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薩見道”,這就是見道了。
複次,爲何義故入唯識性?
我爲什麼要悟入唯識性?悟入唯識性有什麼功德呢?
由緣總法出世止觀智故,由此後得種種相識智故。
我們悟入唯識性可以成就根本智、後得智。悟入根本智、後得智後可以成就五種功德。“由緣總法”,就是因爲這個修行者觀察諸的總相,也就是從總體上觀察諸法,發現真如是諸法的總相,是諸法的真實相。每一法當然都有屬于自己特有的相,稱爲別相,當我們站在最高層來看的話,發現有通于一切法的總相,就是真如。“緣總法”,就是思維、觀察這個真如。“出世止觀智故”,緣總法的智慧不是世間智,它是出世間智。出世間智有的有分別、有的無分別,現在說的這個緣真如的是無分別的。現在說的這個無分別智是“止觀智”――在止觀裏成就的智,是長期修習奢摩他、毗缽舍那(其實最好是把這“止觀智”說成四尋思觀、四如實智),得了無生法忍之後而成就的,這就是“緣總法出世止觀智故”,這個我們稱爲“根本智”,它是無分別的,因爲真如無相。“由此後得種種相識智故”,有了根本智之後,憑根本智可以成就“種種相識智”。“種種相識智”就是通達無量無邊各式各樣的法相的智慧,或者說是通達“一切法相都是識”的智慧,通達一切法都是唯識所現的智慧。這就是後得智。後得智是依根本無分別智而出現的,它是有分別的,它知道哪是善、哪是惡,哪是世間、哪是出世間等等,一切法相它都通達,它通達一切相皆是如幻如化而沒有迷惑顛倒,所以叫“種種相識智”。當然,這都是成就了無生法忍以後才有的。
爲斷及相阿賴耶識諸相種子,爲長能觸法身種子,爲轉所依,爲欲證得一切佛法,爲欲證得一切智智入唯識性。
成就了根本智、後得智之後,就有五種功德。第一種功德是“爲斷及相阿賴耶識諸相種子”,得根本智、後得智這都是登初地之後才有的,說,雖然登初地了,但因爲是剛登,所以煩惱仍然還有不少,還得努力修行。爲了斷除阿賴耶識的諸相的種子,“及相”的“及”是到,“相”是因,諸法之因是什麼?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我們知道,阿賴耶識裏的雜染種子是我們的虛妄分別心的執著而成就的,當我們的虛妄分別心在境界上起分別執著,就熏習了阿賴耶識裏的雜染種子了,所以要斷雜染種子,就要斷雜染種子的因,把因斷了,果也就自然斷了。斷雜染種子,就是不要執著,這就得憑根本智,根本智是有這個功能,它能滅除阿賴耶識裏面的雜染種子,這是第一種功德。注意,“及相”的“相”與“諸相種子”的“相”不一樣,“諸相種子”的“相”,在世親釋195頁中說是“所緣相”,我們知道,有能緣有所緣,這裏說是“所緣相”。第二種功德是“爲長能觸法身種子”,我們登地了,但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就需要讓清淨種子增長,清淨種子是“能觸法身”,“觸”就是證、圓滿,能證悟法身的真如,要證悟法身,就必須悟入唯識性。悟入唯識性之後,就可以在消滅阿賴耶識的雜染種子的同時,增長清淨法身的種子。“爲轉所依”是第叁種功德。就是說,悟入唯識性後就可以轉所依。我們在流轉生死時候是阿賴耶識爲所知依,現在得證無生法忍了,就把阿賴耶識轉變成爲清淨法身的境界。“爲欲證得一切佛法”,這是第四種功德。就是可以證得佛的功德。“一切佛法”這裏指佛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爲欲證得一切智智”,這是第五種功德,其實這個可以包括在上一種功德裏,這裏是強調一下這個而已。“一切智智”是佛所有的,菩薩是一切智而不是一切智智,它是無上菩提。我們也可以說是四種功德,把“爲欲證得一切智智入唯識性”說成是對前邊兒的總結。不過一般是習慣于說是五種功德。當然,我們還可以這麼說,在現在我們修習,是爲了登聖位,到了登地以後,這就是已經登聖位了,登聖位之後該怎樣進行新的修習呢?就是剛才那一句,“由緣總法出世止觀智故,由此後得種種相識智故。”這就是止觀與識的關系。“爲斷及相阿賴耶識諸相種子,爲長能觸法身種子,爲轉所依”等,就是說,菩薩的根本智、後得智可以決定一切,菩薩也能做因,也能做果,雖然做出因果,但是他對于這些能夠如實了知,他不會顛倒錯亂、不會對因果關系生出錯誤的看法。
又後得智于一切阿賴耶識所生一切了別相中,見如幻等性無倒轉,是故菩薩譬如幻師,于所幻事,于諸相中及說因果,常無顛倒。
這是對後得智進行強調。“又後得智于一切阿賴耶識所生”,說,我們悟入唯識性、得證無生法忍之後,同時就成就了根本智和後得智。根本智是斷惑證真的,後得智有什麼作用?“于一切阿賴耶識所生”,這是指阿賴耶識所生的一切法,阿賴耶識是因,所生的一切法是果,其實就是前面所知相那兒說的相識、見識,由阿賴耶識現出相識和見識。或者說是一切衆生,因爲衆生各有其阿賴耶。“一切了別相中”,“了別”就是識,有能了別、所了別,能了別是見識,所了別是相識,見、相二識都是阿賴耶識所生。各個衆生的阿賴耶識所生的一切了別相,“見如幻等”,說,憑後得智可以知道阿賴耶所生的相、見二識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都是不真實的。“性無倒轉”,後得智可以認清相、見二識皆是如幻如化,因而不會執著它。也就是說,根本智與真如相應,而後得智了達一切法如幻如化。菩薩與小乘聖者是不一樣的,阿羅漢沒有人我,斷了煩惱,但沒見真實,還是會受環境的影響,還是會退的,而大乘菩薩見了真實就沒事兒了,就永遠不會上當,當然到八地才徹底位不退。所以說菩薩“譬如幻師”,菩薩就象一個魔術師,他用幻術變化出一切事相,它知道這是自己幻化的,不會被這些幻化的事相所迷惑。其實我們也是幻化師,不過是我們幻化出來以後看久了忘了它是幻化的,給當成真實的了。就象我自己說謊話,說得我自己也相信了我的謊話是真實的,就是感動了自己。“于諸相中”,菩薩對于阿賴耶識所變現的一切事相,他都知道是如幻如化的,不會産生顛倒的認識。“及說因果”,菩薩要爲衆生說法,說世間因果、說出世間因果,這些他都能說得清清楚楚,不象我們說因果,只會說這是因果,具體的因果又說不清楚,菩薩不是這樣的,“常無顛倒”,菩薩說法是不會有謬誤的。菩薩說法憑的是後得智,這一個我們一定要知道。說法是憑後得智的。我們也要知道,在我們得入聖位的時候,是根本智、後得智同時有的。
于此悟入唯識性時,有四種叁摩地,是四種順抉擇分依止。雲何應知?
說,在我們悟入唯識性的時候,悟入唯識性就是見道,現在說在即將見道的時候,還沒有見道就是加行位,在加行位時,也不是單獨由觀察思維的智慧就能悟入唯識性的,還應該有一個依止處。這個依止處是什麼?這一句長行中就說是“四種叁摩地”,“四種叁摩地”就是四種定,這四種定是悟入唯識性的依止處。“是四種順抉擇分依止”。“依止”就是靠山,我們兩個有矛盾,我不怕你,爲什麼?因爲我有靠山。這四種定是悟入唯識性的依止,還是四種順抉擇分的依止。什麼是“四種順抉擇分”?就是暖、頂、忍、世第一。“順抉擇分”的“順”就是隨順,隨順什麼?隨順抉擇分!什麼是“抉擇分”?“抉”就是決定,沒有猶豫了,沒有一點兒的猶豫就是“抉”!“擇”就是揀擇、挑選,就是分辨正確與不正確,實際上就是思維觀察的意思。經過思維觀察得到一個決定的認識,這就叫“抉擇”,當然,這是聖者才可以得到決定的認識。得到決定的認識,就沒有疑問了。這是說,菩薩在修行的時候,觀察名、義、自性、差別,發覺它們都是唯識所現,都是畢竟空的,這是見道的智慧,當你認識到這個時候,就是見道了。本來這個抉擇是通于見道、修道、究竟道的,但在這兒只說見道,它是抉擇的一部分,所以叫“抉擇分”。現在說個個“順抉擇分”,說,這暖、頂、忍、世第一,還不是抉擇分,但是它與抉擇分相隨順,它本身不是聖者的智慧,但它可以引發聖人的智慧,它與聖人的智慧最親近,所以見“順抉擇分”,這個“順”也可以說是親近、臨近。有了四種叁摩地,才能有四種順抉擇分。“雲何應知”?這些兒我還不明白,無著論師你給我解釋一下好不好?
應知由四尋思,于下品無義忍中,有明得叁摩地,是暖順抉擇分依止。
無著論師就來解釋了。四尋思觀、四如實智與四種叁摩地、四種順抉擇分是可以配合起來的。“應知由四尋思”,四尋思觀就是名尋思、義尋思、自性假立尋思、差別假立尋思。“于下品無義忍中,有明得叁摩地”,“無義忍”就是“義”是不可得的。這個“義”包括名、義、自性、差別,說,名、義、自性、差別都是唯心所現,沒有真實性可得。對于這個事兒,你要認可,認可他是唯心所現。說,要是沒有心識的分別,就沒有名、義、自性、差別。“忍”,就是歡喜。對于“義”很歡喜,那就麻煩了,“無義忍”就是歡喜無義的境界。說,名、義、自性、差別都是我內心的分別,它們本身是無所有的,這樣講,你生起了歡喜心,認可這個道理,就叫“無義忍”。這裏說的“無義忍”是初開始成就時的無義忍,這還不是很高的境界、不是很高的智慧,所以叫“下品無義忍”。“有明得叁摩地”,“明”就是智慧,“無義忍”就是智慧。“得”,獲得。就是開始成就這個智慧了,以前沒有,現在成就了。“叁摩地”就是定,這個定是這個智慧的依止處,就是說,“明得定”是“無義忍”的依止處、靠山。“是暖順抉擇分依止”,在“明得叁摩地”裏成就的下品無義忍就是暖順抉擇分依止。“暖”是溫暖,它是一個比喻,是指修行到這兒的時候,馬上要得證聖道了,心裏很高興,感到心裏熱乎乎的,所以叫暖。
于上品無義忍中,有明增叁摩地,是頂順抉擇分依止。
有了…
《《攝大乘論》要義 入所知相分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