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塵盡光生·法財篇:智慧之財▪P3

  ..續本文上一頁人生是如此痛苦,我要把這筆錢拿去最貧窮的地方,幫助孤苦無依的貧苦人家。

  于是,富翁的兒子爲孤苦無依的老人們找了一個安居的處所,讓他們得以贍養終老;有病的人給他們醫藥;沒衣服穿的人就給他們衣服。他將那筆錢,全部布施給最貧窮的人家。

  錢用完後,他回家向父親報告一切。富翁聽了,滿心歡喜地說:「從前一有錢進來,我只是把數目點一點,高興錢又增加了;從來不知道將錢好好地運用之後,會是這麼令人快樂的事,「慈愛」是如此地美好,它已經治好我全身的病。」果然,他的病不久就不藥而愈。

  世間人因爲欠缺「愛」,生活才會過得不快樂,如果每個人都能爲他人著想、付出一分愛,人生自然充滿喜悅與幸福。

  守財狗

  靜坐是爲了訓練自己精神集中、洗滌習氣,每天若固定以一小段的時間來訓練,慢慢累積就能養成很好的思考習慣,調伏向外奔馳的心念。

  佛陀最關心衆生的心念,所以應機施教、化導衆生;在佛經裏面,佛陀也常提起衆生前世今生的事例,作爲教導我們的教材。

  有一次,佛陀從杜提長者的門口經過,探頭一看,這位長者不在家,但見長者家富麗堂皇,所用的東西都很高級,還在大廳旁放著一張可以半靠半躺的椅子。

  長者家中養了一條狗,他非常寵愛這條狗。平時大廳的躺椅一般人不可以坐,但是,這只狗叁餐都會爬上這張椅子吃飯,他們甚至用漂亮的碗裝著很好的食物喂牠。

  佛陀經過時,剛好狗在吃飯,這只狗看到佛陀走近了,就從椅子上跳下來,凶狠地一直吠,使得佛陀沒有辦法靠近。于是,佛陀對著狗說:「你的貪、瞋、癡念還不去除,過去生這樣,現在也是這樣,這分習氣真難斷啊!」然後就轉頭離去。

  狗聽了這些話,就悶悶不樂地趴在地上。沒多久,杜提長者回來了,這只狗不像平日般歡喜地前後纏繞著主人,仍然趴在地上不動。連主人叫牠,牠也不理,看起來很不高興的樣子。

  于是主人就問傭人,是誰得罪了牠

  爲什麼牠不高興

  傭人就向主人報告,剛才佛陀來過,這只狗從椅子上跳下來大聲吠叫,佛陀講了幾句話,牠就安靜下來,連飯都沒有再吃。

  長者愛狗心切,馬上去找佛陀詢問:「您從我家經過,爲什麼罵我的狗,讓牠悶悶不樂呢

  」

  佛陀回答:「我只是提醒牠,並沒有罵牠。這只狗過去生是你的父親,所以你開心牠,牠喜歡你,這是很正常的事。」杜提長者聽了,心中難免生疑,于是再問道:「用什麼方法可以證明牠前生是我的父親

  」

  佛陀說:「在你小時候,你父親怕財産失落,所以埋藏一些金子和財物;因爲他執著的念頭很重,死了以後,還不放心這些金銀財寶,所以回來投胎到你養的母狗胎內,一出生牠就特別愛你,也沒有離開前生所坐的地方。你若不相信,可回去問牠,過去所藏的財物在哪裏

  」

  長者回到家,他摸摸這只狗,蹲下來對牠說:「你前生若真的是我父親,就帶我去你埋藏財物的地方。」

  結果,這只狗就在大椅子底下不停地嗅,並且用爪子一直扒。長者看到這只狗的舉動,半信半疑,于是叫工人移開椅子下的地磚,然後慢慢地挖掘,果真掘了一尺深就發現許多裝著金銀財物的甕,還有珠寶箱!

  長者看到這些東西時,不禁淚流滿面地說:「心念的執著實在很可怕!父親爲了守這些財物,竟然在往生後,還投胎成爲一只守財狗!真是可憐、可悲、又可怕!」

  這個小故事是要警惕世人——人若不好好地控製心念,一旦執著心深植了,這分習氣不只會在今生養成,還會帶到來生。執著、愛染就像一條繩索;貪念,就像一條鎖鏈,即使將來舍了這個身體,還是會被這條鏈子鎖在煩惱的業障裏。所以,學佛要自我訓練,洗除染著的習氣,鍛煉出自我超越的定心。

  學佛、念佛是爲了學佛陀的自在解脫,學佛陀的愛心、舍念……,把不好的習氣洗掉,把好的觀念、行爲建立起來,才能擁有一片清淨無染的心地。

  巧思妙答

  平時待人接物一定要用心,不能有自大、食古不化的心態;如果面對當下的一切境界都能用心,就能擁有成功的人生。

  有位家財萬貫的富翁,很擔心在自己往生之後,叁個兒子無法妥善運用這些錢財。後來他想到一個辦法,就把叁個兒子都叫過來,告訴他們:「我想把家産交給你們當中最有智慧的人,所以要做一項測驗——我給你們每人一筆相同數目的錢,看你們如何運用這些錢,讓倉庫能裝滿東西。」

  于是,叁個兒子帶著父親給他們的錢離開家門,各自尋找能裝滿倉庫的東西。大兒子看到路旁有一棵大樹,心想:這棵大樹如果砍成一段段的,一定可以裝滿倉庫,大兒子就用那筆錢買下大樹,雇請工人砍伐後運回家。

  二兒子看到稻田旁堆積了許多稻草,認爲那些稻車一定能裝滿倉庫,于是,他就用那筆錢將稻草全買了回家。

  小兒子則用心思考:如何花最少的錢來達成目的

  結果,他只花了幾塊錢買了一根蠟燭回去。他請父親進入倉庫後,隨即點燃那根蠟燭,霎時,燭光照亮了整間倉庫!父親看了非常高興,便將所有的家産都交給了他。

  另外,還有一則小故事——有位餐廳老板,想從公司的叁位副理中,選出一位來擔任總經理。爲了測驗他們的反應能力,他請叁人回答一道題目「先有雞蛋,還是先有雞?」

  第一位說是先有雞,第二位說是先有雞蛋,第叁位則說:「看客人而定。若客人先點雞,就是先有雞;若客人先點雞蛋,就先有雞蛋。」結果可想而知,當然是反應機靈的第叁位副理被升任爲總經理。

  由上述二則小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事不要有我執或故步自封的心態,也不要認爲自己所想的都沒錯;最重要的是,要能臨機應變,當下的環境如何,就要馬上發揮我們的智慧,而智慧要靠平常養成,也就是分秒都不離多用心。

  樂善好施的長者

  從前有位長者不但家財萬貫,而且心地很善良;他覺得與其只有自己享受龐大財産,不如幫助大家,使人人都衣食無缺,因爲大開善門,對于遭逢苦難病痛的人,無不付出愛心去救濟。

  那些被救助的人都對長者既感恩又贊歎,後來長者的名聲傳開來,不只全國人民敬愛他,連鄰國也贊歎他的愛心。

  有位天人得知長者受到那麼多人的愛戴,心想:以前我在世間也是樂善好施,所以才能感如天福,命終後往生天堂,但是,這位長者所做的好事勝過我,將來他的福報是不是會超過我?

  天人心生嫉妒,打算讓長者退失道心。于是,就幻化成一位凡人,來到長者面前說:「你將寶貴的財産布施出去,不會心疼嗎

  辛苦賺來的錢應該留給子孫,你卻不斷地布施,有朝一日會把財産花光。」

  長者面露笑容回答:「天地萬物滋養衆生,我的財産若只給一家人享用太可惜了,不如讓天下人一起來享用。」

  天人佯稱:「據我所知,如果勤于布施,將來會墮入地獄!」長者覺得很奇怪——爲非作歹才會感召地獄的苦報,布施行善的人,怎麼會墮入地獄

  天人見長者不信,便幻化出地獄的景象,告訴他:「你看!這些在地獄中受苦的人,以前都是在世間布施的人,你如果不相信,可以去問他們。」

  長者向前問其中一位說:「你爲什麼會墮入地獄

  」這人爲了迎合天人,便回答:「如他所說,我以前常常布施財物幫助別人,因此死後墮入地獄。」長者又問:「接受你幫助的那些人呢

  」「他們都往生天堂了。」

  長者歡喜地說:「讓人人幸福是我的心願,既然受幫助的人都能往生天堂,只有我一個人墮入地獄,實在不算什麼,我還是很高興!」

  此時長者的神態誠摯而感人,天人受到很大的震撼,內心既感動又慚愧,地獄的景象也消失了。

  他恢複天人的身形,對長者說:「之前我告訴你的話,都是我一時起了嫉妒心,想要動搖你布施救濟的心念而顛倒因果的謊言。事實上,行善能得天福,而你這分「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的心懷,修得的境界更勝過天福,是無限清淨光明的菩薩境界!」

  菩薩道遙遠漫長,走在這條路上,有時受人感恩、尊重,有時難免受到嫉妒、毀謗,這一切都必須以清淨的智慧與堅強的毅力去面對,否則心隨境轉,極易退失道心。

  恒常保持初發的善念——單純與虔誠的心,不受人事是非汙染,是修行最重要的事。希望大家時時守住清淨的本性,受人贊歎時,不驕傲自大;受人毀謗時,也不退轉道心,這才是真修行。

  富者之仁

  有位勤政愛民的國王,有一天出宮巡視人民的生活。一到城中,他放眼望去盡是漂亮的樓房和熱鬧的市集,心想:我的國家真的很富有,百姓也都過得很好。

  但是,再往城外、愈接近鄉下時,所看到的景象差別就愈大。城外盡是老舊、頹圮的寮舍,甚至有人住在樹下或窩在別人家的牆邊,過著乞食的生活。

  國王就問大臣:「爲何這麼多人無家可歸

  這麼貧窮

  」大臣答道:「國王,富者自富,貧者自貧,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國王聽了之後,每天很用心地思考這個問題。

  有一天,他召見國內的富翁,想勸他們將部分財産捐出來救濟貧困。很多富翁得知消息後,認爲這會讓他們有所損失,也沒有人願意自動奉獻,唯有一位長者,十分安然自在地來到國王面前說:「國王,我的財産不少,有形的財産十億,無形的財産有叁千億。」國王聽了,大感驚訝。

  長者繼續說:「有形的財産是取于貿易、人民和國家。而無形的財産中,第一千億是我心中有佛陀的莊嚴形象;第二千億是我口中有佛陀的教法;第叁千億是我將有形的財産布施給貧困苦難的人後,心中所得到的歡喜,自在和安心就是我的無形財産;今天我很高興捐出一部分的財産,免得放在身邊造成煩惱。」

  國王問:「爲什麼財産放在身邊會有煩惱呢

  」長者說:「有形的財産是「五家共有」的——盜賊、貪官汙吏、不肖子孫,還有水、火等等災害,都會耗損財産。如果無法了悟「世間財」的變異無常而汲汲營求,就會煩惱叢生。所以,我很高興國王要將我的部分錢財歸入國庫,拿去救濟貧民。」

  這時國王領悟到:無形的財富,比有形的物質還實在,于是決定不強製征收富翁的財産。他認爲強製富翁捐出財産,會讓他們惶恐、不悅;唯有啓發富翁的愛心,讓他們心甘情願地付出、幫助貧困的人,同時輔導貧困者自立自強,這才是最好的「教化」。

  人生的苦樂,的確只在一念之間。貧困的人若能淡泊知足,自然能安貧樂道;而富有的人若心中有大愛,便是富中之富的幸福人生。

  

  

《塵盡光生·法財篇:智慧之財》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