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怕自己不是那根性,这怎么办呢?“人趣诸有情”,佛是在人间成佛的,我现在也是人。“处数皆无量”,好多地方的人都可以成佛,好多人可以成佛。“念念证等觉”,每一个刹那都有人在不同的地方成佛,“故不应退屈”,看起来成佛也不是很难的事儿,有什么好怕的,我也能成佛。这样就不会退心了。
诸净心意乐能修行施等
此胜者已得故能修施等
这是第二炼磨心。说,修行是很难的,我就害怕了。“诸净心意乐”就是说,我有清净心意乐――布施有殊胜的功德、持戒有殊胜的功德,我强烈地愿行布施、持戒等,“能修行施等”有了净心意乐,就可以修习六波罗蜜了。“此胜者已得”,“胜者”是指菩萨,说,菩萨有这样的意乐,我也有这样的意乐,“故能修施等”,菩萨有这样的意乐,可以修六波罗密,我有这样的意乐,所以我也可以修六波罗蜜多,看起来修行这件事儿我是能行来的,没什么好怕的。
善者于死时得随乐自满
胜善由永断圆满云何无
这是第三炼磨心。“善者于死时”,这个“善者”是指修有障善。说,修有障善的人在死时,“得随乐自满”,可以达到自己愿望,可以遂了自己的心愿。“胜善由永断,圆满云何无”,我修无障碍善,怎么可能不得圆满的菩提果呢?“胜善”就是无障善,“永断”是指断除障碍执著。三种炼磨心说完了,下边儿该断四处了。
由离声闻独觉作意,断作意故;
断四处就是说,修行人一般会在四个地方有过失,要把他断掉。第一个是作意处。作意就是注意,引起警觉。佛教的目的是成佛、度化众生,为了这个目的的实现所以要精进努力。但有的不是,他说,众生刚强,难调难化,我惹那麻烦干吗?我把自己度了就好了。这断作意就是指大乘行者千万不要起这样的心,要把这样的作意断掉。一定要远离这个过失。这里是用这一个作意作代表,其实是指不如理的作意都要断。
由于大乘诸疑离疑,以能永断异慧疑故;
第二个是“断异慧疑”。“大乘诸疑离疑”是说:有人攻击大乘非佛说等,很多令大乘行者起疑惑的地方,就是说,这个大乘行者因为对自己的教理教义还没有深切的体悟,一被外人攻击,就动心了――我这到底是不是真的不是佛教呢?真正的大乘人要断除这疑惑,一定要坚定这无上甚深的妙法。“断异慧疑”的“异慧”就是不合理的见解,就是指听起来觉得特别有道理,但实际上不对,就是指合理但不合事实。这一个就是说,大乘行者要坚持大乘见解。韩老是把这“异慧”译成了“二意”,说二意就是不决定、拿不定主意。
由离所闻所思法中我我所执,断法执故;
第三个是断法执。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会生起一种我在修行、我这样修行是对的,他们那样修行不对,有这样的想法就是法执。在我们没有修行的时候,我们有种种的烦恼,但修行的时候,又会起傲慢,这也是障碍。所以,要“离所闻所思法中我我所执”,也就是金刚经中说的,“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等,其实一切圣人都是无我的。这时要观我空、法空。我们说修行就是正闻熏习、如理作意,我们就要时刻观照自己,是不是在所闻、所思、所修里加了我执、法执,要加了的话,就不是正闻熏习了。
由于现前现住安立一切相中无所作意无所分别,断分别故。
第四个是断分别。“由于现前现住安立一切相中”,“现前现住”是指在没入定时,你认取一切法、一切境界,这一切的境界你的分别心都可以认取。“安立一切相”是指在禅定里认取的境界。如果你修白骨观,在禅定中就现出白骨来,这白骨就是你在定中安立的,其实根本就没有,是你自己在禅定中观想出来的。你观佛像也是这样,这叫“安立一切相”。不管你在禅定中也好,不在禅定中也好,对于这一切(所缘)境界都“无所作意无所分别”,“作意”是注意,它可以引起分别,“分别”是作意引起来的。也就是说,你对这境界不要分别,因为那根本是不实在的,只是你的分别心而已。我们知道,有时候你在禅定中观的境界能吓坏自己的。比如说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一入定就见一只毒蜘蛛在他面前张牙舞爪,干扰得他不能修行。说,这其实是没有的,根本就没有毒蜘蛛。所以不要分别,只要无分别,就一定无作意,要是有作意就一定有分别的。实际上断法执那儿烦恼障的成分较多,而这断分别则所知障成分较多。
此中有颂:
这里有一个颂子,这个颂子是断分别的颂子。
现前自然住安立一切相
智者不分别得最上菩提
“现前”是指在禅定中境界现前,比如说你修白骨观因而在禅定中现出白骨。“现前自然住”是指在禅定中要任运,不要刻意分别。“安立一切相”,你在禅定中立的一切相其实都是假安立,观佛像也好,观什么都好,统统是安立,没有一个是真实的。“智者不分别”,你不要对它进行分别,一分别就会产生恐惧,或者产生希望,恐惧、希望,这就是你把敌人给招来了。“得最上菩提”,你要是分别了,你就离菩提果远了一步,只有不分别才行。这样,断四处就是说,首先要发大心,要远离自私心――声闻、独觉作意。第二是要对大乘产生正信、正见,第三要断我执、法执,第四个断分别。
由何云何而得悟入?由闻熏习种类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有见意言;
“由何云何而得悟入”就是“由何而得悟入”、“云何而得悟入”。“由何而得悟入”就是说,由什么因缘而能悟入所知相?这是指能观察之智是什么?在无性释中称为“作具”(435页)。凭什么悟入?“云何而得悟入”就是说,要怎么样观察才能悟入所知相?无性释中称为“所作”。怎么悟入?“由闻熏习种类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有见意言”,就是说,这个发心修行者,发了菩提心,他多闻熏习,所谓熏习,当然不是只听一次、二次,而是很多次,因为这多闻熏习,他就得了法界种子,注意,这和平时的熏习不一样,这是得法界种子。所以佛法在他的内心深处引起共鸣。“由闻熏习种类如理作意”,这如理作意是闻熏习的种类,就是说如理作意和闻熏习是同类的。听闻的是佛法,作意的也是佛法。在听闻佛法的时候,就种下了清净法界的种子,这种子一现行就是闻所成慧,你如理作意了,就是思所成慧,再进一步就成修所成慧了。“种类”就是种子。“似法似义有见意言”,在36页也有这话,“何处能入?谓即于彼有见似法似义意言……”意思就是:把所听闻的佛法所诠显的道理,在内心里观察思惟。在这个活动中,有能观察的见、有所观察的法义。这一句就是说,能观察之智、能悟入的因缘是:多闻熏习同类的如理作意,由此而得悟入平等法性。“似法”,就表示我们现在所学的法、所说的法,并不是佛陀亲证的,只不过是与佛陀亲证的相似而已,亲证的法根本没法儿表示出来。我们证悟唯识性所用的工具(作具)是“有见意言”――具有能见作用的意言。强调一个能见的作用。
由四寻思,谓由名、义、自性、差别假立寻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谓由名、事、自性、差别假立如实遍智,如是皆同不可得故。
上一句说了凭什么悟入,这儿要说怎么悟入?怎么悟入,就凭四寻思观、四如实智。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要多闻熏习、如理作意。这都不是短时期的,得发长远心。你的如理作意大致上可以分为“四寻思观”“四如实智”。你在散心时,是四寻思,在禅定里是四如实智,当然了,实际上四寻思观都是定中的,现在只是这么说而已,这是相对的说法,后边儿要说到。也就是说,对于佛所说的唯识无义的道理,你观察思惟,只是内心还没得到决定,这时是“四寻思”。在禅定中观察思维,得到了决定,这时是“四如实智”,这儿叫“四如实遍智”。四寻思着重于诠表模式,就是说,这个东西应该叫什么名字之类的。四如实智是修四寻思观而得到的,它着重于决断模式,就是说,这个东西就应该叫这个名字。四如实智的“如实”就是是什么就是什么,不是什么就不是什么,要如其事实,是桌子就是桌子,你不能把它叫书本。没有五蕴就是没有五蕴,你不要把它给说成有!它根本一点儿影子都没有!四寻思是什么呢?“谓由名、义、自性、差别假立寻思”。其实四寻思还是如理作意。四寻思有名、义、自性、差别。就是说,名寻思、义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名”就是能诠的名言,名是只存在于想法之中、妄想之中,它只是一个名字而已。所有的语言都是名。“义”是所诠显的义理。每一法都有名,每一个名的背后都有所表示的种种义,我们就依据这个名去思惟,依据这个义去思惟,这就叫名寻思、义寻思。名、义都是想象出来的。再从广义上来说,名、义都是名,名有两种,一种叫表义名言,一种叫显境名言,名就是表义名言,义就叫显境名言。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这个“自性”是说,每一法都有其自体,比如说这张桌子,桌子本身就是它的自性,桌子的形状、颜色等就是桌子的差别。“自性假立寻思”是说,凡夫所知的每一法,其自体都不是真实的,是唯心所变的,他本身是假有,你这样思维就是自性假立寻思。这个道理就是心经上的五蕴皆空。“差别假立寻思”是说,在一切法的自体上有种种的差别义,它是善还是恶?说,其实这些差别根本就是内心的分别,也是假有的、不真实的。你这样去思惟,就叫差别假立寻思。差别就是关于自体的描述。名、义、自性假立、差别假立这都是只存在于我们的妄想之中。“及由四种如实遍智”,说,还有四如实智。这是因为在禅定里思维观察四寻思观而得到的。“四种如实遍智”的“智”是决定、没有疑问的意思,“遍智”的“遍”是普遍。说,佛法说的真理不是局部真理,而普遍真理,是通于一切法的…
《《摄大乘论》要义 入所知相分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