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先生很喜歡賭博、釣魚和結交朋友,對妻兒漠不關心,沒有負起家庭的責任。
太太一直勸他先生,有時甚至爲此而吵鬧。她希望先生能多留一點時間在家裏,可是先生卻靜不下來,每天一樣出去找朋友。太太勸他時,他總是敷衍地說:「好啦,好啦!我會改啦!」但事後依然故我,還是每天出門遊蕩。
如此經年累月,太太勸累了,一時想不開,竟以「死谏」來了斷。她先灌兩個孩子喝農藥後,自己再飲藥自殺。先生回來時,馬上報警,叫一一九來搶救。但是,她們母子已經往生好幾個小時了……,太太只留下一封遺書,寫滿了心中的怨恨與懊惱!
如果這位先生不沈迷于外境,也不致讓妻兒走上絕路!他未來的人生,是不是會生活在長久的內疚與後悔中呢
這都是因爲他的身心犯錯、靜不下來,所造成的遺憾。
其實,人的本性原是清淨、良善的,只因後天染上各種的習氣,若無法改掉不好的習慣,就會造成身心的痛苦;如果能時常保持清淨心,則不論遇到何種境遇,都會守好人生的本分。
另外,有一戶慈濟的照顧戶,是一對爺孫倆;十一歲的孫子和七十多歲的爺爺生活在一起。因爲小孩的爸爸喜歡賭博、喝酒,自從孩子的父母離異後,就由爺爺照顧他。
爺爺從他八個月大時便獨力撫養他,但爺爺老來罹患「巴金森氏症」,行動不太方便。幸好這孩子很聰明、乖巧,也很懂事,爺爺生病了,他就盡心地照顧爺爺,煮飯給爺爺吃,還爲爺爺洗衣服。
他在學校十分努力、用功讀書,時常得到第一名,而且還榮獲全校孝悌楷模。
每月的農曆二十四日,他都陪阿公來慈濟本會領生活補助金。有人問他:「小朋友,你一個人怎麼照顧爺爺
你會不會炒菜
」他說:「簡單的會,有時候就去外面買。」
「那你上學後,如何照顧爺爺的午餐呢
」他說:「我早上准備好,就把飯菜放在電飯鍋裏,中午爺爺就可以自己拿來吃。」
多麼懂事的孩子,他覺得念書和照顧爺爺都是本分事,所以能用心于學校課業,又能盡心盡力地孝順爺爺;這麼小的年齡,就能善守本分,保有靜定的心,這是人生真正的清淨本性。
打開心門迎智慧
在人世間,要好好鍛煉做人的本事。什麼是「做人的本事」
當聽到別人的勸告時,能「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就是真正「做人的本事」。
有一次,幾位慈濟人陪著一位會員來見我,他帶著女兒一同前來。由于他家裏發生一些事,所以一直想不開,精神幾乎快崩潰了,常常想自了余生。
我問他:「你遭遇什麼痛苦
」他說:「八、九年前我父親肝癌死亡,兩、叁年前我兒子又發生意外事故,女兒因爲照顧祖父,精神壓力太重而有些失常,爲什麼乖順的孩子偏偏遭遇這些不幸
看到這樣,我實在很苦惱!」
我問道:「你有幾個兒子
」他說:「叁個,現在剩下兩個,還有一個女兒。」我說:「都已經這麼多年了,你一直想這些有什麼用呢
」他說:「我現在已經比較好了,也不願意再回想,可是心裏還是一直起煩惱。」他也講不出任何重點,但是爲了這些事,他煩惱得無法忍受,甚至不想活了。
他說:「我不愁吃、不愁穿,也不缺用的,但是心裏就是煩。」八、九年來,他天天借酒消愁,喝得醉醺醺的時候,可以暫時忘記憂愁,但是醒來仍然煩苦不堪!
還好遇到慈濟人耐心地勸導他,他受到感動而慢慢地把酒戒掉,他說:「我現在比較看開了!」我說:「既然比較看開了,怎麼還有自殺的念頭
」他說:「我知道人生的遭遇都是因果,可是一旦忘記這些道理,又會想不開。」
他反反複覆講的都是相同的話。雖然他想要改,也有許多人關心勸慰,他卻仍然想自我「了斷」!
我告訴他,既然知道因果,就應了解「殺業」是十惡之首,殺人是有罪業的,除了會受法律製裁之外,還有因果業報輪回。尤其自殺的罪業更嚴重,因爲起一念「毀掉自己」的心而自殺,就是「殺業」,而且還要加一項重罪——不孝。
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來自父精母血結合成的,若不好好照顧,反而毀掉自我,就是不孝。孔子曾說:「父母唯其疾之憂!」子女們身體是否安康,是父母親心中最大的牽挂。所以父母賜給我們的身體,不可任意毀損,應該多做奉獻人群的工作,讓父母歡喜、安心,這才是孝順之道。
他聽了又接著說:「可是我控製不了自己,不斷地起煩惱,怎麼辦
」我說:「你太愛自己的孩子,所以一天到晚爲孩子煩惱,只要你把愛心擴大一些就好了。」他把女兒當作精神病患,女兒卻辯白說:「我沒有怎樣啊!只是比較不想講話而已。」她跟我講話時很正常,但是,父親用不正常的眼光來看孩子,孩子就不正常。
其實,每個人的思想難免有偏差的時候,有偏差就必須調整。自己想不通的道理,旁觀者好意教導,就必須虛心接受,這就是「學別人的本事」;而自己的本事是要從盡本分——「爲人服務」做起,若只想到自己,或只局限在一個家庭的範圍,經常會因操心過度而亂了方寸。
生活在臺灣寶島,大家要珍惜目前的環境和共同生活的人群,此外,也要常常自我反省,多向處世圓融的人學習,除了知福、惜福、再造福,更要好好地惜緣、結好緣。唯有先打開心門、放大心量,能解開憂慮的心結,如此自然心開意解,智慧與日俱增。
墳墓上的竹籃
很久很久以前,有位老阿公與兒媳、孫子住在一起。他從年輕時就勤奮做工,多年來辛苦勞碌,好不容易把兒子養育成人,兒子成家後認真地工作,他終于可以待在家裏享享清福。
起初,兒子感念父親養育之恩,對老阿公很孝順,早晚都向老阿公請安問好。但是,一年年地過去,老阿公年紀愈來愈大,變得很衰弱,兒子辛勤地維持家計,還要奉養體弱多病的父親,逐漸感到厭煩,心想:爸爸又老又病,事事都要人照料,一點用也沒有……,反正他再活也沒多久了,不如早點把他送走,免得拖累人。
兒子就親手編織一個很大的竹籃子,然後殺了一只雞煮給老阿公吃。老阿公說:「雞養大了能拿到市場賣錢,何必特地殺了給我吃
我只要吃點剩菜剩飯就可以了。」「沒關系,您吃飽一點,我想背您到山上去。」老阿公不知道兒子的用意,還高興地說:「你真孝順!我好久沒到山上去玩了。」
老阿公坐在竹籃子裏,兒子背著他上山,小孫子也跟著去。到了山上,兒子把老阿公抱起來,放在樹蔭下,請他好好地欣賞景色,然後就帶著自己的孩子離開。
下山後,孩子問父親:「天色很晚了,我們什麼時候去接爺爺回來
」「爺爺不回來了,要一直住在那裏。」「那怎麼可以
爺爺病得那麼重,天氣又這麼熱,爺爺沒人照顧怎麼行
」「爺爺老了,沒有用了,不必管他!」孩子想了一想,說:「就算爺爺沒用了,那個竹籃也還有用!我們去把它撿回來,等將來您老了,我也可以用它來背您上山。」
老阿公的兒子聽了大吃一驚,如夢初醒,他想起父親多年來含辛茹苦地養育他,如今竟然將父親遺棄在荒山上!他趕緊拉著孩子跑回山上,可是來不及了,老阿公已經斷氣了!
兒子滿懷懊悔、痛哭流涕,將老阿公背下山來埋葬。他在墳墓上種植青草,將竹籃蓋在車上,然後淚流滿面地說:「爸爸,您在這裏安息吧!我種這些草,用竹籃子蓋起來,讓您比較涼快些。」
從此以後,用竹籃子蓋住墳墓上的青草,成爲當地的風俗,借此警惕代代子孫要知恩圖報、不可忘本。父母培育孩子不知要耗費多少苦心,爲人子女者應該深切感念父母恩德,盡心盡力孝養父母,讓父母能夠歡喜安心地走完一生。
飲水思源是爲人處事的根本,我們受了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導,還有兄弟姊妹彼此照顧、社會人群相互扶持,以及天地萬物的滋養,才能夠生存在世間,若不懂得知恩、報恩,就是徹底失敗的人生。
一則悲劇的啓示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斷地交替、消逝。哪一個人的生命,不是同樣跟著日子在消逝
人生是否都能順利地走完幼年、青年、中年,一直到老年呢
不一定,因爲人生無常啊!
以氣候的變化而言,夏天的臺風不知會造成多少災害;雨水太大,也會帶來洪澇;有時候氣候太過炎熱,同樣也會帶給人類及萬物嚴重的災難。所以說天地萬物,無常多變。
現代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的年齡,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實在很令人擔心!林口曾發生一件逆倫的家庭慘劇——兒子夥同朋友殺死了自己的父母。
這名少年還未滿二十歲,由于是家中的獨子,從小父母對他就十分溺愛,他要什麼、給什麼。但是,孩子還是不滿足,而且又交了一些壞朋友,整天遊手好閑。日子久了,父母自然會責備他;他覺得父母管教太嚴,一直懷恨在心。
一年多前,少年就計劃要殺死父母。他告訴朋友,如果父母親死了,家裏全部的財産就歸他所有。案發前幾天,父母親曾當著朋友的面責罵他,更引發他的殺機。于是趁夜晚父母親熟睡時,和友人持刀砍殺父母五、六十刀。這種喪失人性的行爲,病因出自哪裏
就是心的迷失。
多年來,我不斷呼籲大家,一切要從「心」淨化起。整個社會需要調整腳步,人生的價值觀也要重新調整,心能淨化,社會才能祥和,而這些都必須從「家庭」開始。
希望每個家庭,都能以正確的愛來教育下一代,讓孩子在一個健康、充滿感恩的環境中快樂成長。若能如此,我們的社會才會有光明的未來。
賽月童子
人生如夢,而人就在無常的人生中不斷地追求、幻想,所以經常生活在煩惱、束縛之中。
佛經裏有段「賽月童子」的故事——有位貧窮的年輕人,由于沒有親戚,日子過得很孤獨。
他平日工作很認真,但卻只能養活自己,其它則一無所有。有一次,他砍了些柴,送到城裏換了一袋谷種,當他要回去時,看到家家戶戶團聚在一起過年,心裏很羨慕。想到自己應該也要成家了,但是他什麼都沒有,要怎麼養家活口呢
他看著手上的谷種,心想:我可以好好運用這苞谷…
《塵盡光生·人生篇:智慧之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