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证无中边佛地平等”对应。“三种佛身”就是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方处”是所居住的地方。“无分限”,就是没有限制、没有间隔。比如说我们说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药师佛在东方净琉璃世界,阿弥陀佛的佛国给药师佛的佛国有间隔,这就叫有分限,但实际上这是我们凡夫的分别而已,因为我们凡夫有分别心,所以佛就随顺我们凡夫而说,但实际上是没有分别的。我们还说,佛陀的法身在什么地方,报身在什么地方,化身又在什么地方,这也是我们的分别而已,都不是事实真相,实际三种佛身没有分限,各佛土也是没有分限的。“证无中边佛地平等”的“中边”,“中”是中央,“边”是边地,有中有边,论中是“无中边”,就是没有中央和边地的不同。三身就没有中边的分别。
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
这和“极于法界”对应。“极于法界”的“法界”,就是佛的妙正法教,也就是十二部经。这个“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是说佛是穷生死际演说十二分教,不间断、长时期地去利益一切有情。“穷生死际”的“生死际”,就是有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是有生死的,一过这个界儿、这个范围,就超越生死了。“穷生死际”就是穷尽了生死的范围,就是过了生死的界儿,众生过了生死的界儿,就是众生没有生死了。说,从现在开始,一直到众生都超越了生死,佛一直说法度众,度过生死之后就不需要佛来说法度你了。
无尽功德等。
这个“无尽功德”是对应于“尽虚空性”。“尽虚空性”也就是尽虚空界,虚空是无量无边的、无生无灭的、无有变异的,现在说佛的法身就象虚空一样,无有穷尽,利乐有情,永不休息。“无尽功德等”的这个“等”字,前边儿是二十一句,对应的功德只二十句,这就少了一句,前边儿还有一句“穷未来际”,现在没有什么功德来对应,那么就让这个“等”字儿来对应,“等”都说成佛的是“究竟功德”。
复次,由义处者,如说:若诸菩萨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萨。
前面赞叹佛,这里又赞叹菩萨的道德,赞叹菩萨的境界。“如说:若诸菩萨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萨”,说,菩萨成就三十二法,才能叫菩萨。哪三十二法呢?
谓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故
这就开始说菩萨成就的三十二法了。首先呢,无著论师先总说一下。“于一切有情”,这是说菩萨的大悲心,是对于所有的众生的,菩萨度众生的时候,没有远近亲疏之分,所有人都度,你是我的仇人,我度,你是我的亲人,我也度。“利益安乐增上意乐”,菩萨利益众生,让众生得安乐的心,利益众生的心特别的切,所以叫“增上意乐”,就是说菩萨利益众生的心非常强烈,永不退转。“利益”是指菩萨教你的法子,不但可以让你现在得利益,而且让你将来也得利益,就是说菩萨教你的是长远的利益,现在的人的所为可能就是目下得利益,从长远来看可能是有坏处的。“安乐”就是从内心里感到快乐。利益和安乐有时候看起来不是那么的一致。比如说你打禅七,这是利益,可是你一下子努力地经行、禅坐,不得安稳的休息,你不一定觉得安乐。而你放逸,可能一下子你觉得安乐,但那不是利益。这一句的重点儿是“增上”――特别的强,我们有些凡夫也好心肠,但不一定是“增上”,菩萨绝对是增上。下边儿具体解释三十二法。无著论师是用了三十八句话来解释三十二法的。
令入一切智智故
为什么菩萨是“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令入一切智智故”,这是第一个原因。就是说菩萨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他的目的,是教化众生使其都能够证入无上菩提。这个“令入一切智智故”是菩萨“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的第一个理由。无著论师在赞叹佛的时候,说佛是“最清净觉”,佛的最清净觉有二十一句来体现,对应的有二十一种功德。现在赞叹菩萨的时候,说菩萨有三十二法,用三十八句来体现,对应的有十六种业,现在我把对应的业放在三十八句这儿对应起来说,我给画一个表。三十二法、三十八句、十六种业对应起来。这样看起来就清楚了。
菩萨三十二法、三十八句、十六种业相摄表
32法
| 38句
| 16业
|
1、
| 1、令入一切智智
| 1、展转加行业
|
2、
| 2、自知我今何假智故
| 2、无颠倒业
|
3、
| 3、催伏慢故
| 3、不待他请自然加行业
|
4、
| 4、坚牢胜意乐故
| 4、不动坏业
|
5、
| 5、非假怜愍故无染系故
| 5、无求染业
|
6、于亲非亲平等心故于恩非恩无爱恚故
| ||
7、永作善友乃至涅槃为后边故于生生中恒随转故
| ||
6、
| 8、应量而语故语业
| 6、相称语身业
|
9、含笑先言故身业
| ||
7、
| 10、无限大悲故
| 7、于乐于苦于无二中平等业
|
8、
| 11、于所受事无退弱故
| 8、无下劣业
|
9、
| 12、无厌倦意故
| 9、无退转业
|
10、
| 13、闻义无厌故
| 10、摄方便业
|
11、
| 14、于自作罪深见过故
| 11、厌恶所治业
|
15、于他作罪不瞋而诲故
| ||
12、
| 16、于一切威仪中恒修治菩提心故
| 12、无间作意业
|
13、
| 17、不希异熟而行施故布施
| 13、胜进行业
|
14、
| 18、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持戒
| |
15、
| 19、于诸有情无有恚碍而行忍故忍辱
| |
16、
| 20、为欲摄受一切善法勤精进故精进
| |
17、
| 21、舍无色界修静虑故禅定
| |
18、
| 22、方便相应修般若故般若
| |
19、
| 23、由四摄事摄方便故四摄
| |
20、
| 24、于持戒破戒善友无二故亲近善友
| 14、成满加行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