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四如实遍智就是“名、事、自性、差别假立如实遍智”,“名如实遍智”是指由名寻思所引起的“如实遍智”,“事如实遍智”是由前边儿的义寻思所引起的“如实遍智”,“自性假立如实遍智”就是自性假立寻思所引起的“如实遍智”,“差别假立如实遍智”是差别假立寻思所引起的“如实遍智”。“如实遍智”就是经过长期的思维观察,得到决定。“如是皆同不可得故”,说,名、义、自性、差别都是没有真实性的,要是没有我们内心的分别,一切法都不可得。“皆同不可得”就是“都是不可得的,都是无自性的”。
以诸菩萨如是如实为入唯识勤修加行,
修四寻思观、四如实遍智,那么,菩萨为什么这样修呢?我修别的是不是也可以呢?为什么要这样修?说,因为菩萨这样真实地修四寻思观、四如实遍智,就是为了契入唯识性、为了契入唯识无义。努力修这四寻思、四如实遍智的加行,是为了悟入平等法性、为了转凡成圣。也就是说,修这个唯识观能除众生的颠倒、苦恼,能得圣道。
即于似文似义意言,推求文名唯是意言,推求依此文名之义亦唯意言,推求名义自性差别唯是假立。
这是说四寻思。第一的名寻思。应该怎样思维观察名呢?“即于似文似义意言”,就是说,修行者把他所学的法义在心里显现,显现在心里的文义和所学的文义是相似的,这就叫“似文似义意言”,“文、义”就是能诠显义的名、文和所诠显的义,在内心里观察思维,观察思维这个“意言”,文(名)也是“意言”,义也是“意言”,都是意识的分别,所以叫“意言”。“推求文名唯是意言”,“推求”就是思维、观察。思惟“文名”,“文”就是字、词,用种种的字安立种种的“名”,这样思维这些名、字,“唯是意言”,它只是我们内心的第六意识的分别,离开了我们内心的分别,根本就没有这些名、字。我们说的“真如、法性、菩提”等,也都是名、字,也都是内心的分别。这些名、字虽然有所表达,但是这些名字儿并不是那件事本身,也就是说,我们内心里思惟菩提,并不是你得证了菩提。就象我饿了,我只说饭这个字儿是不会饱的。这就是说,这个名、字可以去表示那个义,但它本身并不是那个义,它只是假名,只是内心的分别。我们平常就是生活在这些名字上。我们习惯了认为名字是真实的,这是我们的执著。佛菩萨告诉我们这名字是不真实的,只是我们内心的分别。这是第一步,名不真实。“推求依此文名之义亦唯意言”,我们知道了名的不真实,进一步去观察“依此文名”的义――这个名所诠表的义,结果我们发现这个义“亦唯意言”――也只是我们内心的分别。我要是分别了,就有这件事儿,我要是不分别,就没有这件事儿了。文也是内心的分别,义也是内心的分别,离开了内心的分别,文也不可得,义也不可得。我们再进一步思维观察,“推求名义自性差别唯是假立”,这是第三、第四个寻思。我们发现名的自性差别是假立的、义的自性差别也是假立的、都是内心分别而安立的,他没有真实性可得,都是虚妄的、不真实的。
若时证得唯有意言,尔时证知若名,若义,自性,差别皆是假立,自性差别义相无故,同不可得。
这是说的四如实遍智。你在作四寻思时,在心里思惟,你就能够契入名、义、自性、差别是不真实的,“若时证得唯有意言”,因为你长期的努力作四寻思观,最后超过了寻思的境界,“证得唯有意言”,这个“证得”就是通达,指通达了它们其实只是内心意识的分别。“尔时证知若名,若义,自性,差别皆是假立”,就是说,在这时候,你真的知道了名、义、自性、差别,其实都是虚妄的,都是不真实的,都是假立的。“自性差别义相无故”,为什么名、义、自性、差别都是假立的?“假立”就是假有、不真实,“立”是存在的意思,就是说,他们的存在是个假相而已。“自性差别义相无故”就是说,名的自性差别、义的自性差别,都是没有独立的体性的。长行中的“义相”就是离开了分别心有他自己的体性。这当然是没有的。离开了我们心的分别心,“名、义、自性、差别”都是没有体性的。你要是确实能证悟这个,就是四如实遍智。“同不可得”还是都不可得,都是不实在的。
由四寻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于此似文似义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识性。
说,菩萨行者因为努力地修学四寻思观,进一步又修学四如实遍智,注意,四如实智是四寻思观修好后自然就显现出来了的。最后知道了似文似义都是内心意识的分别,这样他就可以悟入唯识性。这个入所知相我们要和所知相配合起来,这是说遍计所执性是毕竟空的,我们平时认为它是真的,我们现在用四寻思观、四如实遍智知道它根本就是遍计执,不是真实的,它只是我们内心的分别而已。对于三性其实就是只要证见遍计执空,其他的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自然显现。也就是说,我们的修行只要对遍计执性下手就行了。
于此悟入唯识性中,何所悟入?如何悟入?
“于此悟入唯识性中”,就是说你已经明白了名、义、自性、差别都是唯识,都是内心的分别。“何所悟入?如何悟入”?“何所悟入”是悟入的境界是什么?“如何悟入”是问怎么样能悟入这个境界。
入唯识性,相见二性,及种种性:
到底“何所悟入”呢?这一句就说了,说悟入名、义、自性、差别都是识,这是很笼统的说法,具体有三种不同:入唯识性、相见二性、种种性。什么是“入唯识性”?下一句解释。
若名,若义,自性,差别假,自性差别义,如是六种义皆无故;
所谓“入唯识性”,就是指“六种义皆无”。四寻思观、四如实遍智,都是四,这儿怎么是六呢?六是指哪六?“若名,若义,自性,差别假”,就是“名、名自性、名差别;义、义自性、义差别”,这就是六。中间的这个“假”是说,“名,义,自性,差别”这六个都是依内心的分别而有的,都不是实在的,都是假安立的。“自性差别义”就是说自性也好,差别也好,都是假有的。“如是六种义皆无故”,我们习惯了这六种都是真,但实际上却根本不是真实的,它们只是我们意识的分别。这就是入唯识性。
所取能取性现前故;
这是第二种,“相见二性”。说,“名、义、自性、差别”都没有真实性,只是我们内心意识的分别,当这个意识一起分别的时候,就有了所取的相、能取的见,“相、见二性”就显现了。本来只是识,但识有所取、有能取,所取的是我们的妄想,我们称为相分,能取的作用我们称为见分。这就是因为无始劫来名言的熏习,心一动名言种子就现出种种的差别相,相一现出来,就有相分、见分。
一时现似种种相义而生起故。
这是第三种,“种种性”。我们的意识分别时,就有了能取、所取,能取、所取都是虚妄分别,虽是虚妄分别,但是在分别时,刹那一下子同时就现出来相似的、虚妄的“种种相义”,长行中的“一时”就是一下子,“种种相义”就是指能分别心在所分别境上一下子现出很多差别的所分别境界。比如说,咱们看见这桌子,一下子就觉出桌子、桌子上的书本、钢笔、日历不一样,这是一下子现出的。你要是再进一步思维观察,你会发现这“种种相义”的生起也是虚妄的、也是没有真实体性的。这就说了“何所悟入”的三种不同,但说实在的,三种并不是独立的,根本就是一回事儿。
如暗中绳显现似蛇,
问题是何所悟入、如何悟入。这儿就开始说“如何悟入”了。无著论师是说了一个比喻。比如说在昏暗中有一段绳子,你把它认成了一条蛇,就是现出了蛇的相貌。
譬如绳上蛇非真实,以无有故。
所现出来的蛇相根本就不是真实的,因为根本就没有蛇。
若已了知彼义无者,蛇觉虽灭,绳觉犹在。
蛇相就是遍计执,你认清了蛇相是没有的,但绳相还是存在的。就是说,遍计执是没有的,依他起是有的。依他起的什么?别忘了,在所知相分那儿,一开始就讲,是“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可以说,依他起就是一切法唯识无义,就是我们的分别心。这分别心是缘起的、如幻如化的、不真实的、虚妄的。我们执著虚妄的一切法是真实的,就像把绳子认成是蛇。“若已了知彼义无者”,要是我们认清了蛇相根本是没有的,“蛇觉虽灭,绳觉犹存”,我们知道了蛇是没有的,但对绳子的认识还是有的。
若以微细品类分析,此又虚妄,
说,我们进一步再分析,发现这绳子也不是真实的。为什么绳子也不真实呢?
色香味触为其相故,
原来我们所谓的绳子,其实只是色、香、味、触所引起的认识而已,它是色、香、味、触组成了一个相貌而已。
此觉为依绳觉当灭。
我知道了它只是色、香、味、触引起的认识而已,它是色、香、味、触组成了一个相貌而已,当然不会再说绳是实在的了。
如是于彼似文似义六相意言,伏除非实六相义时,唯识性觉犹如蛇觉亦当除遣,
这一句长行中的“犹如蛇觉”,在论文中、世亲释中、无性释中,都是“蛇”,但印顺法师的《摄大乘论讲记》中把“蛇”改成了“绳”,他是在原文处给改的,我觉得改论文这个作法不好,要是你觉得不通的话,可以在讲的时候给说出来,但不要改人家的原文。韩老的译本中,也是“绳觉”。我觉得确实“绳”比“蛇”要好。“如是于彼似文似义”,刚才说了绳蛇的比喻,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也象这一样,我们在修习中,思维观察似文似义,长行中的“六相”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相意言”就是指六相都是内心的分别。你这样观察,就可以“伏除非实六相义”,就是说,可以把不真实遍计所执六相之义都给伏除、消灭。这样你就知道六相都是唯识无义的、都是虚妄的、都是如幻如化的境界。“唯识性觉犹如蛇(绳)觉亦当除遣”,你知道了六相都…
《《摄大乘论》要义 入所知相分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