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相分第叁▪P24

  ..續本文上一頁的時候。對應的“無退轉業”,“無退轉”給“無退弱”稍微有點兒不一樣,“退弱”是指少度點兒吧,“退轉”則是幹脆只管自己,幹脆不管別人了。

  聞義無厭故

  這給“攝方便業”對應。“聞義無厭”就是說在聽聞佛法的時候,從不厭足,就是說沒有說我學這些已經完全夠了,已經圓滿了,因爲在菩薩的眼裏,一切法都是佛法,而我們可能說這是佛法,那不是佛法等,有這樣的分別,菩薩沒有這樣的分別。“聞義無厭”就是一直需要學習、一切都需要學習。“攝方便業”是說,在我沒有度衆生的時候,我覺得可以了,但當去度衆生的時候,我才發現自己的不足還多得很。所以,什麼樣的東西都得掌握,這樣才能廣度衆生,不然的話,總是有限的。

  于自作罪深見過故,于他作罪不瞋而誨故

  這兩句對應後邊兒的“厭惡所治業”。菩薩在還沒有成佛的時候,總還有不圓滿的地方,“于自作罪深見過故”,菩薩自己作錯了事兒,自己就承認錯誤。咱們凡夫不是這樣,作錯事兒了還要給自己辯解,把責任推給別人。“深見過故”就是深深地知道自己作錯了,這個“厭惡所治”的“厭惡”是遠離,指以後不再犯這錯誤了。“于他作罪不瞋而誨故”,你收徒弟了,徒弟有了錯誤,“不瞋而誨”,不要不高興,要去教誨他,讓他也“厭惡所治”,遠離自己的錯誤。當然,不一定的徒弟,是別人有錯,就得教誨,不過要善巧。

  于一切威儀中恒修治菩提心故

  這給後邊兒的“無間作意業”對應。“于一切威儀中”,一切威儀就是行住坐臥所有的威儀。“恒修治菩提心故”,就是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失掉正念,時時要策勵自己的菩提心。走路的時候注意,睡覺的時候也注意。對應的“無間作意”,就是不間斷地如理作意,提起正念。凡夫是一下提起,一下又跑了,但菩薩是時時能提起。

  不悕異熟而行施故,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于諸有情無有恚礙而行忍故,爲欲攝受一切善法勤精進故,舍無色界修靜慮故,方便相應修般若故,由四攝事攝方便故

  這七句是對應于“勝進行業”。“不悕異熟而行施故”是說的布施。菩薩的大智慧者,同時菩薩的福德也是很好的,所以他時常能夠對衆生有所布施,法布施、財布施都有。“不悕異熟”是不悕求因爲布施而得到什麼好的果報,也就是他的利益衆生是無條件的。“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是說的持戒,說,受叁皈五戒等,最少可以保證不失人身,不到叁惡道去。但菩薩不是這樣想的,他是“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說,菩薩是自然而持戒,不是爲了不失人身所以要持戒,不是爲了什麼所以要持戒,他純粹是自然的。“一切有趣”的“有”是叁有,就是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趣”是六道,就是說,他的心不是爲了叁界中的、六道中的什麼而持戒的。“于諸有情無有恚礙而行忍故”是說的忍辱。衆生觸惱他,他不嗔恚,你要是一嗔恚,那就給衆生有隔閡了、有障礙了,菩薩沒有。“爲欲攝受一切善法勤精進故”,這是精進,菩薩不會去作什麼無益的苦行呀等,他只是爲了積集無量無邊的功德而精進修學。這主要是四正勤。“舍無色界修靜慮故”,這是禅定。“舍無色界修靜慮故”是說,菩薩修色界四禅、無色界四空定,但他不生到無色界天,因爲在無色界天他沒有利益衆生的事情可做,他要失業了,所以他要到能行菩薩道、能弘揚佛法、能廣度衆生的地方去。“方便相應修般若故”,這是般若,其中的“方便”這個詞,是指大悲心。要是沒有大悲心那是聲聞乘羅漢。菩薩不忘一切衆生苦。“由四攝事攝方便故”,前頭是六度,這是四攝,用四攝來引導衆生。“四攝”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財布施、法布施,菩薩用財物布施衆生,用法布施給衆生,還有一個無畏施。“愛語”,就是爲他說佛法,這才是真實的愛護他,爲他講解佛法來消除他的愚癡。這叫愛語。“利行”,要他發起正行,就是開始修行,修四念處、四正勤、修八正道等,這叫利行。“同事”就是勸衆生也修道,勸衆生和自己一樣也修行,大家都努力,最後都得聖道。“四攝”實際上就是信、解、行、證。這六度四攝對應的是“勝進行業”,就是說,菩薩修行這六度四攝,不斷地用功、自利利他,功德展轉地勝進,進而得證無生法忍,然後可以由初地、二地,漸次增上,直到無上菩提。“勝進”的“勝”,是有力量。

  于持戒破戒善友無二故,以殷重心聽聞正法故,以殷重心住阿蘭若故,于世雜事不愛樂故,于下劣乘曾不欣樂故,于大乘中深見功德故,遠離惡友故,親近善友故

  這八句對應“成滿加行業”。“于持戒破戒善友無二故”,說,菩薩也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有兩種:一個是持戒的善知識,一個是破戒的善知識。對于這兩種善知識,菩薩都要親近,不能因爲他破戒了就不親近他了。只要他能爲你開演佛法,能爲你破疑,菩薩就去親近。也就是說,我只取他的長處就行了。要想挑毛病的話,阿羅漢也有毛病。菩薩要親近善士的時候,要只取其長處。注意一下,這裏說的持戒善友、破戒善友,實際上是指具足圓滿德相的善知識和德相有缺的善知識。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間,給出的善知識德相有十個,我把原書拿來了,614頁,這是科判中的,正文是在24頁,這裏清楚、簡單,正文中麻煩。具戒、具定、具慧、多聞、通達實相或教理、功德勝己、善說法、具悲憫、有勇猛、無疲厭。這一句長行中的“持戒破戒”就是指這十相圓滿不圓滿。“以殷重心聽聞正法故”,“親近善士”是幹嗎的?就是爲了“聽聞正法”,在聽聞正法的時候要有“殷重心”,就是不要等,想著以後還有機會,這不行。“以殷重心住阿蘭若故”,菩薩自己也要用功修行,修行的時候要在寂靜的地方,就是環境要適合修行,你在城市中度衆生是適合的,但在自己精進的時候還是寂靜的地方好,這是指自己能把握自己, 的菩薩,要是我們凡夫,那還是大衆熏修爲好。這時候的“殷重心”,是不偷懶,在寂靜的地方精進修行,一刻也不懈怠。“于世雜事不愛樂故”,對世間的雜亂的事,心裏不歡喜。這是因爲他通達了佛法,以佛法的價值觀來看,世間的事情沒有價值,所以他不愛樂。“不愛樂”就是要“遠離”,表上這兒有一個“離惡尋思”,就是說,在內心裏遠離這些惡的尋思,惡的尋思就是雜染分別、妄想,這些都沒有。“于下劣乘曾不欣樂故”,對小乘不歡喜。“于大乘中深見功德故”,喜歡大乘。注意,這是說,不喜歡只顧自己,而不是說小乘佛法不好。我以前說過大乘佛法是把小乘佛法含括在裏邊兒的,現在我們有些人說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是對應的,這不對,實際上小乘佛法這個集合是屬于大乘佛法這個集合的。在“于下劣乘曾不欣樂故”和“于大乘中深見功德故”的後邊兒,表中有個“作意功德”,就是指菩薩時時不舍棄無上菩提的的願力。“遠離惡友故,親近善友故”,就是遠離惡知識,親近善知識。在剛才說的親近善知識中,有一個破戒善知識,那是指雖破戒但能演說正法,這個“惡知識”則是指破了戒,他還不能演說正法。這八句話對應的是“成滿加行業”,就是說,這親近善士、聽聞正法、住阿蘭若、離惡尋思、作意功德、助伴功德都是“加行”你修學這些加行,可以使你成就無上菩提。

  恒修治四梵住故,常遊戲五神通故,依趣智故

  “恒修治四梵住”的“四梵住”就是四無量心。菩薩要讓自己的慈、悲、喜、舍時時增長強大。表中“恒修治四梵住”的後邊兒有個“無量清淨”,是說,四無量心成就了,則你的行爲是清淨的。我們現在看起來好象也是在作佛事,可因爲內心有叁毒,所以不清淨。“常遊戲五神通故”,說,因爲禅定的關系,菩薩能夠很自在地成就五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沒有禅定就沒有神通。“依趣智故”,說,菩薩修學種種法門,現種種神通度化衆生,但他內心裏面是“依趣智”――趣入無相的智,“無相”就是真如,無相智也就是根本無分別智。菩薩的內心是與第一義谛相應。這叁句是與“成滿業”相對應的,就是說,菩薩證悟了第一義谛,成就了無上菩提的業相貌。

  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諸有情類不棄舍故,言決定故,重谛實故,大菩提心恒爲首故

  這四句是與“安立彼業”對應的。菩薩度化衆生的時候,有的衆生能安住正行,不斷進步,但有的不能安住正行,他做惡、他放逸,菩薩對這種種的衆生都不舍棄,都盡力教化。對于“安住正行”的,菩薩幫他,使他更快地進步,對于那些“不住正行”的,菩薩慈悲心也千方百計教化他,甚至現惡相嚇唬他等。“言決定故”是指對衆生來說,菩薩的話是決定的,說話算數,表中顯示,這一個是“決定無疑教授教誡故”,就是指菩薩對衆生的教授、教誡是決定的。“重谛實故”,說,菩薩是不隨便說謊話的。我們凡夫習慣了說謊話,一發現自己說謊話了,就求忏悔改正,但下一次還說謊。菩薩“重谛實”,就是尊重事實真相。表中顯示這一個是“財法攝一故”,就是說,菩薩也集財、也積集法,比如說,我爲了讓衆生有一個拜佛的地方,所以我去化緣蓋廟,我說我蓋廟,我化來的錢就真的用在叁寶事上,絕對不挪作他用。“大菩提心恒爲首故”是說,菩薩不管是做什麼事,都是以菩提心爲出發點兒。表中顯示這一個是“無雜染心”,就是說,除了菩提心,確實沒有別的心了。這四句對應于“安立彼業”,就是說,讓衆生安立于佛法中。還有最後一個頌子所知相就完了。

  如說:

  由最初句故句別德種類

  由最初句故句別義差別

  頌子的前兩句是指對佛功德的贊歎,“最清淨覺”是總說。後邊兒的是一句一句分別說。說佛有二十一種功德。頌子的後兩句,是對菩薩的功德的贊歎,也是先總說,接著一句一句分別說。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相分第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