所具有的十種力用:a.知覺處非處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b.知叁世業報智力,即能知一切衆生叁世因果業報的智力;c.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即能知各種禅定及解脫叁昧等的智力;d.知諸根勝劣智力,即能知衆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e.知種種解智力,即能知一切衆生種種知解的智力;f.知種種界智力,即能普知衆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g.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衆生行道因果的智力;h.知天眼無礙智力,即能以天眼見衆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的智力;i.知宿命無漏智力,即知衆生宿命及知無漏涅槃的智力;j.知永斷習氣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的智力。“四無畏”是a.一切智無所畏,佛于大衆中明言我爲一切智人而無畏心。b.漏盡無所畏,佛于大衆中明言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c.說障道無所畏,佛于大衆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心。d.說盡苦道無所畏,佛于大衆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心。“十八不共”就是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己舍、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因爲這十一種差別,所以我們說大乘佛法很殊勝。

  此中有二頌:

  這兒有二個頌子。

  名事互爲客其性應尋思

  于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

  這兩個頌子,第一個是說四尋思觀,第二個頌子是四如實智。四尋思觀就是四加行的暖位、頂位,而四如實智是忍位和世第一位。四尋思觀一般是說成名、義、自性、差別,這兒說的是名、事、自性、差別,這關系不大,這樣叫也可以。“名事互爲客”,名和事互相來說,都是客人,都不是主人。也就是說,它二者互相依靠、互相依賴,而且都不實在。就是常說的依義立名、依名诠義。依據這件事兒而安立假名,同時,要是沒有名,義也就顯不出來。一般都是這麼說的,“客”就是沒有實在性,我們現在把它說成客塵煩惱,客塵煩惱是怎麼來的,就是因爲我們執有自性所以而有的,都是無明所現的,無明就是莫名其妙的意思。韓老用了這幾個詞,飄忽不定、莫名其妙、不知所由、突如其來等來形容無明。“其性應尋思”,說,名的體性、事的體性,是我們應該好好去觀察觀察、思維思惟。“義”應該是我執、法執,不過有時候說成蘊、處、界,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我們要觀察名、事兒,要知道它們都是空性。要知道它們實際上都是飄忽不定的,都是由無明而有的。“于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對于名、事我們應該認清,對于自性、差別呢?我們也應該“推究”,這個“二”就是自性、差別,“推”就是推究,也就是思維、觀察。經過推究,發現自性、差別其實也是妄想而已,根本就是虛假的。這兒的“量”是動詞,就是思量、分別,或者說是測量,用眼測量色,用耳測量聲……用意識測量自體、差別。就是說,我們在奢摩他裏思維觀察,發現自性、差別也只是內心的分別所示現的而已。因爲內心的分別而安立出了種種名字,這根本就是假立出來的。下邊兒是第二個頌子。

  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叁

  彼無故此無是即入叁性

  第一個頌子是四尋思,現在是四如實智。“實智觀無義”,說,你繼續思維名、事、自性、差別是無所有的,達到了決定的見解,一點兒也不猶豫,這是“實智觀無義”,就是明白了遍計所執是無有的。“唯有分別叁”,本來有名、事、自性、差別四個,你發現事,就是義,根本是沒有的。這就只剩下名、自性、差別叁個了。這就是悟入了依他起性。“彼無故此無”,“彼無”是指第二句是義無、事無。“此無”是指剩下的名、自性、差別都無。因爲義無,所以名無、自性無、差別無。沒有義,需要義的名嗎?不需要,沒有桌子,有桌子本身(自性)嗎?沒有!沒有桌子、書本,有桌子與書本的差別嗎?沒有!這就是悟入了圓成實性。“是即入叁性”,“實智觀無義”是悟入遍計執,“唯有分別叁”是悟入依他起,“彼無故此無”是悟入圓成實性,這樣呢,叁性就都悟入了。當然,這一個頌子我們也可以這麼說,“如實觀無義”,我們仔細思維名、義、自性、差別中的“義”,發現它是根本就不存在的,連一點兒影子也沒有,“唯有分別叁”是說,既然沒有“義”,剩下的名的分別、自性的分別、差別的分別其實是“分別自己在分別”,這就是要想認識識,只能憑識自己來認識識。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我們說,思只能證明思存在,證明不了我存在,應該是“思故思在”。現在就是說,是分別在分別,分別自己把自己分別出名、自性、差別。

  複有教授二頌,如分別瑜伽論說:

  前邊兒的二個頌子是無著論師自己寫的,現在無著論師又引用彌勒菩薩的二個頌子。

  菩薩于定位觀影唯是心

  義相既滅除審觀唯自想

  這二個頌子是《分別瑜伽論教授頌》,都說沒有傳到中國來,而且在印度也失傳了,不過現在韓老根據這二個頌子,發現其實就是《莊嚴現觀頌》,不過沒有翻譯過來,韓老就把它翻譯出來了,《彌勒道場》網站上放的有。“菩薩于定位”,菩薩在定位中間修行,“觀影唯是心”,“影”就是影像,是不真實的意思,名、義、自性、差別都是“影”。說,菩薩在定中思維觀察,發現名、義、自性、差別等這些其實只是內心的分別而已。“義相既滅除”,“義相”就是有自體者。說有自體者既然已經被破斥了,也就是說,根本就沒有“有自體”的“義相”存在。你的心在分別,但所分別的境界是不可得的。“審觀唯自想”,“審觀”就是仔細地審視、觀察,非常認真地審視、觀察,不是浮泛的審視、觀察,是確確實實靜下心來審視、觀察。一般的觀察我們容易打妄想,容易夾帶雜念,這“審觀”是不夾帶雜念的。說,你經過仔細地審視觀察,發現所分別的境是沒有的,只是自己心在分別,這樣就破除了對所緣境的執著。

  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

  “如是住內心”,我們已經破除了對所緣境的執著,我們就安住于內心了。“住內心”的“住”是安穩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心就安穩了,因爲我們知道了一切法都是內心的分別而已。“知所取非有”你知道了所認取的一切法都是虛妄分別而已,它們其…

《《攝大乘論》要義 入所知相分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