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25、以殷重心听闻正法故听闻正法
22、
26、以殷重心住阿兰若故住阿兰若
23、
27、于世杂事不爱乐故离恶寻思
24、
28、于下劣乘曾不欣乐故作意功德
29、于大乘中深见功德故
25、
30、远离恶友故助伴功德
31、亲近善友故
26、
32、恒修治四梵住故无量清净
15、成满业
27、
33、常游戏五神通故得大威力
28、
34、依趣智故证得功德
29、
35、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诸有情类不弃舍故御众功德
16、安立彼业
30、
36、言决定故决定无疑教授教诫故
31、
37、重谛实故财法摄一故
32、
38、大菩提心恒为首故无杂染心故
对应着这张表来看的话,那就清楚。这第一句“令入一切智智”是给后边儿的“展转加行业”对应的。“令入一切智智”是说,菩萨利益一切众生,让他证得无上菩提,对应的“展转加行”是说,菩萨利益一切众生,但不是一下子就直接让你接触到佛法,得慢慢来,先让你作世间善行,然后让你三皈五戒之类,一步步地上进,展转上进。或者说是教大家,让大家互相展转帮助,互相上进,最后你可以得证无上菩提。这就是“展转加行业”。
自知我今何假智故
这是第二个理由,你看对应的表格,是“无颠倒业”。什么是“无颠倒业”?要想知道无颠倒业,就先得知道颠倒业。第180页,世亲论师在释中举了一个例子,说比如“劝饮酒等”,说这就是颠倒业。现在的净空法师,就说我有半斤的酒量,可我只喝一两,这是可以的,还说佛要是知道大蒜可以治疗癌症的话,他也是让吃的,这就是典型的颠倒业。出现了这样的事儿怎么办?这里就说了,“自知我今何假智故”,就是说,菩萨自己要反省自己,我这么说到底对不对?是我的智慧出了问题还是什么?就是说,菩萨学了一些佛法,但我相还在,用我相来学佛法,是会出现颠倒的,所以要修无我观。不然的话,就老作错事儿,自以为在行菩萨道,但其实是颠倒业。
催伏慢故
这个与“不待他请自然加行业”对应。我慢是很不容易除掉的。作为一个菩萨,就要不断地精进六波罗蜜,要时时调伏自己的心,千万不要让我慢占据心灵。我们知道,到七地菩萨还有些微的我慢心,所以这很不容易除掉。菩萨要努力把它催伏。怎样催伏?就需要“不待他请自然加行业”,所谓“不待他请”就是不用等别人来请,你自然就努力,努力干吗?努力作利益众生的事,自然知道要催伏内心中的我慢之类不如法的东西。
坚牢胜意乐故
这个与“不动坏业”对应。说这个“坚牢胜意乐故”,有这么一句话,叫能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什么意思?就是说在大庙里大家精进的话,在这么一个环境中,你自然无法懈怠,而小庙里无人管就容易放逸。所以要给大家一起。总说的时候说是“于一切有情利益安乐增上的意乐”,现在这个“坚牢胜意乐故”则是自己的胜意乐。大家都是好的,你一个人没法儿坏。就是说,社会的安乐的,社会里的每个人自然都是安乐的。反过来说,如果每个人都是安乐的,则整个社会就是安乐的。现在就是说,我们要发菩提心,也要劝大家都发菩提心。如果只我一个发菩提心,我就不能舍弃众生,既然不能舍弃众生,那么,众生在生死中流转,我就也得在生死中流转,苦吗?你说,那我就不干了,我先管自己吧,这就不是大乘了。如果说我自己一个人跑到深山禅修,我会感到很适意,可是我到众生中的时候,我看到众生太苦了,眼不见心不乱,见了就知道了。作为一个菩萨,知道了众生的苦,利益一切众生的誓愿不能退转,这就是“坚牢胜意乐”,就是说菩提心非常坚固。或者说,众生很难度,我要度化他,他会诽谤我,要不然我要度化他,他会爱上我,总之,众生特别难度,我刚度他出来,可不一会儿,发现他又掉到恶道去了,你看看地藏经,就因为这些众生,所以劳得地藏菩萨在地狱中来往不停。虽然众生如此,可是菩萨的心仍然不舍弃众生,这就是“坚牢胜意乐”。
非假怜愍故,于亲非亲平等心故,永作善友乃至涅槃为后边故
这三句与后边儿的“无求染业”对应。“非假怜愍故”,菩萨是怜愍众生苦而行菩萨道的,来利益众生的,如果是“假”的,所谓“假”的,就是说他其实不是真怜愍众生苦,而是表面上如此,但其实是为了名利,要是这样的话,你的所为根本就不是菩萨道。所以菩萨要有真的怜愍众生,发真慈悲心。在表中这个“非假怜愍故”后边儿还有一个“无染系故”,因为是“非假怜愍”,是真是,当然就没有杂染束缚。“于亲非亲平等心故”,在凡夫这儿,因为亲、非亲,所以关系就有远有近,这就心不平等,而菩萨是不管是亲还是非亲,同样对待,不讲人情。表中这个“于亲非亲平等心故”后边儿还有一个“恩非恩无爱恚故”,这是说,亲者就觉有恩,非亲者就觉非恩,我们对有恩者会爱,对非恩者会出嗔恚,但菩萨不会。“永作善友乃至涅槃为后边故”因为你的心中是纯然的慈悲心、平等心,所以就可以永远为众生的善友,一切为了众生,你就可以在最后入涅槃,宁愿为众生殿后。表中的“永作善友乃至涅槃为后边故”后边还有一句“生生恒随转故”,这是说众生在生死中流转,即使你流转了,菩萨的慈悲心仍然救度你,不会因为救过你一次你却不上进又掉到恶道里来了而烦你了,不救你了,他还是会救度你的。这三条合起来是“无求染业”,所谓“无求染业”就是指菩萨对众生无所求,不要求众生来回报你,纯是慈悲利益众生。
应量而语故,含笑先言故
这给后边儿的“相称语身业”对应。“应量而语故”,“应量”就是吃饭的钵,吃饭的钵叫“应量器”,这个“应量而语”就是说,菩萨在说法的时候要应不同的众生而说。吃饭的时候,你得知道饥饱,不知道饥饱的话,已经够了你还一直吃,那会吃死人的。菩萨为众生说法也是这样,要知道量,到时候就不能再说了,也就是说,不要一直地说,你追着人家说你要念佛呀,人家会讨厌你的,你还以为你怕别人掉恶道受苦,人家现在听你说法就够苦了。所以要注意量。所以说什么话,说多少,这都要随着所要度的这个人而不同,这就叫相称语业。“含笑先言故”就是说说法的时候要面带微笑,这是给人欢喜的意思。现在我们说法的时候会有一种我比别人深刻的这种姿态,很不好。这是指身业,要给人欢喜。
无限大悲故
这个与后边儿的“于乐于苦于无二中平等业”对应。“于乐于苦于无二”,作为一个菩萨,看见众生受苦,我就忍不住要救度他们。众生的苦有三种,这里的“于乐”就是坏苦,“于苦”是苦苦,“于无二”是行苦,用八苦说也可以,不过这儿无著论师是用三苦说的。看到众生有苦苦、坏苦、行苦,菩萨就发起“无限大悲”,无限大悲是指所有的众生都度,要是只去度苦苦者而不度坏苦者,那就叫有限。所以菩萨的慈悲心是无限。
于所受事无退弱故
这一个对应后边儿的“无下劣业”。这个“所受事”是指菩萨自己所要作的事儿,也就是度众生这件事,菩萨对自己所要作的事儿“无退弱”,“退弱”就是指在度众生的过程中觉得这事儿太难了,我不干了,或者说,我不管他们了,我管住我自己就得了,这叫叫“退弱”,菩萨不是这样的,虽然度众生这件事很难,但菩萨是有勇气承担的,他的大悲心是勇猛的。这个“无下劣业”的“下劣”是指退弱,要是退弱了就是下劣,菩萨不退弱就是“无下劣业”。
无厌倦意故
这一个对应于后边儿的“无退转业”。“无厌倦”就是说度化众生这件事儿是要长时间作的,不是一天两天,那是要很多劫持续地作的,我们可能前几天还行,还能保持热忱,但过不了多久就没劲儿了,就是后劲儿不足,可菩萨不是,他是一直满腔热忱地去作而没有厌倦…
《《摄大乘论》要义 所知相分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