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要义 入所知相分第四

  

入所知相分第四

  摄大乘论的第四分是“入所知相分”,入所知相是讲唯识性的。咱看论文。

  如是已说所知相,入所知相云何应见?

  所知相已经说过了,该说说入所知相了。“入所知相”的“入”是契入,就是契入“所知相”,前边儿说遍计执是毕竟空的,依他起是如幻有的,圆成实性是圣人的真实境界,这只是口头上说,我们到底该怎么样落实呢?“云何应见”就是指我们该怎么样亲自体证所知相呢?

  多闻熏习所依,非阿赖耶识所摄,如阿赖耶识成种子;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而生似所取事有见意言。

  这句话里实有两个重点儿,多闻熏习、如理作意。也就是说,怎样才能契入所知相呢?只有两条:多闻熏习、如理作意。先看多闻熏习。所谓多闻,就是博学,然后对于所知相的三自性之理能够有深刻的信解。如果说你听了不少,但对于三自性的道理还是弄不清楚,你听的是些啥?是净空法师之流讲的前方便而已,甚至是些相似法,那不算多闻。多闻熏习的“熏习”,前头说过的,就是对佛最清净法界等流的正法不断地学习,这样呢,阿赖耶识就受它的熏染,你的正知正见就有了。“多闻熏习所依”,就是说,“多闻熏习”是所依,能依的是马上要说的“如理作意”,“如理作意”是能依。也就是说,依止多闻熏习而发起如理作意。也就是说,你想要“如理作意”,就得“多闻熏习”,就得多学佛法。“非阿赖耶识所摄”,“多闻熏习”不属于阿赖耶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见闻觉知这些事情是属于阿赖耶识的,都是杂染性的,现在这个多闻熏习呢,它是佛的最清净法界等流的正法,他不是杂染性的,所以不属于阿赖耶识,他是能对治阿赖耶识的,能净化阿赖耶识的、能消灭阿赖耶识的。“如阿赖耶识成种子”,这是一个类比。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杂染性的熏习,熏成阿赖耶识里的杂染种子。这“多闻熏习”也象阿赖耶识熏成杂染种子那样熏习,不过多闻熏习是熏成了清净的法界种子,这清净法界种子以后会发生清净的现行,可以使我们得成圣道。下边儿是“如理作意”。依据“多闻熏习”而发起“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就是修唯识观。“如理作意”的“如”是随顺,所以,“如理作意”就是随顺真理去思惟观察。如理作意要以多闻熏习为依止,也就是以圣言量为依止,以最清净法界等流正法为依止。“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而生似所取事有见意言”的“法”,就是法界等流的正法,“义”就是法所诠显的道理。能诠的是“法”,所诠的是“义”。不过这儿是“似法似义”,这一“似”,就完了,成了相似的法相似的义。你听闻了佛法的法义,你修习唯识观法的时候,就在你的意识上现出你所学的法义,可是你意识现出来的法义和你所学习的法义只是相似而已,它们相似,但不是绝对相同,它们有一致性。也就是说,我们听闻佛法所熏的种子其实与佛陀亲证的只是类似而已,还不是亲证的离言说的那个。“如理作意”的“如”给“似法似义”的“似”意思一样。说,依据你多闻熏习的法义,在你的意识里现出来一个像,这就是“似法似义而生”。这“似法似义”是“如理作意所摄”、是属于“如理作意”的。这儿有这样一个情况,比如说你只是死记硬背,把一个东西死背下来了,这一个是不行的,因为你死背下来那只是一个一个的名、字,名里边儿的义显现不出来。这个“如理作意所摄”是表示你对于法义通达了,不只有文,还有义,这才行。长行中的“似所取事”,这是一个类比,我们平时的分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认取所缘的境界。现在意识去分别这些尘劳的事情,尘劳的事情就在心里现出来,意识是能取,尘劳的境界是所取,这是“所取事”。现在你修唯识观的如理作意,与这个“所取事”相似。“有见意言”,具有能见作用的意识的言说。说,“似法似义”就是所见的相,但这个相是如理作意、是多闻熏习所依而来的,能见的就是唯识观的智慧,能观的智与所观的法义和合起来,就是完整的如理作意,这就叫唯识观。不过法也好、义也好,都是“意言”而已,“意言”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咱们所有的一切都是意言。这一段就是说,修唯识观要多闻熏习、如理作意,这样去修唯识观,就能契入所知相。

  此中谁能悟入所应知相?

  能悟入所知相的是谁?也就是说,符合什么样的条件的人才能够悟入所知相?

  大乘多闻熏习相续,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已得一向决定胜解,已善积集诸善根故,善备福智资粮菩萨。

  “大乘多闻熏习相续”,谁能够悟入所知相呢?符合什么条件的人才可以呢?首先一个条件是:他要在大乘佛法里边多闻熏习相续,就是说,对于大乘三自性的道理你要多闻熏习。其中的“相续”有这么几个意思:心的相续,就是熏习在阿赖耶识里相续;另一个是指五蕴,就是我们的生命体,说我们在学习佛法;第三个意思是说时间长,就是说要长时间地学习佛法,不断地熏习。这里说的“多闻熏习相续”就是指你要对三自性的道理一遍一遍地熏习,一遍一遍地思惟、观察,不断重复。这就是悟入所知相的第一个条件:对三自性,或者说是平等法性一遍遍地熏习的人。“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逢事”,“逢”就是遇见了,“事”是事奉、供养、礼拜等佛事。就是说,你遇见过很多佛出世,并且每一尊佛出世的时候你都亲近供养,这些人才能悟入所知相。就是说你遇见很多佛给你教,在你已经是多闻熏习相续了。“已得一向决定胜解”,你多闻熏习相续了,也已经逢事无量诸佛了,可是你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那还不行,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就是“已得一向决定胜解”,“一向”,就是一直,不是说一下子有一下子没有,就是指菩提心,你不能一下子发一下子退。“决定胜解”,“决定”就是不犹豫,对大乘佛法不犹豫,即使有恶知识来,也动摇不了你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就是说,你对大乘佛法的信解达到了相当坚定的程度。这样的人才能悟入所知相、悟入平等法性。注意,这个“决定”有通达的意思在里边儿,就是说,人家来讨论,三说两说把你给说住了,这就是不通达、不决定,你不能不讲理而只是坚信,这不行,这在内心潜意识中是不行的。“已善积集诸善根故”,这是说你得积聚很多的善根,善根就是清净种子,就是资粮。善根该怎么积聚呢?就是修六波罗密,六波罗密是出世间契入圣道的善根。注意,到下边儿的时候,还会说六波罗密,这儿先提示一下,就是说,你因为观察生死流转的过失,生厌离心,观察圣者境界而生欢喜心,你以这样的厌离心、欢喜心为基础,想要了脱生死,想要得证涅槃,以这样的心情布施、持戒才是积聚善根。要是说你还是欢喜世间荣华富贵,你布施、持戒等,这不是积聚出世善根,因为你并不是想得证出世圣果,你还是在流转生死,不过是比一般人好一点,可能在天上,也可能在人间,所以这不是积聚出世善根。这一个是悟入所知相的第四个条件。这四条呢,第一条是大乘多闻熏习,这是因,没有这个是根本不行的,第二条是亲近善友,就是“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第三条是你得有这样的作意,就是发菩提心,“已得一向决定胜解”对佛法的信解很坚定,第四条就是任持力,修六波罗密多积聚善根,那不是一下子的事儿,是长时期的,称之为任持力。具备这四条的人才可以悟入所知相。“善备福智资粮菩萨”,这是总结一下。说,什么人能够悟入所知相呢?具足了这四个条件的“善备福智资粮菩萨”――“善备”就是具备了,“福智资粮”就是福德、智慧两种资粮,佛是两足尊,两足就是福德、智慧。印顺法师的讲记中称为四种力:因力、善友力、作意力、任持力。这四条按次序就是:先多闻大乘教法,受其熏习,那就能常遇诸佛,因之就产生坚定的胜解力,更进一步去实践,积集无量善根,培植无量功德。你就记成“听闻正法,亲近善友,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何处能入?谓即于彼有见似法似义意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胜解行地,见道,修道,究竟道中,于一切法唯有识性,随闻胜解故,如理通达故,治一切障故,离一切障故。

  要想悟入所知相、平等法性,那么,从哪儿悟入呢?这一句话就是说这个的。我们知道,要想悟入所知相,就得对境进行仔细的思维判别,也就是所观境,所以,要想悟入所知相,只能从所观境入手,所观境就是下手处,从这儿可以悟入所知相、悟入平等法性。但是你在悟入的时候,还有一个深浅次第的不同,这一句话中间讲有四个阶段,就是“胜解行地、见道、修道、究竟道”。慢慢说。“谓即于彼有见似法似义意言”,说,修学佛法者,他心里有一个“似法似义意言”,“似法似义”实际上就是所观境,也就是所缘境。长行中“有见”的“见”是能缘之智。“有见似法似义意言”实际上就是在心识(意识)里如理作意,如理作意还是内心的分别。能分别的是识(智),所分别的是名相。在名相上如理作意就可以悟入所知相、悟入平等法性。这儿有一个问题,就是说,要悟入平等法性,可平等法性是离名言相、离言说相的,可我们在悟入的时候,也就是在如理作意的时候,这是有名言相的,也就是说,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是从有名言相开始,达到无名言相的,也就是从有分别达到无分别,不是一开始就无分别。初学佛法必须有圣言量名言相为依据。有人说了,三毒是用意识来分别的,现在修行了,要对所观境进行如理作意,还是用意识,它要是走老路怎么办?就是说,它把如理作意分别成三毒怎么办?所以,下一句说“大乘法相等所生起”,就是说,如理作意和虚妄分别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因为如理作意的是大乘佛法,它是最清净法界等流正法所生起的,也就是说,它是佛陀所见的真实相,而我们的是虚妄相,这不一样。“…

《《摄大乘论》要义 入所知相分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