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尽光生·大爱篇:智慧之泉
大爱无国界,慈悲无远近;要净化人心,祥和社会,
唯有以大爱凝聚善业,天下才能无灾无难。
培养大慈悲心
学佛,最重要的是培养一念大慈悲心,因为大慈悲心是燠热人世的一股清凉剂!现代的社会如此紊乱,唯有「大爱」才能治理恶浊的社会现象。
《杂阿含经》里有段记载——佛陀在舍卫城祇园精舍时,有一次对身边的弟子们开示:「比丘们!如果有一把经过千锤百炼、十分精锐的利剑,可否用手将它磨钝或拉弯呢
」
比丘们面面相觑,觉得佛陀的譬喻很奇怪。有位弟子就回答:「佛陀!这是不可能的事,手是血肉之体,怎么能将利剑折弯或磨钝呢?」
佛陀说:「对!这的确是不可能。然而,要培养爱心和大慈悲心,也是一件困难的事,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修持,这分爱心才能坚固。有了坚固的大爱,就不怕境界的考验,就像一把经过千锤百炼的利剑,手无法使它弯曲一样;而「贪、瞋、痴、慢、疑」这五种毒念也就不会生起,具有大慈悲心的人,不会被任何逆境所击倒!」
学佛,最重要的是要去除贪、瞋、痴。凡夫很容易对境生心,一遇境界,大爱的心念就会受到动摇,而被贪瞋痴所取代,所以,「慈悲心」的启发,对修行者来说非常重要!
除了要有慈悲之心,还要蕴涵智慧,才能让心中不生起毒念。现代的社会不能安静,就是因为有种种不正之念;人与人之间会产生摩擦,也是由于心念的自相矛盾,如果每个人都能培养慈悲、智慧,就能平息乱象,消弭自我的矛盾。
静思语教学成果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话,虽然连小孩子都会背诵,可是它的道理很深。
「慈济教师联谊会」的教师们及「慈济儿童精进班」的班妈妈,为了启发孩子的善心,就将《静思语》运用在教学中,孩子们不但喜欢背诵,并且应用在生活里。
曾有位十一岁的小菩萨说,他在学校上课时,有位同学突然举手告诉老师:「我肚子很痛,我要去厕所!」老师就说:「你赶快去吧!」那位同学很快地跑到厕所,可是经过一段时间仍没回来,于是老师请另外一位同学去看看——原来那位同学还来不及如厕就解在裤子里,因此躲在厕所不敢出来。
同学回来报告老师后,老师问:「哪一位同学愿意去帮忙他
」这位十一岁的小菩萨就举手说:「老师,我去!」他先去厕所了解情况,之后又回来向老师借香皂和水桶,然后提水给厕所里的同学,告诉他:「香皂和这一桶水让你洗身体,你把裤子丢出来,我帮你洗。」然后他在水槽里把那件沾满粪便的裤子洗一洗,洗好后晾在栏杆上。
等同学洗好身体、穿上外裤出来时,小菩萨拿了一个塑料袋给他,说:「你的裤子我帮你洗好了,但是可能没有洗得很干净,等一下你可以把裤子装在袋子里,带回家给妈妈洗。」
老师赞叹这位小菩萨时,他回答说:「没什么嘛!为善要及时啊!」「为善要及时」是《静思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只要有人需要帮助,就应立即伸出援手。
小菩萨回家后告诉妈妈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妈妈听了马上责备他:「你怎么可以去洗那么脏的裤子
」孩子看到妈妈变了脸色说:「那没什么啊!只是帮忙人家,我们为善要及时呀!」
这位妈妈听了,顿时觉得很惭愧,因为她常常听师父说《静思语》要用在日常生活中,但是当孩子实践静思语的精神去帮助同学时,她却生气地责骂孩子,所以立刻改口对孩子说:「乖孩子!你做得对,妈妈很惭愧!」
我听班妈妈提起这件事,就问:「可否把这孩子带来让我看看
」隔天那位妈妈果真陪着孩子来了。我称赞小菩萨:「你好乖!」小菩萨却说:「真不好意思,妈妈一直跟人家说。」他妈妈接口说:「那天我真的很惭愧,后来我还打电话告诉他的班妈妈。」
孩子很天真,而且懂得帮助别人,这就是人的本性,多么清净、又有智慧!我们也要学习这分直心与天真,回归清净本性,及时为善。
唯一的观众
人与人之间,应该培养良好的情谊,彼此真诚地相待;如果能以「和颜悦色」、「柔声软语」待人处事,就会让人留下深刻良好的印象。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关心」,若能时时用诚恳的心关怀别人,则会让人永铭于心。
曾有一则故事——美国一家电视台的舞蹈团,每天都上台表演节目,表演之前必须事先排演、练习,这是他们例行的工作,而且规定彩排时不能让观众进场。
但是,有一位白发皤皤的老奶奶每天都会来到现场,独自坐下,全神贯注地观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缺席过。团员们心想:既然她年纪已这么大了,就随她吧!于是,老奶奶成为彩排时的唯一观众。
团员中有一个女孩,看到老奶奶每天来当忠实观众,而且风雨无阻,内心无比感动。有一天,排练完后,她从舞台上走下来,轻轻地走到老奶奶的面前,很亲切、温柔地拍拍老奶奶的肩膀,出自内心真诚地关怀、问候,并感谢老奶奶每天在台下观赏、鼓励他们。
老奶奶是一位孤单、无依无靠的老人,有这么一位可爱、善体人意的女孩来到身边,给她殷切的关怀及温柔的爱,所以老奶奶很高兴、很感恩。之后,她还是每天准时到场观看,并且特别注意那位善良女孩的舞姿。
有一天,老奶奶没有再来观赏彩排,台下少了她熟悉的慈颜,大家的心中都充满疑惑。不久,有位在法院服务的先生,手里拿着一封信、一张保险单,到舞蹈团找这位女孩。他说,老奶奶几天前去世了,留下了一份遗嘱。
内容说:她年轻时也是一位歌舞艺人,但是老来孤苦零丁,没有亲人,所以唯一的生活乐趣是坐在观众席看别人排演,这样就可以回忆起年轻时的风光。
虽然她坐在台下享受美好的回忆,却还是孤零零的一个人。直到有一天,这位女孩走到台下,给她一分温馨的问候,让她感受到亲切的关怀,所以,她决定将遗产赠予这位善良的女孩。
其实钱财并不重要,最令人感到温馨的是,女孩心存一分善念,愿意关心周遭的人。社会上黑暗的角落里,不知有多少孤苦无依的老人,期盼有人关心、照顾,我们应伸出温暖的手,抚拍他们的肩膀、握握他们的双手,表达真心的关怀,即使只是一句问候,对寂寞的老人家来说,是多么受益啊!
总之,无论面对任何人,我们都要勇于「表达」一分真诚的关怀,不要只放在心中,应表现于行动上,这样才是真正幸福、有意义的人生。
可爱的老人
前一阵子我在高雄,看到一位可爱又可敬的长者,今年已八十高寿,他的身体很硬朗,精神抖擞、声如洪钟,而且为善不落人后,他就是令人赞叹、具足智慧的「发心菩萨」——陆老先生。
陆老先生是一位退伍军人,一生忠于党国、保家卫民,随着军队跑遍大江南北。他来台湾以后,虽然没有结婚,但认养了一个小孩,他将全部的心力放在孩子身上,以爱心、耐心抚养、教育他,如今这孩子已成家立业。
以前陆老先生服务于高雄荣民总医院时,看到很多孤苦无依、贫病交迫的人,亟需大家的关怀,所以当他六十五岁退伍之后,即发心留在医院当义工。身心轻安、一无挂碍的他,付出大爱与时间,天天满心欢喜地服务人群,并且加入银发族的义工团体「长青服务团」,诚挚地为老人们服务。
有一次,他看到劳工及妇幼医院的公园里杂草丛生,于是就自动前往整理,不仅将公园清扫得干干净净,连花草树木也修剪得非常整齐美观;而且他也经常到妇幼医院当义工,每天都将时间安排得既紧凑又充实。另外,他每周利用一天的时间,为慈济做资源回收工作,他的身手矫捷、体力充沛,做起事来常常让年轻人望尘莫及。
六月底,他老人家由委员陪同来到慈济高雄分会,同时带了一笔为数不少的善款来捐赠。我问他:「您怎么有这么多钱呢
」他回答:「儿孙们都已经能自立,我平时生活又简单,钱留在身边也没用,交给慈济最放心了,因为师父会好好地运用它做四大志业,普济天下悲苦的人。」
他又说:「我经常阅读慈济刊物,最喜欢看月刊中的<随师行记>。」我笑着说:「我走到哪里,你就跟到哪里。」陆爷爷开心地说:「我的心跟着您。」他还说,在他往生后要捐大体给慈济医学院,作病理研究之用,做到真正的遗爱人间。
看他满怀欢喜,真的是好快乐!他的生活简单朴素,三餐都是吃开水烫过的蔬菜而已,不添加任何的调味料。他说:「像我这样就没有生病的机会,也没有生病的理由。」
陆老先生实在是一位豁达、喜舍的大智慧者。我常说:「人生要为善竞争,分秒必争。」陆老先生能善用人生的使用权,不让时日空过,而且秉持一念真心,无所求地付出大爱。这就是正确的人生观,唯有如此才能身心健康,时时充满喜悦、快乐!
以大爱化解悲情
学佛的人要有充分的慈悲与智慧,「待人要退一步,爱人要宽一寸」,不论处在何种逆境,都要时常保有宽厚的胸怀。
慈济有位工作同仁的母亲骑机车时和一位学生相撞,虽然立即送医急救,但因脑部严重受创,医生宣布为脑死,只能靠仪器维持生命。
这位同仁十分悲伤,但却能以「大爱」和「智慧」来处理这个意外事件。她请朋友帮忙联络这位学生,见面时她一再安慰对方:「不要害怕!我已经跟警方解释,可能是我母亲骑车不小心,你要安心读书。」
当时我出门在外,听到此事很感动,因为这位同仁能抱持大爱的精神来待人处事——她了解生命无常,意外事故既已发生,母亲已回天乏术,再怎么追究、计较都于事无补了。更难得的是她考虑到对方的恐惧感,所以忍住自己内心的悲痛,亲自去安慰他,何其宽容的心量!
她坚持不再追究责任,但有些亲友却一直愤愤不平地说:「你妈妈已经脑死了,怎能不要求赔偿、不追究呢
」大家纷纷指责她。但是她觉得赔偿再多的金钱,母亲也无法康复,所以她以慈悲与理智来圆满这件事。
几天后…
《尘尽光生·大爱篇:智慧之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