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塵盡光生·大愛篇:智慧之泉

   塵盡光生·大愛篇:智慧之泉

  大愛無國界,慈悲無遠近;要淨化人心,祥和社會,

  唯有以大愛凝聚善業,天下才能無災無難。

  培養大慈悲心

  學佛,最重要的是培養一念大慈悲心,因爲大慈悲心是燠熱人世的一股清涼劑!現代的社會如此紊亂,唯有「大愛」才能治理惡濁的社會現象。

  《雜阿含經》裏有段記載——佛陀在舍衛城祇園精舍時,有一次對身邊的弟子們開示:「比丘們!如果有一把經過千錘百煉、十分精銳的利劍,可否用手將它磨鈍或拉彎呢

  」

  比丘們面面相觑,覺得佛陀的譬喻很奇怪。有位弟子就回答:「佛陀!這是不可能的事,手是血肉之體,怎麼能將利劍折彎或磨鈍呢?」

  佛陀說:「對!這的確是不可能。然而,要培養愛心和大慈悲心,也是一件困難的事,必須經過長時間的修持,這分愛心才能堅固。有了堅固的大愛,就不怕境界的考驗,就像一把經過千錘百煉的利劍,手無法使它彎曲一樣;而「貪、瞋、癡、慢、疑」這五種毒念也就不會生起,具有大慈悲心的人,不會被任何逆境所擊倒!」

  學佛,最重要的是要去除貪、瞋、癡。凡夫很容易對境生心,一遇境界,大愛的心念就會受到動搖,而被貪瞋癡所取代,所以,「慈悲心」的啓發,對修行者來說非常重要!

  除了要有慈悲之心,還要蘊涵智慧,才能讓心中不生起毒念。現代的社會不能安靜,就是因爲有種種不正之念;人與人之間會産生摩擦,也是由于心念的自相矛盾,如果每個人都能培養慈悲、智慧,就能平息亂象,消弭自我的矛盾。

  靜思語教學成果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幾句話,雖然連小孩子都會背誦,可是它的道理很深。

  「慈濟教師聯誼會」的教師們及「慈濟兒童精進班」的班媽媽,爲了啓發孩子的善心,就將《靜思語》運用在教學中,孩子們不但喜歡背誦,並且應用在生活裏。

  曾有位十一歲的小菩薩說,他在學校上課時,有位同學突然舉手告訴老師:「我肚子很痛,我要去廁所!」老師就說:「你趕快去吧!」那位同學很快地跑到廁所,可是經過一段時間仍沒回來,于是老師請另外一位同學去看看——原來那位同學還來不及如廁就解在褲子裏,因此躲在廁所不敢出來。

  同學回來報告老師後,老師問:「哪一位同學願意去幫忙他

  」這位十一歲的小菩薩就舉手說:「老師,我去!」他先去廁所了解情況,之後又回來向老師借香皂和水桶,然後提水給廁所裏的同學,告訴他:「香皂和這一桶水讓你洗身體,你把褲子丟出來,我幫你洗。」然後他在水槽裏把那件沾滿糞便的褲子洗一洗,洗好後晾在欄杆上。

  等同學洗好身體、穿上外褲出來時,小菩薩拿了一個塑料袋給他,說:「你的褲子我幫你洗好了,但是可能沒有洗得很幹淨,等一下你可以把褲子裝在袋子裏,帶回家給媽媽洗。」

  老師贊歎這位小菩薩時,他回答說:「沒什麼嘛!爲善要及時啊!」「爲善要及時」是《靜思語》中的一句話,意思是無論何時、何地、何種情況,只要有人需要幫助,就應立即伸出援手。

  小菩薩回家後告訴媽媽在學校裏發生的事情,媽媽聽了馬上責備他:「你怎麼可以去洗那麼髒的褲子

  」孩子看到媽媽變了臉色說:「那沒什麼啊!只是幫忙人家,我們爲善要及時呀!」

  這位媽媽聽了,頓時覺得很慚愧,因爲她常常聽師父說《靜思語》要用在日常生活中,但是當孩子實踐靜思語的精神去幫助同學時,她卻生氣地責罵孩子,所以立刻改口對孩子說:「乖孩子!你做得對,媽媽很慚愧!」

  我聽班媽媽提起這件事,就問:「可否把這孩子帶來讓我看看

  」隔天那位媽媽果真陪著孩子來了。我稱贊小菩薩:「你好乖!」小菩薩卻說:「真不好意思,媽媽一直跟人家說。」他媽媽接口說:「那天我真的很慚愧,後來我還打電話告訴他的班媽媽。」

  孩子很天真,而且懂得幫助別人,這就是人的本性,多麼清淨、又有智慧!我們也要學習這分直心與天真,回歸清淨本性,及時爲善。

  唯一的觀衆

  人與人之間,應該培養良好的情誼,彼此真誠地相待;如果能以「和顔悅色」、「柔聲軟語」待人處事,就會讓人留下深刻良好的印象。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關心」,若能時時用誠懇的心關懷別人,則會讓人永銘于心。

  曾有一則故事——美國一家電視臺的舞蹈團,每天都上臺表演節目,表演之前必須事先排演、練習,這是他們例行的工作,而且規定彩排時不能讓觀衆進場。

  但是,有一位白發皤皤的老奶奶每天都會來到現場,獨自坐下,全神貫注地觀賞,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從未缺席過。團員們心想:既然她年紀已這麼大了,就隨她吧!于是,老奶奶成爲彩排時的唯一觀衆。

  團員中有一個女孩,看到老奶奶每天來當忠實觀衆,而且風雨無阻,內心無比感動。有一天,排練完後,她從舞臺上走下來,輕輕地走到老奶奶的面前,很親切、溫柔地拍拍老奶奶的肩膀,出自內心真誠地關懷、問候,並感謝老奶奶每天在臺下觀賞、鼓勵他們。

  老奶奶是一位孤單、無依無靠的老人,有這麼一位可愛、善體人意的女孩來到身邊,給她殷切的關懷及溫柔的愛,所以老奶奶很高興、很感恩。之後,她還是每天准時到場觀看,並且特別注意那位善良女孩的舞姿。

  有一天,老奶奶沒有再來觀賞彩排,臺下少了她熟悉的慈顔,大家的心中都充滿疑惑。不久,有位在法院服務的先生,手裏拿著一封信、一張保險單,到舞蹈團找這位女孩。他說,老奶奶幾天前去世了,留下了一份遺囑。

  內容說:她年輕時也是一位歌舞藝人,但是老來孤苦零丁,沒有親人,所以唯一的生活樂趣是坐在觀衆席看別人排演,這樣就可以回憶起年輕時的風光。

  雖然她坐在臺下享受美好的回憶,卻還是孤零零的一個人。直到有一天,這位女孩走到臺下,給她一分溫馨的問候,讓她感受到親切的關懷,所以,她決定將遺産贈予這位善良的女孩。

  其實錢財並不重要,最令人感到溫馨的是,女孩心存一分善念,願意關心周遭的人。社會上黑暗的角落裏,不知有多少孤苦無依的老人,期盼有人關心、照顧,我們應伸出溫暖的手,撫拍他們的肩膀、握握他們的雙手,表達真心的關懷,即使只是一句問候,對寂寞的老人家來說,是多麼受益啊!

  總之,無論面對任何人,我們都要勇于「表達」一分真誠的關懷,不要只放在心中,應表現于行動上,這樣才是真正幸福、有意義的人生。

  可愛的老人

  前一陣子我在高雄,看到一位可愛又可敬的長者,今年已八十高壽,他的身體很硬朗,精神抖擻、聲如洪鍾,而且爲善不落人後,他就是令人贊歎、具足智慧的「發心菩薩」——陸老先生。

  陸老先生是一位退伍軍人,一生忠于黨國、保家衛民,隨著軍隊跑遍大江南北。他來臺灣以後,雖然沒有結婚,但認養了一個小孩,他將全部的心力放在孩子身上,以愛心、耐心撫養、教育他,如今這孩子已成家立業。

  以前陸老先生服務于高雄榮民總醫院時,看到很多孤苦無依、貧病交迫的人,亟需大家的關懷,所以當他六十五歲退伍之後,即發心留在醫院當義工。身心輕安、一無挂礙的他,付出大愛與時間,天天滿心歡喜地服務人群,並且加入銀發族的義工團體「長青服務團」,誠摯地爲老人們服務。

  有一次,他看到勞工及婦幼醫院的公園裏雜草叢生,于是就自動前往整理,不僅將公園清掃得幹幹淨淨,連花草樹木也修剪得非常整齊美觀;而且他也經常到婦幼醫院當義工,每天都將時間安排得既緊湊又充實。另外,他每周利用一天的時間,爲慈濟做資源回收工作,他的身手矯捷、體力充沛,做起事來常常讓年輕人望塵莫及。

  六月底,他老人家由委員陪同來到慈濟高雄分會,同時帶了一筆爲數不少的善款來捐贈。我問他:「您怎麼有這麼多錢呢

  」他回答:「兒孫們都已經能自立,我平時生活又簡單,錢留在身邊也沒用,交給慈濟最放心了,因爲師父會好好地運用它做四大志業,普濟天下悲苦的人。」

  他又說:「我經常閱讀慈濟刊物,最喜歡看月刊中的<隨師行記>。」我笑著說:「我走到哪裏,你就跟到哪裏。」陸爺爺開心地說:「我的心跟著您。」他還說,在他往生後要捐大體給慈濟醫學院,作病理研究之用,做到真正的遺愛人間。

  看他滿懷歡喜,真的是好快樂!他的生活簡單樸素,叁餐都是吃開水燙過的蔬菜而已,不添加任何的調味料。他說:「像我這樣就沒有生病的機會,也沒有生病的理由。」

  陸老先生實在是一位豁達、喜舍的大智慧者。我常說:「人生要爲善競爭,分秒必爭。」陸老先生能善用人生的使用權,不讓時日空過,而且秉持一念真心,無所求地付出大愛。這就是正確的人生觀,唯有如此才能身心健康,時時充滿喜悅、快樂!

  以大愛化解悲情

  學佛的人要有充分的慈悲與智慧,「待人要退一步,愛人要寬一寸」,不論處在何種逆境,都要時常保有寬厚的胸懷。

  慈濟有位工作同仁的母親騎機車時和一位學生相撞,雖然立即送醫急救,但因腦部嚴重受創,醫生宣布爲腦死,只能靠儀器維持生命。

  這位同仁十分悲傷,但卻能以「大愛」和「智慧」來處理這個意外事件。她請朋友幫忙聯絡這位學生,見面時她一再安慰對方:「不要害怕!我已經跟警方解釋,可能是我母親騎車不小心,你要安心讀書。」

  當時我出門在外,聽到此事很感動,因爲這位同仁能抱持大愛的精神來待人處事——她了解生命無常,意外事故既已發生,母親已回天乏術,再怎麼追究、計較都于事無補了。更難得的是她考慮到對方的恐懼感,所以忍住自己內心的悲痛,親自去安慰他,何其寬容的心量!

  她堅持不再追究責任,但有些親友卻一直憤憤不平地說:「你媽媽已經腦死了,怎能不要求賠償、不追究呢

  」大家紛紛指責她。但是她覺得賠償再多的金錢,母親也無法康複,所以她以慈悲與理智來圓滿這件事。

  幾天後…

《塵盡光生·大愛篇:智慧之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