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內心的分別,這就是依他起。蛇覺滅了,繩覺還在。你再用六相去分別,繩覺就沒有了,就是說,你來分析這內心的分別,發現它也是不真實的,這就契入圓成實性了。“唯識性”指圓成實性,唯識性本是聖者親證的,我們現在“說的唯識性”不是真的唯識性,我們現在“說的唯識性”,實際上還是意識的言說。
由圓成實自性覺故。
爲什麼分別心也會滅?“由圓成實自性覺故”,就是因爲你證入了圓成實自性。你一證入圓成實自性,就知道一切戲論、一切分別心都不是真實的。
如是菩薩悟入意言似義相故悟入遍計所執性,悟入唯識故悟入依他起性,雲何悟入圓成實性?
這兒就是開始講“悟入所知相”。所知相是講叁性的,叁性就是叁種存在。“如是菩薩悟入意言”,前邊兒的比喻是一個整體,把叁自性全包括了。那麼,這個修行者他知道了我們所面對的一切,什麼名呀、義呀等,都是沒有真實義的,這樣就知道了遍計所執是畢竟空的,這就是悟入遍計所執自性。“悟入唯識故悟入依他起性”,進一步你覺悟了一切法唯識,所取的境界和能取的分別心是不能分離的。我們都執著“所分別的色、聲、香、味、觸、法和我們能分別的心是沒有關系的,你說也罷不說也罷,這張桌子它都是存在的”,這叫遍計執。現在你知道了所分別的境界和能分別的心是不分離的,他同我們的心是一體的,覺悟了這個,就是悟入了依他起性。你遣除了遍計執,知道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不真實的。接下來就該悟入圓成實了,怎麼才能悟入圓成實性呢?
若已滅除意言聞法熏習種類唯識之想,爾時菩薩已遣義想,一切似義無容得生,故似唯識亦不得生;
說,這位大乘行者,他滅除了“意言”,就是認清了現在所面對的一切只是意識的分別,“聞法熏習種類唯識之想”,“聞法熏習”就是多聽佛法,聽什麼樣的佛法、熏習什麼樣的佛法?當然是“唯識之想”,現在就是說,你要滅除唯識之想,當你把唯識之想滅除了,你就悟入圓成實自性了。注意,這時候是唯識當然還在,唯了別識還在,要滅除的是“唯識之想”,“唯識”給“唯識之想”,要分清。“爾時菩薩已遣義想”是指這時,這個大乘行者已經滅除了遍計執的“義想”了,滅除了遍計所執的義想才能悟入“唯識之想”。因爲把義想滅除了,所以“一切似義無容得生”,義沒有了,似義當然就沒法生起了。“義”是我執、法執,“似義”是我執、法執在心裏顯出的影像,也就是對我執、法執的認識。最先你有我執、法執,你就可以有對我執、法執的認識,現在我執、法執沒有了,當然就沒有了對我執、法執的認識了。對我執、法執的認識是什麼,就是“似(唯)識”,所以說,“故似唯識亦不得生”。所以說,我們是先觀察遍計執畢竟空,我們內心所現的一切法如幻如化,這就是“已遣義想”,我們遣除義想,則“似義”也不能生起,似義不能生起,就是見識不能生起,這樣,“似唯識亦不得生”,這樣就悟入圓成實性。
由是因緣,住一切義無分別名,
因爲你先破除了遍計執,所以就“一切似義無容得生”,進而“似唯識亦不得生”,因爲這個緣故,“住一切義無分別名”,就是無分別智現前。“住一切義”就是真如、平等法性。因爲無名所以無分別。或者我們稱之爲空性,這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于法界中便得現見相應而住。
你悟入了圓成實性,就在平等法界裏能夠現見無分別智,與平等法性相應而住。“現見”的“現”就是無分別智。現在我們注意一下,平等法性到底什麼樣兒,我們不知道,佛陀就用語言給我們描述一下,他說是無分別智去現見,在我們的習慣中,只要是認識,就要有能認識、所認識,現在佛陀隨順我們這個語言、這個方式來介紹。實際上覺悟了圓成實相、平等法性的人是沒有這個境界的。我們說,“于法界中便得現見相應而住”這不是分別嗎?這也是分別,只不過是佛借用一下我們的語言而已。這裏得注意一下,所謂住于法界,就是名、義都不存在了,這時候你就遍獲衆生心平等,遍獲菩薩心平等,遍獲如來心平等……接下來的一句長行就是這個。
爾時,菩薩平等平等所緣能緣無分別智已得生起,
“爾時”就是“于法界中便得現見相應而住”的時候,就是你在平等法界中以無分別智現見真如,無分別智和真如是相應而住的。“相應而住”就是“俱有、俱現”的。這句長行中的,“平等平等所緣能緣”,“所緣”的是真如,“能緣”的是無分別智,“平等”是無分別。說“能緣”的智是無分別的,注意,這兒是根本智,根本智是無分別的,“所緣”的真如也是無分別的。能緣、所緣都是無分別的,這就沒有能、所的分別,這就是能、所雙亡。無分別智現起,這就是“于法界中便得現見相應而住”,這就登地了。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一點兒,登地之後就沒有能、所問題。這裏的“平等平等”,兩個“平等”,是指能所雙亡。
由此菩薩名已悟入圓成實性。
這時候,這位修行者就是悟入了圓成實性。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此中有頌:
這裏有個頌子。
法,補特伽羅法,義,略,廣,性
不淨,淨,究竟名所行差別
說,真如法界是在一切相皆不可得這種見解上安立的,也就是說,真如實際上是無以名之的,但不取個名字我們又沒法說,沒法說我們就不知道,于是佛就給安立了一個名字。說名既然是安立的,其實安立過很多的名字,這裏就順帶說了十個名字。佛爲什麼要安立這麼多名字?就是要告訴你這是安立,叫什麼都沒有關系。實在來說,這也是爲了破我們的執著。世親釋中193頁說,“如前所說住一切義無分別名,何等爲名?幾品類義?爲答此問,以頌顯示名類差別。”意思就是說,名只是假安立的,既然是假安立的,假安立了多少名呢?在無性釋中440頁說,“如前所說住一切義無分別名,今以伽陀顯示此名自境差別。”意思大差不離。頌子中說了十個名,當然這只是代表,實際上安立名字很多很多。這些名字都是根據其所行境界差別而建立的。第一個是“法”,這就是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一些,說這些都是“法”。第二個名字是“補特伽羅”,就是流轉生死的衆生,就是人我。第叁個名字又是“法”,這個法是指佛陀的教法,給前邊兒的那個“法”不一樣,第一個“法”是指一切法,第叁個法是專指佛陀的教法。第四個名字是“義”,就是法所诠表的道理。第五個名字是“略”,是指總名,張叁、李四、王五、趙六等等都是“人”,我們就說一個名字“人們”,這就是總名,總名簡單,所以叫“略”。第六個名字是“廣”,是指別名,你是張叁,他是李四,他是王五等等,張叁、李四、王五、趙六這就麻煩多了,所以叫“廣”。第七個名字是“性”,世親釋193頁中說,“謂諸字本母”,無性釋440頁中說,“謂阿等諸字,是詞句因故”,因爲世親、無性這麼解釋了,所以一般都把這個“性”說成是能生的根本,字母是文字的根本。佛教是度衆生的,所以我們不妨把這個“性”理解成種性,就是五種性的“種性”,能不能成佛就看它了,它是成佛之因。第八個名字是“不淨”,就是說凡夫爲煩惱所染汙。第九個名字是“淨”,就指說聖者斷除一切煩惱。第十個名字是“究竟”,就是諸法實相,實在是沒有分別、沒有名字的,沒有名字太不方便,就安立一個。“名所行差別”,這些名字都是從所活動的境界差別中安立的。
如是菩薩悟入唯識性故,悟入所知相;悟入此故,入極喜地,善達法界,生如來家,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此即名爲菩薩見道。
“如是菩薩悟入唯識性故”,這一位大乘行者證得了無生法忍,覺悟了平等法性,他也就悟入了所知相。一般來說,“悟入唯識性”就是體悟到了遍計所執是畢竟空的,見到了依他起。“悟入此故,入極喜地”,你經過長時期的對六波羅蜜的修行,悟入平等法性、悟入所知相了,這就登極喜地了。到這時就是入聖位了。“善達法界,生如來家”,這裏到極喜地後的境界。“善”就是能,說,這時就有能力通達法界的真如實相,真的明白了什麼是真如。我們現在只是在說真如,真正的真如什麼樣兒,我們不知道。有人說了,這是說食不飽,有什麼用?不,有用,說食有促使你去找飯館的作用,有促使你作飯的作用。我這個人老愛說胡話,有人就說我,你說這有什麼用?佛教中的醜惡現象連一點兒也沒有因爲你的揭露而變好一些。我說,不,只要允許說,就比不讓你說好得多,只要讓你說,不一定啥時候機緣成熟了就可以改了,要是不說,佛教自己已經不知道佛教自己有病了,還認爲自己很健康,這才糟糕。也就是說,我們說真如,比打妄想要好得多。到登初地後,這是真的親見真如,“生如來家”,就象小孩已經生下來了,他自然會長的。菩薩說,有一衆生不成佛,我就不成佛。你不成佛也得成佛,這不是你願意不願意的事兒。你剛登地,就是如來家剛剛有了你這個小孩兒,長吧。佛以真如爲家,這位菩薩也證見真如了,所以叫“生如來家”。佛以度化衆生爲事業,菩薩他是要繼承佛陀的事業的,這也就是“生如來家”。“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登初地就是聖人了,“一切有情”這裏指凡夫,這一句是說,凡夫與聖人心性平等,無有差別。“心性”就是真如,真如是沒有凡聖的差別的,就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這一句實際上是指菩薩沒有覺得自己比凡夫高明,“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菩薩都是要度衆生的,這位初得極喜地的菩薩也是要度衆生的。這一句實際上是說,剛登地的菩薩並不覺得自己比其他大菩薩矮。“得一切佛平等心性”,佛是圓滿的,初登極喜地的菩薩說雖然我現在還沒有圓滿,但我終究是要圓滿的,我們在法性上是平等的。“此即名爲…
《《攝大乘論》要義 入所知相分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