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要义 入所知相分第四▪P5

  ..续本文上一页是内心的分别,这就是依他起。蛇觉灭了,绳觉还在。你再用六相去分别,绳觉就没有了,就是说,你来分析这内心的分别,发现它也是不真实的,这就契入圆成实性了。“唯识性”指圆成实性,唯识性本是圣者亲证的,我们现在“说的唯识性”不是真的唯识性,我们现在“说的唯识性”,实际上还是意识的言说。

  由圆成实自性觉故。

  为什么分别心也会灭?“由圆成实自性觉故”,就是因为你证入了圆成实自性。你一证入圆成实自性,就知道一切戏论、一切分别心都不是真实的。

  如是菩萨悟入意言似义相故悟入遍计所执性,悟入唯识故悟入依他起性,云何悟入圆成实性?

  这儿就是开始讲“悟入所知相”。所知相是讲三性的,三性就是三种存在。“如是菩萨悟入意言”,前边儿的比喻是一个整体,把三自性全包括了。那么,这个修行者他知道了我们所面对的一切,什么名呀、义呀等,都是没有真实义的,这样就知道了遍计所执是毕竟空的,这就是悟入遍计所执自性。“悟入唯识故悟入依他起性”,进一步你觉悟了一切法唯识,所取的境界和能取的分别心是不能分离的。我们都执著“所分别的色、声、香、味、触、法和我们能分别的心是没有关系的,你说也罢不说也罢,这张桌子它都是存在的”,这叫遍计执。现在你知道了所分别的境界和能分别的心是不分离的,他同我们的心是一体的,觉悟了这个,就是悟入了依他起性。你遣除了遍计执,知道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不真实的。接下来就该悟入圆成实了,怎么才能悟入圆成实性呢?

  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类唯识之想,尔时菩萨已遣义想,一切似义无容得生,故似唯识亦不得生;

  说,这位大乘行者,他灭除了“意言”,就是认清了现在所面对的一切只是意识的分别,“闻法熏习种类唯识之想”,“闻法熏习”就是多听佛法,听什么样的佛法、熏习什么样的佛法?当然是“唯识之想”,现在就是说,你要灭除唯识之想,当你把唯识之想灭除了,你就悟入圆成实自性了。注意,这时候是唯识当然还在,唯了别识还在,要灭除的是“唯识之想”,“唯识”给“唯识之想”,要分清。“尔时菩萨已遣义想”是指这时,这个大乘行者已经灭除了遍计执的“义想”了,灭除了遍计所执的义想才能悟入“唯识之想”。因为把义想灭除了,所以“一切似义无容得生”,义没有了,似义当然就没法生起了。“义”是我执、法执,“似义”是我执、法执在心里显出的影像,也就是对我执、法执的认识。最先你有我执、法执,你就可以有对我执、法执的认识,现在我执、法执没有了,当然就没有了对我执、法执的认识了。对我执、法执的认识是什么,就是“似(唯)识”,所以说,“故似唯识亦不得生”。所以说,我们是先观察遍计执毕竟空,我们内心所现的一切法如幻如化,这就是“已遣义想”,我们遣除义想,则“似义”也不能生起,似义不能生起,就是见识不能生起,这样,“似唯识亦不得生”,这样就悟入圆成实性。

  由是因缘,住一切义无分别名,

  因为你先破除了遍计执,所以就“一切似义无容得生”,进而“似唯识亦不得生”,因为这个缘故,“住一切义无分别名”,就是无分别智现前。“住一切义”就是真如、平等法性。因为无名所以无分别。或者我们称之为空性,这时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于法界中便得现见相应而住。

  你悟入了圆成实性,就在平等法界里能够现见无分别智,与平等法性相应而住。“现见”的“现”就是无分别智。现在我们注意一下,平等法性到底什么样儿,我们不知道,佛陀就用语言给我们描述一下,他说是无分别智去现见,在我们的习惯中,只要是认识,就要有能认识、所认识,现在佛陀随顺我们这个语言、这个方式来介绍。实际上觉悟了圆成实相、平等法性的人是没有这个境界的。我们说,“于法界中便得现见相应而住”这不是分别吗?这也是分别,只不过是佛借用一下我们的语言而已。这里得注意一下,所谓住于法界,就是名、义都不存在了,这时候你就遍获众生心平等,遍获菩萨心平等,遍获如来心平等……接下来的一句长行就是这个。

  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所缘能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

  “尔时”就是“于法界中便得现见相应而住”的时候,就是你在平等法界中以无分别智现见真如,无分别智和真如是相应而住的。“相应而住”就是“俱有、俱现”的。这句长行中的,“平等平等所缘能缘”,“所缘”的是真如,“能缘”的是无分别智,“平等”是无分别。说“能缘”的智是无分别的,注意,这儿是根本智,根本智是无分别的,“所缘”的真如也是无分别的。能缘、所缘都是无分别的,这就没有能、所的分别,这就是能、所双亡。无分别智现起,这就是“于法界中便得现见相应而住”,这就登地了。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一点儿,登地之后就没有能、所问题。这里的“平等平等”,两个“平等”,是指能所双亡。

  由此菩萨名已悟入圆成实性。

  这时候,这位修行者就是悟入了圆成实性。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此中有颂:

  这里有个颂子。

  法,补特伽罗法,义,略,广,性

  不净,净,究竟名所行差别

  说,真如法界是在一切相皆不可得这种见解上安立的,也就是说,真如实际上是无以名之的,但不取个名字我们又没法说,没法说我们就不知道,于是佛就给安立了一个名字。说名既然是安立的,其实安立过很多的名字,这里就顺带说了十个名字。佛为什么要安立这么多名字?就是要告诉你这是安立,叫什么都没有关系。实在来说,这也是为了破我们的执著。世亲释中193页说,“如前所说住一切义无分别名,何等为名?几品类义?为答此问,以颂显示名类差别。”意思就是说,名只是假安立的,既然是假安立的,假安立了多少名呢?在无性释中440页说,“如前所说住一切义无分别名,今以伽陀显示此名自境差别。”意思大差不离。颂子中说了十个名,当然这只是代表,实际上安立名字很多很多。这些名字都是根据其所行境界差别而建立的。第一个是“法”,这就是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一些,说这些都是“法”。第二个名字是“补特伽罗”,就是流转生死的众生,就是人我。第三个名字又是“法”,这个法是指佛陀的教法,给前边儿的那个“法”不一样,第一个“法”是指一切法,第三个法是专指佛陀的教法。第四个名字是“义”,就是法所诠表的道理。第五个名字是“略”,是指总名,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等等都是“人”,我们就说一个名字“人们”,这就是总名,总名简单,所以叫“略”。第六个名字是“广”,是指别名,你是张三,他是李四,他是王五等等,张三、李四、王五、赵六这就麻烦多了,所以叫“广”。第七个名字是“性”,世亲释193页中说,“谓诸字本母”,无性释440页中说,“谓阿等诸字,是词句因故”,因为世亲、无性这么解释了,所以一般都把这个“性”说成是能生的根本,字母是文字的根本。佛教是度众生的,所以我们不妨把这个“性”理解成种性,就是五种性的“种性”,能不能成佛就看它了,它是成佛之因。第八个名字是“不净”,就是说凡夫为烦恼所染污。第九个名字是“净”,就指说圣者断除一切烦恼。第十个名字是“究竟”,就是诸法实相,实在是没有分别、没有名字的,没有名字太不方便,就安立一个。“名所行差别”,这些名字都是从所活动的境界差别中安立的。

  如是菩萨悟入唯识性故,悟入所知相;悟入此故,入极喜地,善达法界,生如来家,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此即名为菩萨见道。

  “如是菩萨悟入唯识性故”,这一位大乘行者证得了无生法忍,觉悟了平等法性,他也就悟入了所知相。一般来说,“悟入唯识性”就是体悟到了遍计所执是毕竟空的,见到了依他起。“悟入此故,入极喜地”,你经过长时期的对六波罗蜜的修行,悟入平等法性、悟入所知相了,这就登极喜地了。到这时就是入圣位了。“善达法界,生如来家”,这里到极喜地后的境界。“善”就是能,说,这时就有能力通达法界的真如实相,真的明白了什么是真如。我们现在只是在说真如,真正的真如什么样儿,我们不知道。有人说了,这是说食不饱,有什么用?不,有用,说食有促使你去找饭馆的作用,有促使你作饭的作用。我这个人老爱说胡话,有人就说我,你说这有什么用?佛教中的丑恶现象连一点儿也没有因为你的揭露而变好一些。我说,不,只要允许说,就比不让你说好得多,只要让你说,不一定啥时候机缘成熟了就可以改了,要是不说,佛教自己已经不知道佛教自己有病了,还认为自己很健康,这才糟糕。也就是说,我们说真如,比打妄想要好得多。到登初地后,这是真的亲见真如,“生如来家”,就象小孩已经生下来了,他自然会长的。菩萨说,有一众生不成佛,我就不成佛。你不成佛也得成佛,这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事儿。你刚登地,就是如来家刚刚有了你这个小孩儿,长吧。佛以真如为家,这位菩萨也证见真如了,所以叫“生如来家”。佛以度化众生为事业,菩萨他是要继承佛陀的事业的,这也就是“生如来家”。“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登初地就是圣人了,“一切有情”这里指凡夫,这一句是说,凡夫与圣人心性平等,无有差别。“心性”就是真如,真如是没有凡圣的差别的,就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这一句实际上是指菩萨没有觉得自己比凡夫高明,“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菩萨都是要度众生的,这位初得极喜地的菩萨也是要度众生的。这一句实际上是说,刚登地的菩萨并不觉得自己比其他大菩萨矮。“得一切佛平等心性”,佛是圆满的,初登极喜地的菩萨说虽然我现在还没有圆满,但我终究是要圆满的,我们在法性上是平等的。“此即名为…

《《摄大乘论》要义 入所知相分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