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義忍之後,程度漸漸增加,由下品無義忍到了上品無義忍。到這兒就從暖位到了頂位。“頂”也是一個比喻,比喻你到了最高處。山高,站在山頂不是更高了嗎?上到頂的時候,一覽衆山小,看得很清楚,就是指修“無義忍”到了上品,智慧比以前增長了。當然了,實際上你還是思維觀察名、義、自性、差別的不可得,雖然這是一樣的,但智慧可增長了不少,這是得“明增叁摩地”,“明”是智慧,“增”是增長,“明增叁摩地”就是因爲你不斷地修,智慧在增長。這是“頂順抉擇分”的依止處,就是說,在“明增叁摩地”裏邊成就的上品無義忍就是“頂順抉擇分”的依止處。本來暖、頂、忍、世第一都是加行位,頂就是到頂了,但是到這兒後這善根還是會退的,有可能會失掉。到了忍、世第一就不退了。
複由四種如實遍智,已入唯識,于無義中已得決定,有入真義一分叁摩地,是谛順忍依止。
四尋思對應暖、頂,四如實智對應忍、世第一這兩個順抉擇分。“複由四種如實遍智”,說,修行人由上品無義忍繼續努力,就可以成就四如實遍智。“已入唯識,于無義中已得決定”,就是說,在這兒是覺察了所取的名、義、自性、差別不可得,但是還沒有覺察到能取的識不可得。就是說,知道了遍計執不可得、畢竟空,這就是“已入唯識”。就是知道了所有的名、義、自性、差別都是識的分別,都是內心的分別,能夠決定認知這道理了。這就是見到了依他起,這叫“入唯識”。“于無義中已得決定”就是說,在這時,對所取的義認清了,確確實實知道了我們執著所取的諸法與能取識是沒有關系的。就是說我們眼前所見到見聞覺知的境界與我們的見聞覺知實際上沒有關系。就是說,根本就沒有見聞覺知的境界,除了我們心的變現,並沒有什麼見聞覺知的境界,那是畢竟空的,這就是“無義”。對這個道理得到了決定的認識,一點兒猶豫也沒有,這就是“于無義中已得決定”。“有入真義一分叁摩地,是谛順忍依止”,達到了這個程度,那麼所依止的叁摩地,就是“入真義一分叁摩地”,在《成唯識論》中叫它爲印順定。這倆名是一回事兒。“入真義”的“真義”就是唯識性,唯識性這裏指圓成實性,就是離一切相的境界、諸法空相的境界。因爲這時候還是所取的義不可得,能取的識還在,所以叫“一分”,要是義不可得、識也不可得那就是二分了,二分就是全部了、就是沒分了,現在沒有達到這個程度,所以是“一分入真義”。“是谛順忍依止”,“忍”有上、下叁品。下品忍就是暖、頂二位的忍。暖、頂二位是觀察所取義不可得,得到決定能印。中品忍就是觀察能取的分別心不可得。到上品忍就是印可了分別心不可得。就是說,上品忍馬上一剎那就到世第一位了,到世第一位時就印可了所取境不可得、能取心也不可得。過了世第一馬上就見道,世第一包含一剎那,見道也是只包含一刹那,立刻就到修道位。在這句長行中說的是只知道所取義不可得,對于這個能取義的識也觀察到了是不可得,只是還沒有得到決定。“谛順忍”的“谛”,就是真理,諸法無我是真理,這是“谛”。這裏的“谛”就是指不顛倒、不錯亂。說一切法無我不錯亂的、是真實不虛的。“順忍”是指你能夠隨順諸法無我的道理、能夠親近諸法無我的道理、歡喜諸法無我的道理,這就叫“忍”,只是在這時,你還沒有證悟諸法實相,你還不是聖人。“入真義一分叁摩地”是“谛順忍”的依止處。
從此無間伏唯識想,有無間叁摩地,是世第一法依止。
從“谛順忍”那個地方,“無間伏唯識想”,就是說,沒有間隔,只一剎那間就到世第一位了,在世第一也沒有間隔,一剎那你就見道。說,你一刹那間就把能取的分別心也伏滅了,也就是認清了能取的分別心的真相。既然所取義不可得,當然能取的分別心就沒有辦法生起,這樣自然就入于不生不滅的境界了,這是“無間叁摩地”。它是“世第一法依止”,“世第一”就是指在這個時候,覺察到了一切法不可得、心也不可得,有了這個智慧,這是一切世間法裏最殊勝的。
應知如是諸叁摩地,是現觀邊。
這一句長行就是總結。明得叁摩地、明增叁摩地、入真義一分叁摩地、無間叁摩地,就四種叁摩地,說,這四種叁摩地“是現觀邊”,“現觀”就是無漏的智慧,無漏智慧現前就是見道,就是說,這是見道的邊,跨過這個邊界線就是見道了。“邊”是界線,世第一法和見道位最臨近,它是“邊”。
如是菩薩已入于地,已得見道,已入唯識,于修道中雲何修行?
見道之後就該修行了,其實我們現在說的修行,還很難說怎麼樣。見道之後的修行那才是真的修行,是無錯缪的修行。“如是菩薩已入于地”,這時候登地了,進入歡喜地。“已得見道”,成就了無分別智,到見道位,見道位是刹那間的事兒,一見道立馬就該是修道位的事兒。“已入唯識”,契入了唯識實性。“于修道中雲何修行”?到底該怎麼修行呢?
于如所說安立十地,攝一切經皆現前中,由緣總法出世後得止觀智故,經于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數修習故,而得轉依。爲欲證得叁種佛身,精勤修行。
進入修道位就該修行了,到底該怎麼修行呢?“于如所說”,說,到底該怎麼修行呢?“安立十地”,十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這是修道至淺而深的位次。這個階斷實際上並不是真的有十段,而是佛給安立的,佛憑他的大智慧把發無上菩提心者得無生法忍後的位次給分了十個階段。“攝一切經”,指在十地的修行中,要修所有經典中所說的法門,“皆現前中”,都要用到。指所有的法門都要用到,在修行的時候,你不是只用這個法門或者只用那個法門,要用好多的法門,不過這裏的“攝一切經”是指好多經、好多法門,並不是絕對的全部經、全部法門。注意,這“攝一切經皆現前中”都是在禅定裏,這是不可思議的。“由緣總法出世後得止觀智故”,這就用到根本智了。根本智緣真如,“緣總法”就是用根本智緣真如。“出世”就是出世間,有根本智就出世間了,出世間才證得根本智,然後再加上“後得止觀智”,就是後得智。也就是說,我們得憑根本智、後得智去觀“攝一切經皆現前”,就是說,得憑根本智、後得智去修學一切典籍所講的法門。這才是修行,我們現在沒有根本智、後得智,所以還不是修道位。注意,是一得根本智,立馬就可以得後得智了。“經于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數修習故”,得修行多長時間?“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就是很長時間。我們一般來說,叁大阿僧祗劫是這麼劃的,從發心到登地的刹那得一大阿僧祗劫,登地後到初入八地得一大阿僧祗劫,八地到成佛得一大阿僧祗劫。現在說的修道是指從登地之後到成佛這一段,說得很長時間。不光得長時間修,而且得“數修習”,就是說,可不是修一下就行了,得不停地修、不斷地重複。這樣的話,“而得轉依”,這樣才能成就,才能得大涅槃、大菩提。“爲欲證得叁種佛身,精勤修行”,爲了成就叁種佛身,得精進地修行。
聲聞現觀,菩薩現觀,有何差別?
凡夫修行是憑的分別心,而聖者是憑的無漏智慧。不過聖人有聲聞乘聖人,有菩薩乘聖人等,他們的情況也不一樣。“現觀”就是無漏智慧,現在就是問,菩薩的無漏智和聲聞的無漏智有啥不同。
謂菩薩現觀與聲聞異,由十一種差別應知:
菩薩的現觀和聲聞的現觀有十一種不同。
一、由所緣差別,以大乘法爲所緣故。
第一個不同之處是“所緣”不同。一般來說,“所緣”就是認識對象,在這裏是指所學的東西。說,菩薩是廣學無量法門,親近無量無邊的諸佛,而小乘則是只學佛法中的一部分而已。或者這麼說,所讀的典籍不同,小乘所學的典籍是小乘人聽佛說後記錄整理下來的。幹脆就說,小乘有小乘的經論、大乘有大乘的經論,這經論是小乘人聽佛說、大乘人聽佛說後傳下來的,自然有聽聞者、整理者――也就是結集者的理解在裏邊兒。這樣就形成了不同的經論。大乘是要學習小乘經論的,這一點兒可不要搞錯。《地藏十輪經》中說,“尚迷二乘法,況能解大乘?譬如阙壞眼,不能見衆色。如是阙壞信,不能解大乘。無力飲池河,讵能吞大海?不習二乘法,何能學大乘?先信二乘法,方能信大乘。”
二、由資持差別,以大福智二種資糧爲資持故。
“資持”就是資糧、資本。說,菩薩有福德資糧、智慧資糧,而且資糧是充足的,所以他能得佛果,但小乘人則不是,小乘也能得聖道,也有資糧、資本――宿世栽培的善根,福德、智慧的資糧,但是小乘的福德資本不是很充足,所以成不了佛。這兒有這麼一個情況,我們得注意一下。小乘資糧不充足,所以不能成佛,但大乘是開始資糧就充足嗎?當然不是,大乘是在剛發菩提心的時候,資糧也不是很多的,但他在得了聖道以後,用無所得的智慧可以繼續修六波羅蜜繼續栽培福德智慧資糧,就是說,菩薩這支部隊的後勤保障了,可以源源不斷地續上資糧,而聲聞乘這支部隊的後勤供應有些問題,資糧完了就沒有辦法了。
叁、由通達差別,以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故。
二者所通達的不一樣。菩薩可以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就是補特伽羅無我和法無我,菩薩可以通達這二無我,但聲聞乘只能通達補特伽羅無我,通達不了法無我。
四、由涅槃差別,攝受無住大涅槃故。
所得的涅槃不一樣。阿羅漢是先得有余涅槃,後得無余依涅槃。得了無余依涅槃後,阿羅漢就不管衆生世界了,而菩薩不是,菩薩是得無住涅槃的。長行中的“攝受”就是成就的意思。所謂無住涅槃,就是有智慧不墮生死,有悲心不入涅槃。他證得涅槃了,但他還要到衆生世界來度化衆生。這給聲聞乘是不一樣的。
五、由地差別,依于十…
《《攝大乘論》要義 入所知相分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