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尘尽光生·法财篇:智慧之财▪P3

  ..续本文上一页人生是如此痛苦,我要把这笔钱拿去最贫穷的地方,帮助孤苦无依的贫苦人家。

  于是,富翁的儿子为孤苦无依的老人们找了一个安居的处所,让他们得以赡养终老;有病的人给他们医药;没衣服穿的人就给他们衣服。他将那笔钱,全部布施给最贫穷的人家。

  钱用完后,他回家向父亲报告一切。富翁听了,满心欢喜地说:「从前一有钱进来,我只是把数目点一点,高兴钱又增加了;从来不知道将钱好好地运用之后,会是这么令人快乐的事,「慈爱」是如此地美好,它已经治好我全身的病。」果然,他的病不久就不药而愈。

  世间人因为欠缺「爱」,生活才会过得不快乐,如果每个人都能为他人着想、付出一分爱,人生自然充满喜悦与幸福。

  守财狗

  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固定以一小段的时间来训练,慢慢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

  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施教、化导众生;在佛经里面,佛陀也常提起众生前世今生的事例,作为教导我们的教材。

  有一次,佛陀从杜提长者的门口经过,探头一看,这位长者不在家,但见长者家富丽堂皇,所用的东西都很高级,还在大厅旁放着一张可以半靠半躺的椅子。

  长者家中养了一条狗,他非常宠爱这条狗。平时大厅的躺椅一般人不可以坐,但是,这只狗三餐都会爬上这张椅子吃饭,他们甚至用漂亮的碗装着很好的食物喂牠。

  佛陀经过时,刚好狗在吃饭,这只狗看到佛陀走近了,就从椅子上跳下来,凶狠地一直吠,使得佛陀没有办法靠近。于是,佛陀对着狗说:「你的贪、瞋、痴念还不去除,过去生这样,现在也是这样,这分习气真难断啊!」然后就转头离去。

  狗听了这些话,就闷闷不乐地趴在地上。没多久,杜提长者回来了,这只狗不像平日般欢喜地前后缠绕着主人,仍然趴在地上不动。连主人叫牠,牠也不理,看起来很不高兴的样子。

  于是主人就问佣人,是谁得罪了牠

  为什么牠不高兴

  佣人就向主人报告,刚才佛陀来过,这只狗从椅子上跳下来大声吠叫,佛陀讲了几句话,牠就安静下来,连饭都没有再吃。

  长者爱狗心切,马上去找佛陀询问:「您从我家经过,为什么骂我的狗,让牠闷闷不乐呢

  」

  佛陀回答:「我只是提醒牠,并没有骂牠。这只狗过去生是你的父亲,所以你开心牠,牠喜欢你,这是很正常的事。」杜提长者听了,心中难免生疑,于是再问道:「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牠前生是我的父亲

  」

  佛陀说:「在你小时候,你父亲怕财产失落,所以埋藏一些金子和财物;因为他执着的念头很重,死了以后,还不放心这些金银财宝,所以回来投胎到你养的母狗胎内,一出生牠就特别爱你,也没有离开前生所坐的地方。你若不相信,可回去问牠,过去所藏的财物在哪里

  」

  长者回到家,他摸摸这只狗,蹲下来对牠说:「你前生若真的是我父亲,就带我去你埋藏财物的地方。」

  结果,这只狗就在大椅子底下不停地嗅,并且用爪子一直扒。长者看到这只狗的举动,半信半疑,于是叫工人移开椅子下的地砖,然后慢慢地挖掘,果真掘了一尺深就发现许多装着金银财物的瓮,还有珠宝箱!

  长者看到这些东西时,不禁泪流满面地说:「心念的执着实在很可怕!父亲为了守这些财物,竟然在往生后,还投胎成为一只守财狗!真是可怜、可悲、又可怕!」

  这个小故事是要警惕世人——人若不好好地控制心念,一旦执着心深植了,这分习气不只会在今生养成,还会带到来生。执着、爱染就像一条绳索;贪念,就像一条锁链,即使将来舍了这个身体,还是会被这条链子锁在烦恼的业障里。所以,学佛要自我训练,洗除染着的习气,锻炼出自我超越的定心。

  学佛、念佛是为了学佛陀的自在解脱,学佛陀的爱心、舍念……,把不好的习气洗掉,把好的观念、行为建立起来,才能拥有一片清净无染的心地。

  巧思妙答

  平时待人接物一定要用心,不能有自大、食古不化的心态;如果面对当下的一切境界都能用心,就能拥有成功的人生。

  有位家财万贯的富翁,很担心在自己往生之后,三个儿子无法妥善运用这些钱财。后来他想到一个办法,就把三个儿子都叫过来,告诉他们:「我想把家产交给你们当中最有智慧的人,所以要做一项测验——我给你们每人一笔相同数目的钱,看你们如何运用这些钱,让仓库能装满东西。」

  于是,三个儿子带着父亲给他们的钱离开家门,各自寻找能装满仓库的东西。大儿子看到路旁有一棵大树,心想:这棵大树如果砍成一段段的,一定可以装满仓库,大儿子就用那笔钱买下大树,雇请工人砍伐后运回家。

  二儿子看到稻田旁堆积了许多稻草,认为那些稻车一定能装满仓库,于是,他就用那笔钱将稻草全买了回家。

  小儿子则用心思考:如何花最少的钱来达成目的

  结果,他只花了几块钱买了一根蜡烛回去。他请父亲进入仓库后,随即点燃那根蜡烛,霎时,烛光照亮了整间仓库!父亲看了非常高兴,便将所有的家产都交给了他。

  另外,还有一则小故事——有位餐厅老板,想从公司的三位副理中,选出一位来担任总经理。为了测验他们的反应能力,他请三人回答一道题目「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

  第一位说是先有鸡,第二位说是先有鸡蛋,第三位则说:「看客人而定。若客人先点鸡,就是先有鸡;若客人先点鸡蛋,就先有鸡蛋。」结果可想而知,当然是反应机灵的第三位副理被升任为总经理。

  由上述二则小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事不要有我执或故步自封的心态,也不要认为自己所想的都没错;最重要的是,要能临机应变,当下的环境如何,就要马上发挥我们的智慧,而智慧要靠平常养成,也就是分秒都不离多用心。

  乐善好施的长者

  从前有位长者不但家财万贯,而且心地很善良;他觉得与其只有自己享受庞大财产,不如帮助大家,使人人都衣食无缺,因为大开善门,对于遭逢苦难病痛的人,无不付出爱心去救济。

  那些被救助的人都对长者既感恩又赞叹,后来长者的名声传开来,不只全国人民敬爱他,连邻国也赞叹他的爱心。

  有位天人得知长者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心想:以前我在世间也是乐善好施,所以才能感如天福,命终后往生天堂,但是,这位长者所做的好事胜过我,将来他的福报是不是会超过我?

  天人心生嫉妒,打算让长者退失道心。于是,就幻化成一位凡人,来到长者面前说:「你将宝贵的财产布施出去,不会心疼吗

  辛苦赚来的钱应该留给子孙,你却不断地布施,有朝一日会把财产花光。」

  长者面露笑容回答:「天地万物滋养众生,我的财产若只给一家人享用太可惜了,不如让天下人一起来享用。」

  天人佯称:「据我所知,如果勤于布施,将来会堕入地狱!」长者觉得很奇怪——为非作歹才会感召地狱的苦报,布施行善的人,怎么会堕入地狱

  天人见长者不信,便幻化出地狱的景象,告诉他:「你看!这些在地狱中受苦的人,以前都是在世间布施的人,你如果不相信,可以去问他们。」

  长者向前问其中一位说:「你为什么会堕入地狱

  」这人为了迎合天人,便回答:「如他所说,我以前常常布施财物帮助别人,因此死后堕入地狱。」长者又问:「接受你帮助的那些人呢

  」「他们都往生天堂了。」

  长者欢喜地说:「让人人幸福是我的心愿,既然受帮助的人都能往生天堂,只有我一个人堕入地狱,实在不算什么,我还是很高兴!」

  此时长者的神态诚挚而感人,天人受到很大的震撼,内心既感动又惭愧,地狱的景象也消失了。

  他恢复天人的身形,对长者说:「之前我告诉你的话,都是我一时起了嫉妒心,想要动摇你布施救济的心念而颠倒因果的谎言。事实上,行善能得天福,而你这分「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心怀,修得的境界更胜过天福,是无限清净光明的菩萨境界!」

  菩萨道遥远漫长,走在这条路上,有时受人感恩、尊重,有时难免受到嫉妒、毁谤,这一切都必须以清净的智慧与坚强的毅力去面对,否则心随境转,极易退失道心。

  恒常保持初发的善念——单纯与虔诚的心,不受人事是非污染,是修行最重要的事。希望大家时时守住清净的本性,受人赞叹时,不骄傲自大;受人毁谤时,也不退转道心,这才是真修行。

  富者之仁

  有位勤政爱民的国王,有一天出宫巡视人民的生活。一到城中,他放眼望去尽是漂亮的楼房和热闹的市集,心想:我的国家真的很富有,百姓也都过得很好。

  但是,再往城外、愈接近乡下时,所看到的景象差别就愈大。城外尽是老旧、颓圮的寮舍,甚至有人住在树下或窝在别人家的墙边,过着乞食的生活。

  国王就问大臣:「为何这么多人无家可归

  这么贫穷

  」大臣答道:「国王,富者自富,贫者自贫,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国王听了之后,每天很用心地思考这个问题。

  有一天,他召见国内的富翁,想劝他们将部分财产捐出来救济贫困。很多富翁得知消息后,认为这会让他们有所损失,也没有人愿意自动奉献,唯有一位长者,十分安然自在地来到国王面前说:「国王,我的财产不少,有形的财产十亿,无形的财产有三千亿。」国王听了,大感惊讶。

  长者继续说:「有形的财产是取于贸易、人民和国家。而无形的财产中,第一千亿是我心中有佛陀的庄严形象;第二千亿是我口中有佛陀的教法;第三千亿是我将有形的财产布施给贫困苦难的人后,心中所得到的欢喜,自在和安心就是我的无形财产;今天我很高兴捐出一部分的财产,免得放在身边造成烦恼。」

  国王问:「为什么财产放在身边会有烦恼呢

  」长者说:「有形的财产是「五家共有」的——盗贼、贪官污吏、不肖子孙,还有水、火等等灾害,都会耗损财产。如果无法了悟「世间财」的变异无常而汲汲营求,就会烦恼丛生。所以,我很高兴国王要将我的部分钱财归入国库,拿去救济贫民。」

  这时国王领悟到:无形的财富,比有形的物质还实在,于是决定不强制征收富翁的财产。他认为强制富翁捐出财产,会让他们惶恐、不悦;唯有启发富翁的爱心,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付出、帮助贫困的人,同时辅导贫困者自立自强,这才是最好的「教化」。

  人生的苦乐,的确只在一念之间。贫困的人若能淡泊知足,自然能安贫乐道;而富有的人若心中有大爱,便是富中之富的幸福人生。

  

  

《尘尽光生·法财篇:智慧之财》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