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时候。对应的“无退转业”,“无退转”给“无退弱”稍微有点儿不一样,“退弱”是指少度点儿吧,“退转”则是干脆只管自己,干脆不管别人了。
闻义无厌故
这给“摄方便业”对应。“闻义无厌”就是说在听闻佛法的时候,从不厌足,就是说没有说我学这些已经完全够了,已经圆满了,因为在菩萨的眼里,一切法都是佛法,而我们可能说这是佛法,那不是佛法等,有这样的分别,菩萨没有这样的分别。“闻义无厌”就是一直需要学习、一切都需要学习。“摄方便业”是说,在我没有度众生的时候,我觉得可以了,但当去度众生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的不足还多得很。所以,什么样的东西都得掌握,这样才能广度众生,不然的话,总是有限的。
于自作罪深见过故,于他作罪不瞋而诲故
这两句对应后边儿的“厌恶所治业”。菩萨在还没有成佛的时候,总还有不圆满的地方,“于自作罪深见过故”,菩萨自己作错了事儿,自己就承认错误。咱们凡夫不是这样,作错事儿了还要给自己辩解,把责任推给别人。“深见过故”就是深深地知道自己作错了,这个“厌恶所治”的“厌恶”是远离,指以后不再犯这错误了。“于他作罪不瞋而诲故”,你收徒弟了,徒弟有了错误,“不瞋而诲”,不要不高兴,要去教诲他,让他也“厌恶所治”,远离自己的错误。当然,不一定的徒弟,是别人有错,就得教诲,不过要善巧。
于一切威仪中恒修治菩提心故
这给后边儿的“无间作意业”对应。“于一切威仪中”,一切威仪就是行住坐卧所有的威仪。“恒修治菩提心故”,就是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失掉正念,时时要策励自己的菩提心。走路的时候注意,睡觉的时候也注意。对应的“无间作意”,就是不间断地如理作意,提起正念。凡夫是一下提起,一下又跑了,但菩萨是时时能提起。
不悕异熟而行施故,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于诸有情无有恚碍而行忍故,为欲摄受一切善法勤精进故,舍无色界修静虑故,方便相应修般若故,由四摄事摄方便故
这七句是对应于“胜进行业”。“不悕异熟而行施故”是说的布施。菩萨的大智慧者,同时菩萨的福德也是很好的,所以他时常能够对众生有所布施,法布施、财布施都有。“不悕异熟”是不悕求因为布施而得到什么好的果报,也就是他的利益众生是无条件的。“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是说的持戒,说,受三皈五戒等,最少可以保证不失人身,不到三恶道去。但菩萨不是这样想的,他是“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说,菩萨是自然而持戒,不是为了不失人身所以要持戒,不是为了什么所以要持戒,他纯粹是自然的。“一切有趣”的“有”是三有,就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趣”是六道,就是说,他的心不是为了三界中的、六道中的什么而持戒的。“于诸有情无有恚碍而行忍故”是说的忍辱。众生触恼他,他不嗔恚,你要是一嗔恚,那就给众生有隔阂了、有障碍了,菩萨没有。“为欲摄受一切善法勤精进故”,这是精进,菩萨不会去作什么无益的苦行呀等,他只是为了积集无量无边的功德而精进修学。这主要是四正勤。“舍无色界修静虑故”,这是禅定。“舍无色界修静虑故”是说,菩萨修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定,但他不生到无色界天,因为在无色界天他没有利益众生的事情可做,他要失业了,所以他要到能行菩萨道、能弘扬佛法、能广度众生的地方去。“方便相应修般若故”,这是般若,其中的“方便”这个词,是指大悲心。要是没有大悲心那是声闻乘罗汉。菩萨不忘一切众生苦。“由四摄事摄方便故”,前头是六度,这是四摄,用四摄来引导众生。“四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财布施、法布施,菩萨用财物布施众生,用法布施给众生,还有一个无畏施。“爱语”,就是为他说佛法,这才是真实的爱护他,为他讲解佛法来消除他的愚痴。这叫爱语。“利行”,要他发起正行,就是开始修行,修四念处、四正勤、修八正道等,这叫利行。“同事”就是劝众生也修道,劝众生和自己一样也修行,大家都努力,最后都得圣道。“四摄”实际上就是信、解、行、证。这六度四摄对应的是“胜进行业”,就是说,菩萨修行这六度四摄,不断地用功、自利利他,功德展转地胜进,进而得证无生法忍,然后可以由初地、二地,渐次增上,直到无上菩提。“胜进”的“胜”,是有力量。
于持戒破戒善友无二故,以殷重心听闻正法故,以殷重心住阿兰若故,于世杂事不爱乐故,于下劣乘曾不欣乐故,于大乘中深见功德故,远离恶友故,亲近善友故
这八句对应“成满加行业”。“于持戒破戒善友无二故”,说,菩萨也要亲近善知识。善知识有两种:一个是持戒的善知识,一个是破戒的善知识。对于这两种善知识,菩萨都要亲近,不能因为他破戒了就不亲近他了。只要他能为你开演佛法,能为你破疑,菩萨就去亲近。也就是说,我只取他的长处就行了。要想挑毛病的话,阿罗汉也有毛病。菩萨要亲近善士的时候,要只取其长处。注意一下,这里说的持戒善友、破戒善友,实际上是指具足圆满德相的善知识和德相有缺的善知识。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间,给出的善知识德相有十个,我把原书拿来了,614页,这是科判中的,正文是在24页,这里清楚、简单,正文中麻烦。具戒、具定、具慧、多闻、通达实相或教理、功德胜己、善说法、具悲悯、有勇猛、无疲厌。这一句长行中的“持戒破戒”就是指这十相圆满不圆满。“以殷重心听闻正法故”,“亲近善士”是干吗的?就是为了“听闻正法”,在听闻正法的时候要有“殷重心”,就是不要等,想着以后还有机会,这不行。“以殷重心住阿兰若故”,菩萨自己也要用功修行,修行的时候要在寂静的地方,就是环境要适合修行,你在城市中度众生是适合的,但在自己精进的时候还是寂静的地方好,这是指自己能把握自己, 的菩萨,要是我们凡夫,那还是大众熏修为好。这时候的“殷重心”,是不偷懒,在寂静的地方精进修行,一刻也不懈怠。“于世杂事不爱乐故”,对世间的杂乱的事,心里不欢喜。这是因为他通达了佛法,以佛法的价值观来看,世间的事情没有价值,所以他不爱乐。“不爱乐”就是要“远离”,表上这儿有一个“离恶寻思”,就是说,在内心里远离这些恶的寻思,恶的寻思就是杂染分别、妄想,这些都没有。“于下劣乘曾不欣乐故”,对小乘不欢喜。“于大乘中深见功德故”,喜欢大乘。注意,这是说,不喜欢只顾自己,而不是说小乘佛法不好。我以前说过大乘佛法是把小乘佛法含括在里边儿的,现在我们有些人说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是对应的,这不对,实际上小乘佛法这个集合是属于大乘佛法这个集合的。在“于下劣乘曾不欣乐故”和“于大乘中深见功德故”的后边儿,表中有个“作意功德”,就是指菩萨时时不舍弃无上菩提的的愿力。“远离恶友故,亲近善友故”,就是远离恶知识,亲近善知识。在刚才说的亲近善知识中,有一个破戒善知识,那是指虽破戒但能演说正法,这个“恶知识”则是指破了戒,他还不能演说正法。这八句话对应的是“成满加行业”,就是说,这亲近善士、听闻正法、住阿兰若、离恶寻思、作意功德、助伴功德都是“加行”你修学这些加行,可以使你成就无上菩提。
恒修治四梵住故,常游戏五神通故,依趣智故
“恒修治四梵住”的“四梵住”就是四无量心。菩萨要让自己的慈、悲、喜、舍时时增长强大。表中“恒修治四梵住”的后边儿有个“无量清净”,是说,四无量心成就了,则你的行为是清净的。我们现在看起来好象也是在作佛事,可因为内心有三毒,所以不清净。“常游戏五神通故”,说,因为禅定的关系,菩萨能够很自在地成就五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没有禅定就没有神通。“依趣智故”,说,菩萨修学种种法门,现种种神通度化众生,但他内心里面是“依趣智”――趣入无相的智,“无相”就是真如,无相智也就是根本无分别智。菩萨的内心是与第一义谛相应。这三句是与“成满业”相对应的,就是说,菩萨证悟了第一义谛,成就了无上菩提的业相貌。
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诸有情类不弃舍故,言决定故,重谛实故,大菩提心恒为首故
这四句是与“安立彼业”对应的。菩萨度化众生的时候,有的众生能安住正行,不断进步,但有的不能安住正行,他做恶、他放逸,菩萨对这种种的众生都不舍弃,都尽力教化。对于“安住正行”的,菩萨帮他,使他更快地进步,对于那些“不住正行”的,菩萨慈悲心也千方百计教化他,甚至现恶相吓唬他等。“言决定故”是指对众生来说,菩萨的话是决定的,说话算数,表中显示,这一个是“决定无疑教授教诫故”,就是指菩萨对众生的教授、教诫是决定的。“重谛实故”,说,菩萨是不随便说谎话的。我们凡夫习惯了说谎话,一发现自己说谎话了,就求忏悔改正,但下一次还说谎。菩萨“重谛实”,就是尊重事实真相。表中显示这一个是“财法摄一故”,就是说,菩萨也集财、也积集法,比如说,我为了让众生有一个拜佛的地方,所以我去化缘盖庙,我说我盖庙,我化来的钱就真的用在三宝事上,绝对不挪作他用。“大菩提心恒为首故”是说,菩萨不管是做什么事,都是以菩提心为出发点儿。表中显示这一个是“无杂染心”,就是说,除了菩提心,确实没有别的心了。这四句对应于“安立彼业”,就是说,让众生安立于佛法中。还有最后一个颂子所知相就完了。
如说:
由最初句故句别德种类
由最初句故句别义差别
颂子的前两句是指对佛功德的赞叹,“最清净觉”是总说。后边儿的是一句一句分别说。说佛有二十一种功德。颂子的后两句,是对菩萨的功德的赞叹,也是先总说,接着一句一句分别说。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相分第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