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要义 入所知相分第四▪P7

  ..续本文上一页无义忍之后,程度渐渐增加,由下品无义忍到了上品无义忍。到这儿就从暖位到了顶位。“顶”也是一个比喻,比喻你到了最高处。山高,站在山顶不是更高了吗?上到顶的时候,一览众山小,看得很清楚,就是指修“无义忍”到了上品,智慧比以前增长了。当然了,实际上你还是思维观察名、义、自性、差别的不可得,虽然这是一样的,但智慧可增长了不少,这是得“明增三摩地”,“明”是智慧,“增”是增长,“明增三摩地”就是因为你不断地修,智慧在增长。这是“顶顺抉择分”的依止处,就是说,在“明增三摩地”里边成就的上品无义忍就是“顶顺抉择分”的依止处。本来暖、顶、忍、世第一都是加行位,顶就是到顶了,但是到这儿后这善根还是会退的,有可能会失掉。到了忍、世第一就不退了。

  复由四种如实遍智,已入唯识,于无义中已得决定,有入真义一分三摩地,是谛顺忍依止。

  四寻思对应暖、顶,四如实智对应忍、世第一这两个顺抉择分。“复由四种如实遍智”,说,修行人由上品无义忍继续努力,就可以成就四如实遍智。“已入唯识,于无义中已得决定”,就是说,在这儿是觉察了所取的名、义、自性、差别不可得,但是还没有觉察到能取的识不可得。就是说,知道了遍计执不可得、毕竟空,这就是“已入唯识”。就是知道了所有的名、义、自性、差别都是识的分别,都是内心的分别,能够决定认知这道理了。这就是见到了依他起,这叫“入唯识”。“于无义中已得决定”就是说,在这时,对所取的义认清了,确确实实知道了我们执著所取的诸法与能取识是没有关系的。就是说我们眼前所见到见闻觉知的境界与我们的见闻觉知实际上没有关系。就是说,根本就没有见闻觉知的境界,除了我们心的变现,并没有什么见闻觉知的境界,那是毕竟空的,这就是“无义”。对这个道理得到了决定的认识,一点儿犹豫也没有,这就是“于无义中已得决定”。“有入真义一分三摩地,是谛顺忍依止”,达到了这个程度,那么所依止的三摩地,就是“入真义一分三摩地”,在《成唯识论》中叫它为印顺定。这俩名是一回事儿。“入真义”的“真义”就是唯识性,唯识性这里指圆成实性,就是离一切相的境界、诸法空相的境界。因为这时候还是所取的义不可得,能取的识还在,所以叫“一分”,要是义不可得、识也不可得那就是二分了,二分就是全部了、就是没分了,现在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所以是“一分入真义”。“是谛顺忍依止”,“忍”有上、下三品。下品忍就是暖、顶二位的忍。暖、顶二位是观察所取义不可得,得到决定能印。中品忍就是观察能取的分别心不可得。到上品忍就是印可了分别心不可得。就是说,上品忍马上一剎那就到世第一位了,到世第一位时就印可了所取境不可得、能取心也不可得。过了世第一马上就见道,世第一包含一剎那,见道也是只包含一刹那,立刻就到修道位。在这句长行中说的是只知道所取义不可得,对于这个能取义的识也观察到了是不可得,只是还没有得到决定。“谛顺忍”的“谛”,就是真理,诸法无我是真理,这是“谛”。这里的“谛”就是指不颠倒、不错乱。说一切法无我不错乱的、是真实不虚的。“顺忍”是指你能够随顺诸法无我的道理、能够亲近诸法无我的道理、欢喜诸法无我的道理,这就叫“忍”,只是在这时,你还没有证悟诸法实相,你还不是圣人。“入真义一分三摩地”是“谛顺忍”的依止处。

  从此无间伏唯识想,有无间三摩地,是世第一法依止。

  从“谛顺忍”那个地方,“无间伏唯识想”,就是说,没有间隔,只一剎那间就到世第一位了,在世第一也没有间隔,一剎那你就见道。说,你一刹那间就把能取的分别心也伏灭了,也就是认清了能取的分别心的真相。既然所取义不可得,当然能取的分别心就没有办法生起,这样自然就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了,这是“无间三摩地”。它是“世第一法依止”,“世第一”就是指在这个时候,觉察到了一切法不可得、心也不可得,有了这个智慧,这是一切世间法里最殊胜的。

  应知如是诸三摩地,是现观边。

  这一句长行就是总结。明得三摩地、明增三摩地、入真义一分三摩地、无间三摩地,就四种三摩地,说,这四种三摩地“是现观边”,“现观”就是无漏的智慧,无漏智慧现前就是见道,就是说,这是见道的边,跨过这个边界线就是见道了。“边”是界线,世第一法和见道位最临近,它是“边”。

  如是菩萨已入于地,已得见道,已入唯识,于修道中云何修行?

  见道之后就该修行了,其实我们现在说的修行,还很难说怎么样。见道之后的修行那才是真的修行,是无错缪的修行。“如是菩萨已入于地”,这时候登地了,进入欢喜地。“已得见道”,成就了无分别智,到见道位,见道位是刹那间的事儿,一见道立马就该是修道位的事儿。“已入唯识”,契入了唯识实性。“于修道中云何修行”?到底该怎么修行呢?

  于如所说安立十地,摄一切经皆现前中,由缘总法出世后得止观智故,经于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数修习故,而得转依。为欲证得三种佛身,精勤修行。

  进入修道位就该修行了,到底该怎么修行呢?“于如所说”,说,到底该怎么修行呢?“安立十地”,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这是修道至浅而深的位次。这个阶断实际上并不是真的有十段,而是佛给安立的,佛凭他的大智慧把发无上菩提心者得无生法忍后的位次给分了十个阶段。“摄一切经”,指在十地的修行中,要修所有经典中所说的法门,“皆现前中”,都要用到。指所有的法门都要用到,在修行的时候,你不是只用这个法门或者只用那个法门,要用好多的法门,不过这里的“摄一切经”是指好多经、好多法门,并不是绝对的全部经、全部法门。注意,这“摄一切经皆现前中”都是在禅定里,这是不可思议的。“由缘总法出世后得止观智故”,这就用到根本智了。根本智缘真如,“缘总法”就是用根本智缘真如。“出世”就是出世间,有根本智就出世间了,出世间才证得根本智,然后再加上“后得止观智”,就是后得智。也就是说,我们得凭根本智、后得智去观“摄一切经皆现前”,就是说,得凭根本智、后得智去修学一切典籍所讲的法门。这才是修行,我们现在没有根本智、后得智,所以还不是修道位。注意,是一得根本智,立马就可以得后得智了。“经于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数修习故”,得修行多长时间?“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就是很长时间。我们一般来说,三大阿僧祗劫是这么划的,从发心到登地的刹那得一大阿僧祗劫,登地后到初入八地得一大阿僧祗劫,八地到成佛得一大阿僧祗劫。现在说的修道是指从登地之后到成佛这一段,说得很长时间。不光得长时间修,而且得“数修习”,就是说,可不是修一下就行了,得不停地修、不断地重复。这样的话,“而得转依”,这样才能成就,才能得大涅槃、大菩提。“为欲证得三种佛身,精勤修行”,为了成就三种佛身,得精进地修行。

  声闻现观,菩萨现观,有何差别?

  凡夫修行是凭的分别心,而圣者是凭的无漏智慧。不过圣人有声闻乘圣人,有菩萨乘圣人等,他们的情况也不一样。“现观”就是无漏智慧,现在就是问,菩萨的无漏智和声闻的无漏智有啥不同。

  谓菩萨现观与声闻异,由十一种差别应知:

  菩萨的现观和声闻的现观有十一种不同。

  一、由所缘差别,以大乘法为所缘故。

  第一个不同之处是“所缘”不同。一般来说,“所缘”就是认识对象,在这里是指所学的东西。说,菩萨是广学无量法门,亲近无量无边的诸佛,而小乘则是只学佛法中的一部分而已。或者这么说,所读的典籍不同,小乘所学的典籍是小乘人听佛说后记录整理下来的。干脆就说,小乘有小乘的经论、大乘有大乘的经论,这经论是小乘人听佛说、大乘人听佛说后传下来的,自然有听闻者、整理者――也就是结集者的理解在里边儿。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经论。大乘是要学习小乘经论的,这一点儿可不要搞错。《地藏十轮经》中说,“尚迷二乘法,况能解大乘?譬如阙坏眼,不能见众色。如是阙坏信,不能解大乘。无力饮池河,讵能吞大海?不习二乘法,何能学大乘?先信二乘法,方能信大乘。”

  二、由资持差别,以大福智二种资粮为资持故。

  “资持”就是资粮、资本。说,菩萨有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而且资粮是充足的,所以他能得佛果,但小乘人则不是,小乘也能得圣道,也有资粮、资本――宿世栽培的善根,福德、智慧的资粮,但是小乘的福德资本不是很充足,所以成不了佛。这儿有这么一个情况,我们得注意一下。小乘资粮不充足,所以不能成佛,但大乘是开始资粮就充足吗?当然不是,大乘是在刚发菩提心的时候,资粮也不是很多的,但他在得了圣道以后,用无所得的智慧可以继续修六波罗蜜继续栽培福德智慧资粮,就是说,菩萨这支部队的后勤保障了,可以源源不断地续上资粮,而声闻乘这支部队的后勤供应有些问题,资粮完了就没有办法了。

  三、由通达差别,以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

  二者所通达的不一样。菩萨可以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就是补特伽罗无我和法无我,菩萨可以通达这二无我,但声闻乘只能通达补特伽罗无我,通达不了法无我。

  四、由涅槃差别,摄受无住大涅槃故。

  所得的涅槃不一样。阿罗汉是先得有余涅槃,后得无余依涅槃。得了无余依涅槃后,阿罗汉就不管众生世界了,而菩萨不是,菩萨是得无住涅槃的。长行中的“摄受”就是成就的意思。所谓无住涅槃,就是有智慧不堕生死,有悲心不入涅槃。他证得涅槃了,但他还要到众生世界来度化众生。这给声闻乘是不一样的。

  五、由地差别,依于十…

《《摄大乘论》要义 入所知相分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