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證無中邊佛地平等”對應。“叁種佛身”就是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方處”是所居住的地方。“無分限”,就是沒有限製、沒有間隔。比如說我們說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藥師佛在東方淨琉璃世界,阿彌陀佛的佛國給藥師佛的佛國有間隔,這就叫有分限,但實際上這是我們凡夫的分別而已,因爲我們凡夫有分別心,所以佛就隨順我們凡夫而說,但實際上是沒有分別的。我們還說,佛陀的法身在什麼地方,報身在什麼地方,化身又在什麼地方,這也是我們的分別而已,都不是事實真相,實際叁種佛身沒有分限,各佛土也是沒有分限的。“證無中邊佛地平等”的“中邊”,“中”是中央,“邊”是邊地,有中有邊,論中是“無中邊”,就是沒有中央和邊地的不同。叁身就沒有中邊的分別。
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
這和“極于法界”對應。“極于法界”的“法界”,就是佛的妙正法教,也就是十二部經。這個“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是說佛是窮生死際演說十二分教,不間斷、長時期地去利益一切有情。“窮生死際”的“生死際”,就是有一個範圍,在這個範圍之內是有生死的,一過這個界兒、這個範圍,就超越生死了。“窮生死際”就是窮盡了生死的範圍,就是過了生死的界兒,衆生過了生死的界兒,就是衆生沒有生死了。說,從現在開始,一直到衆生都超越了生死,佛一直說法度衆,度過生死之後就不需要佛來說法度你了。
無盡功德等。
這個“無盡功德”是對應于“盡虛空性”。“盡虛空性”也就是盡虛空界,虛空是無量無邊的、無生無滅的、無有變異的,現在說佛的法身就象虛空一樣,無有窮盡,利樂有情,永不休息。“無盡功德等”的這個“等”字,前邊兒是二十一句,對應的功德只二十句,這就少了一句,前邊兒還有一句“窮未來際”,現在沒有什麼功德來對應,那麼就讓這個“等”字兒來對應,“等”都說成佛的是“究竟功德”。
複次,由義處者,如說:若諸菩薩成就叁十二法,乃名菩薩。
前面贊歎佛,這裏又贊歎菩薩的道德,贊歎菩薩的境界。“如說:若諸菩薩成就叁十二法,乃名菩薩”,說,菩薩成就叁十二法,才能叫菩薩。哪叁十二法呢?
謂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故
這就開始說菩薩成就的叁十二法了。首先呢,無著論師先總說一下。“于一切有情”,這是說菩薩的大悲心,是對于所有的衆生的,菩薩度衆生的時候,沒有遠近親疏之分,所有人都度,你是我的仇人,我度,你是我的親人,我也度。“利益安樂增上意樂”,菩薩利益衆生,讓衆生得安樂的心,利益衆生的心特別的切,所以叫“增上意樂”,就是說菩薩利益衆生的心非常強烈,永不退轉。“利益”是指菩薩教你的法子,不但可以讓你現在得利益,而且讓你將來也得利益,就是說菩薩教你的是長遠的利益,現在的人的所爲可能就是目下得利益,從長遠來看可能是有壞處的。“安樂”就是從內心裏感到快樂。利益和安樂有時候看起來不是那麼的一致。比如說你打禅七,這是利益,可是你一下子努力地經行、禅坐,不得安穩的休息,你不一定覺得安樂。而你放逸,可能一下子你覺得安樂,但那不是利益。這一句的重點兒是“增上”――特別的強,我們有些凡夫也好心腸,但不一定是“增上”,菩薩絕對是增上。下邊兒具體解釋叁十二法。無著論師是用了叁十八句話來解釋叁十二法的。
令入一切智智故
爲什麼菩薩是“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令入一切智智故”,這是第一個原因。就是說菩薩利益安樂一切衆生,他的目的,是教化衆生使其都能夠證入無上菩提。這個“令入一切智智故”是菩薩“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的第一個理由。無著論師在贊歎佛的時候,說佛是“最清淨覺”,佛的最清淨覺有二十一句來體現,對應的有二十一種功德。現在贊歎菩薩的時候,說菩薩有叁十二法,用叁十八句來體現,對應的有十六種業,現在我把對應的業放在叁十八句這兒對應起來說,我給畫一個表。叁十二法、叁十八句、十六種業對應起來。這樣看起來就清楚了。
菩薩叁十二法、叁十八句、十六種業相攝表
…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相分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32法
| 38句
| 16業
|
1、
| 1、令入一切智智
| 1、展轉加行業
|
2、
| 2、自知我今何假智故
| 2、無顛倒業
|
3、
| 3、催伏慢故
| 3、不待他請自然加行業
|
4、
| 4、堅牢勝意樂故
| 4、不動壞業
|
5、
| 5、非假憐愍故無染系故
| 5、無求染業
|
6、于親非親平等心故于恩非恩無愛恚故
| ||
7、永作善友乃至涅槃爲後邊故于生生中恒隨轉故
| ||
6、
| 8、應量而語故語業
| 6、相稱語身業
|
9、含笑先言故身業
| ||
7、
| 10、無限大悲故
| 7、于樂于苦于無二中平等業
|
8、
| 11、于所受事無退弱故
| 8、無下劣業
|
9、
| 12、無厭倦意故
| 9、無退轉業
|
10、
| 13、聞義無厭故
| 10、攝方便業
|
11、
| 14、于自作罪深見過故
| 11、厭惡所治業
|
15、于他作罪不瞋而誨故
| ||
12、
| 16、于一切威儀中恒修治菩提心故
| 12、無間作意業
|
13、
| 17、不希異熟而行施故布施
| 13、勝進行業
|
14、
| 18、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持戒
| |
15、
| 19、于諸有情無有恚礙而行忍故忍辱
| |
16、
| 20、爲欲攝受一切善法勤精進故精進
| |
17、
| 21、舍無色界修靜慮故禅定
| |
18、
| 22、方便相應修般若故般若
| |
19、
| 23、由四攝事攝方便故四攝
| |
20、
| 24、于持戒破戒善友無二故親近善友
| 14、成滿加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