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25、以殷重心聽聞正法故聽聞正法
22、
26、以殷重心住阿蘭若故住阿蘭若
23、
27、于世雜事不愛樂故離惡尋思
24、
28、于下劣乘曾不欣樂故作意功德
29、于大乘中深見功德故
25、
30、遠離惡友故助伴功德
31、親近善友故
26、
32、恒修治四梵住故無量清淨
15、成滿業
27、
33、常遊戲五神通故得大威力
28、
34、依趣智故證得功德
29、
35、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諸有情類不棄舍故禦衆功德
16、安立彼業
30、
36、言決定故決定無疑教授教誡故
31、
37、重谛實故財法攝一故
32、
38、大菩提心恒爲首故無雜染心故
對應著這張表來看的話,那就清楚。這第一句“令入一切智智”是給後邊兒的“展轉加行業”對應的。“令入一切智智”是說,菩薩利益一切衆生,讓他證得無上菩提,對應的“展轉加行”是說,菩薩利益一切衆生,但不是一下子就直接讓你接觸到佛法,得慢慢來,先讓你作世間善行,然後讓你叁皈五戒之類,一步步地上進,展轉上進。或者說是教大家,讓大家互相展轉幫助,互相上進,最後你可以得證無上菩提。這就是“展轉加行業”。
自知我今何假智故
這是第二個理由,你看對應的表格,是“無顛倒業”。什麼是“無顛倒業”?要想知道無顛倒業,就先得知道顛倒業。第180頁,世親論師在釋中舉了一個例子,說比如“勸飲酒等”,說這就是顛倒業。現在的淨空法師,就說我有半斤的酒量,可我只喝一兩,這是可以的,還說佛要是知道大蒜可以治療癌症的話,他也是讓吃的,這就是典型的顛倒業。出現了這樣的事兒怎麼辦?這裏就說了,“自知我今何假智故”,就是說,菩薩自己要反省自己,我這麼說到底對不對?是我的智慧出了問題還是什麼?就是說,菩薩學了一些佛法,但我相還在,用我相來學佛法,是會出現顛倒的,所以要修無我觀。不然的話,就老作錯事兒,自以爲在行菩薩道,但其實是顛倒業。
催伏慢故
這個與“不待他請自然加行業”對應。我慢是很不容易除掉的。作爲一個菩薩,就要不斷地精進六波羅蜜,要時時調伏自己的心,千萬不要讓我慢占據心靈。我們知道,到七地菩薩還有些微的我慢心,所以這很不容易除掉。菩薩要努力把它催伏。怎樣催伏?就需要“不待他請自然加行業”,所謂“不待他請”就是不用等別人來請,你自然就努力,努力幹嗎?努力作利益衆生的事,自然知道要催伏內心中的我慢之類不如法的東西。
堅牢勝意樂故
這個與“不動壞業”對應。說這個“堅牢勝意樂故”,有這麼一句話,叫能在大廟睡覺,不在小廟辦道,什麼意思?就是說在大廟裏大家精進的話,在這麼一個環境中,你自然無法懈怠,而小廟裏無人管就容易放逸。所以要給大家一起。總說的時候說是“于一切有情利益安樂增上的意樂”,現在這個“堅牢勝意樂故”則是自己的勝意樂。大家都是好的,你一個人沒法兒壞。就是說,社會的安樂的,社會裏的每個人自然都是安樂的。反過來說,如果每個人都是安樂的,則整個社會就是安樂的。現在就是說,我們要發菩提心,也要勸大家都發菩提心。如果只我一個發菩提心,我就不能舍棄衆生,既然不能舍棄衆生,那麼,衆生在生死中流轉,我就也得在生死中流轉,苦嗎?你說,那我就不幹了,我先管自己吧,這就不是大乘了。如果說我自己一個人跑到深山禅修,我會感到很適意,可是我到衆生中的時候,我看到衆生太苦了,眼不見心不亂,見了就知道了。作爲一個菩薩,知道了衆生的苦,利益一切衆生的誓願不能退轉,這就是“堅牢勝意樂”,就是說菩提心非常堅固。或者說,衆生很難度,我要度化他,他會誹謗我,要不然我要度化他,他會愛上我,總之,衆生特別難度,我剛度他出來,可不一會兒,發現他又掉到惡道去了,你看看地藏經,就因爲這些衆生,所以勞得地藏菩薩在地獄中來往不停。雖然衆生如此,可是菩薩的心仍然不舍棄衆生,這就是“堅牢勝意樂”。
非假憐愍故,于親非親平等心故,永作善友乃至涅槃爲後邊故
這叁句與後邊兒的“無求染業”對應。“非假憐愍故”,菩薩是憐愍衆生苦而行菩薩道的,來利益衆生的,如果是“假”的,所謂“假”的,就是說他其實不是真憐愍衆生苦,而是表面上如此,但其實是爲了名利,要是這樣的話,你的所爲根本就不是菩薩道。所以菩薩要有真的憐愍衆生,發真慈悲心。在表中這個“非假憐愍故”後邊兒還有一個“無染系故”,因爲是“非假憐愍”,是真是,當然就沒有雜染束縛。“于親非親平等心故”,在凡夫這兒,因爲親、非親,所以關系就有遠有近,這就心不平等,而菩薩是不管是親還是非親,同樣對待,不講人情。表中這個“于親非親平等心故”後邊兒還有一個“恩非恩無愛恚故”,這是說,親者就覺有恩,非親者就覺非恩,我們對有恩者會愛,對非恩者會出嗔恚,但菩薩不會。“永作善友乃至涅槃爲後邊故”因爲你的心中是純然的慈悲心、平等心,所以就可以永遠爲衆生的善友,一切爲了衆生,你就可以在最後入涅槃,甯願爲衆生殿後。表中的“永作善友乃至涅槃爲後邊故”後邊還有一句“生生恒隨轉故”,這是說衆生在生死中流轉,即使你流轉了,菩薩的慈悲心仍然救度你,不會因爲救過你一次你卻不上進又掉到惡道裏來了而煩你了,不救你了,他還是會救度你的。這叁條合起來是“無求染業”,所謂“無求染業”就是指菩薩對衆生無所求,不要求衆生來回報你,純是慈悲利益衆生。
應量而語故,含笑先言故
這給後邊兒的“相稱語身業”對應。“應量而語故”,“應量”就是吃飯的缽,吃飯的缽叫“應量器”,這個“應量而語”就是說,菩薩在說法的時候要應不同的衆生而說。吃飯的時候,你得知道饑飽,不知道饑飽的話,已經夠了你還一直吃,那會吃死人的。菩薩爲衆生說法也是這樣,要知道量,到時候就不能再說了,也就是說,不要一直地說,你追著人家說你要念佛呀,人家會討厭你的,你還以爲你怕別人掉惡道受苦,人家現在聽你說法就夠苦了。所以要注意量。所以說什麼話,說多少,這都要隨著所要度的這個人而不同,這就叫相稱語業。“含笑先言故”就是說說法的時候要面帶微笑,這是給人歡喜的意思。現在我們說法的時候會有一種我比別人深刻的這種姿態,很不好。這是指身業,要給人歡喜。
無限大悲故
這個與後邊兒的“于樂于苦于無二中平等業”對應。“于樂于苦于無二”,作爲一個菩薩,看見衆生受苦,我就忍不住要救度他們。衆生的苦有叁種,這裏的“于樂”就是壞苦,“于苦”是苦苦,“于無二”是行苦,用八苦說也可以,不過這兒無著論師是用叁苦說的。看到衆生有苦苦、壞苦、行苦,菩薩就發起“無限大悲”,無限大悲是指所有的衆生都度,要是只去度苦苦者而不度壞苦者,那就叫有限。所以菩薩的慈悲心是無限。
于所受事無退弱故
這一個對應後邊兒的“無下劣業”。這個“所受事”是指菩薩自己所要作的事兒,也就是度衆生這件事,菩薩對自己所要作的事兒“無退弱”,“退弱”就是指在度衆生的過程中覺得這事兒太難了,我不幹了,或者說,我不管他們了,我管住我自己就得了,這叫叫“退弱”,菩薩不是這樣的,雖然度衆生這件事很難,但菩薩是有勇氣承擔的,他的大悲心是勇猛的。這個“無下劣業”的“下劣”是指退弱,要是退弱了就是下劣,菩薩不退弱就是“無下劣業”。
無厭倦意故
這一個對應于後邊兒的“無退轉業”。“無厭倦”就是說度化衆生這件事兒是要長時間作的,不是一天兩天,那是要很多劫持續地作的,我們可能前幾天還行,還能保持熱忱,但過不了多久就沒勁兒了,就是後勁兒不足,可菩薩不是,他是一直滿腔熱忱地去作而沒有厭倦…
《《攝大乘論》要義 所知相分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