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塵盡光生·法財篇:智慧之財

  塵盡光生·法財篇:智慧之財

  心若無貪念,並透徹人生沒有所有權的真理,

  則時時輕安自在,而不會計較人我是非、利害得失。

  所有權與使用權

  世上最富有的人,就是能付出的人。我們不要怕被人占便宜,因爲你「有」,才能讓人家占便宜,所以應該要自我祝福。

  多年前,一位委員哭哭啼啼地告訴我:「師父,我被人家倒了好多會錢。」我問她:「妳被倒了多少錢

  」她說:「八十幾萬元,而且,還有好幾個會也很不妥當。」我對她說:「恭喜你!」

  她說:「師父,我煩都煩死了,您還恭喜我。」我說:「你沒被倒會,我還不知道你這麼有錢。因爲你「有」,人家才會倒你的會;當作本來「沒有」不就好了。」

  她說:「我明明就「有」,如何當作本來就「沒有」呢

  」我說:「這樣吧!你把被人家倒的錢,就當作是發心捐出來籌建醫院好了。」她說:「真的

  那師父您別忘了我是發心的人喔!」

  其實,人生如過客,到底誰有真正的「所有權」

  吃虧不必難過,重要的是:我們不要占人便宜而造下惡因;要能懂得付出、幫助別人,才能培植福樂之因。

  心如果沒有貪念,就能時時輕松自在、遠離顛倒夢想,這就是輕安;心能輕安,就不會計較人我是非、利害得失。我們要好好地善用生命良能,不要空過時日、浪費生命。

  有些人對慈濟援助國外一事,頗不諒解:他們說:「臺灣都救濟不完了,還救到國外去!」其實,慈濟在臺灣一直都很盡心盡力地救助;更希望把握有限的時間與空間——只要是能做得到的,就盡量去做。

  生命是平等的,我們不必分是臺灣人、大陸人或是印度尼人……。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若能善加發揮生命的使用權,就能擁有一個快樂、自在的人生。

  發明家的際遇

  在這世間,由于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自然觀念上也會有所差異。人生無法事事都很完美,但是若能懂得善解、包容、感恩與知足,就能事事圓滿、日日歡喜。

  多年前,有一位發明家跟我說:「師父,我發明了許多東西,但是都賣不出去、老是虧本;後來,我就將産品專利賣給別人,說也奇怪,當對方重新推出後,竟然大受歡迎,還賺了不少錢,這是什麼道理

  」

  我說:「這是因爲你的福報不夠。」他就問:「爲何差別那麼大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啊

  」

  我告訴他:「因爲對方在過去生中有造福,結了很多福緣。所以,只要一提起此産品是某某人推出的,大家都很有信心,自然産品即會銷售得很好;而你在過去生中沒有結下福緣,盡管你的産品再好,但是無論如何推銷,也一樣賣不出去。」

  他就問:「那我這輩子是不是注定只是發明,而讓別人賺錢

  」我說:「你可以轉換一個觀念——因爲你的發明,讓人們的生活事事方便,這也是造福人群,也是結福緣!若能如此想,你的心裏會感到歡喜自在。」

  他想了想,說:「這麼想,我的心就會比較舒坦些;不然的話,真的會被氣死!因爲我投入許多精神、時間發明出來的東西,卻是別人在賺錢,心裏實在很難平衡。」

  其實,人生能平安就是福,人比人,氣死人。我們要以寬廣的心去包容別人,凡事要善解、感恩、知足,日子自然就會過得歡喜自在。

  回收時間資源

  許多人都知道「資源回收」——物資不能浪費,可以回收再應用;但卻很少人想到「時間」也要回收、好好利用。也許有人會問,時間轉眼即逝,要如何「回收時間」呢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把時間做「雙重」利用。

  現代人大多只忙于事業,但是,人不是賺錢的工具,也應該投入人群,做利益社會的工作。有人說:「我已經夠忙了,哪有時間去關心別人的事

  」其實這不是沒有時間,而是不會好好利用時間,不知人生真正的使命與意義爲何。

  不會利用時間,不愛惜生命的人,整日遊手好閑,懵懵懂懂地過日子,這種生活並沒有真正的快樂,因爲他的人生方向早已偏差!善于利用時間的人,則能穩固事業或職業基礎,同時也能從事終生的「志業」,做志願服務的工作。

  有一位善于利用時間的王居士,他在慈濟團體具有叁重身分——慈濟委員、慈誠隊員,也是榮譽董事。可能有人會以爲,身爲慈濟的榮譽董事一定很富有,其實,他平時只是擺路邊攤,賣「米苔目」爲生。

  不過,他已經捐贈數筆巨款,此外他本身也非常樂于做資源回收的工作。有人告訴他:「你賺錢這麼辛苦,多少也要在銀行存一些。」他回答:「我覺得把錢捐給慈濟更有意義,所以就趕快存到「慈濟功德庫」裏。」這種親手布施的歡喜,每一分都是自己能夠真正得到的。

  他們只是小康家庭,每天在市場邊賣米苔目,卻在兩年內捐了許多善款,這要賣多少碗才能賺那麼多錢

  可見他真的做到點滴都回收。

  有一次大家請他分享心得,他說:「我家師姊(太太)也是慈濟委員,我們夫妻倆同心、同志又同道,白天賣米苔目,傍晚收攤後就和慈誠隊、委員們一起到街頭巷尾做資源回收,我們做得很歡喜、很感恩!」

  「做資源回收時,若看到一些很好的衣服,我師姊就說:「把這些衣服拿回去洗一洗、燙一燙,我們就可以穿得很漂亮。」我已經好幾年沒買新鞋子給我的叁個小孩,因爲我們撿到適用的鞋子就帶回家,整理之後,他們也穿得很高興。」

  我的孩子都很乖,都說「要把錢存起來蓋醫院,救濟苦難的小朋友」。雖然他們才十幾歲,但是,過年時既不向我要新鞋子穿,也不會要新衣服。我們全家一起做慈濟,做得很高興!」

  他又說:「我們的食物,有時也是回收來的。比如:早上做資源回收,正好豆漿店已做完早點的生意,有剩余的豆漿,熟識的老板就問我:「師兄,我還有一些豆漿和飯團,你要不要

  」我就順便回收了,全家都能吃得很飽,不用再煮飯。既然吃的、穿的都可以節省,不用花多少生活費,所以賺的錢都存在「慈濟功德庫」裏。」

  除了物質的資源回收,他連「時間」也做資源回收、充分運用。慈濟的許多活動,他們夫妻倆都完全投入,人生既踏實又有意義。

  我聽了他的心得,覺得很欣慰,感動得流下淚來。雖然他們生活辛苦、儉樸,卻和樂融融,因爲全家有共同的心——愛心、慈悲心,努力于利益大衆的志業;他們生活得很健康、心靈也很富有,這就是真正福樂的人生!

  貧中之富

  前些日子,新竹有慈濟列車到靜思精舍參訪。其中有位洪先生是慈濟的關懷戶,他有一只手從小就被炸彈炸斷,另一只手只剩叁根指頭,再加上眼睛看不見,平日又是孤單一人,所以我們長期幫助他。

  洪先生很有志氣,也很堅強、樂觀。雖然他眼睛看不見,但他利用屋前屋後的空地,種了藥草和甘蔗,增加些許收入。若有人嫁娶需要用到甘蔗時,就會向他買,他就把賣得的錢一一地積存起來,再去布施。

  他說:「我常常聽「慈濟世界」的廣播節目,師父說的每一句話都讓我很感動,其中最讓我最感動的一句話,是「甘願做、歡喜受」。」雖然他在黑暗中摸索,而且只能用叁根手指頭工作,比平常人更加艱辛,但他卻每天都很歡喜,將「甘願做、歡喜受」實踐于生活中,確實難能可貴。

  他平時省吃儉用,每個月都會樂捐善款,如果行有余力,也會做更多的布施,給更需要幫助的人,甚至每年他都會捐一張病床的基金給慈濟。

  那天,委員圓滿了他的心願,帶他來「見」師父。雖然他眼睛看不見,但他是「用耳朵」來「看」,也就是「用心」聽聲音來體會。那天我牽著他的手,有人就問他:「師父牽著你的手,你知道嗎

  」我也說:「你來看我,是不是覺得很歡喜

  」他說:「我好高興哦!可以來到這裏真的很開心,我要感恩師父,感恩這麼多慈濟人照顧我。」我就說:「你也是慈濟人呀!慈濟人照顧慈濟人,這是一分法親情誼。」他說:「是呀!所以我很感恩。」

  當時的情景真的是很感人!人與人之間的長情大愛,就是這麼地親切、溫馨;我們生活在知足、感恩的世界中,又能互相關懷,應該好好珍惜,若人人都有這分大愛,就能過得安然自在。

  然而目前社會上有些人雖然物質富有,卻生活在不安之中。其實人生的幸福,不在于擁有名車、豪宅,而是來自豐富的愛心;唯有盡心盡力,盡本分去爲人群、社會付出,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共創安樂的社會

  世間萬物都是四大假合,沒有一樣是永恒不變的。以植物而言,一粒種子入土之後,它會隨著四季的交替而不斷地變化。

  所以,人生的生老病死、窮通貧富是極爲自然的循環,就像每天的日出、日落一般;若能深明其中的道理,還有什麼好爭的呢

  常常與人爭鬥、計較,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義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人死了之後,什麼都帶不走,還有什麼好計較的

  記得中美斷交時,曾造成臺灣一波波的「移民潮」。當時我的一位朋友,從美國紐約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上說,臺灣有很多人移民國外,其中也包括很多法師,問我是不是也該早點到國外;如果我要出國,在美國的一切他會安排妥當。

  我收到這封信時,很感恩他在法親道義上如此地關心我,不過,我回信告訴他:「雖然目前臺灣有許多人移民出去,但是我覺得臺灣很好;而且,我很多弟子都在臺灣,國內又有這麼多慈濟人幫我推動慈濟志業,我不能一走了之。況且,各人的「業」都是與生俱來的,不論到哪裏都脫離不了,我在這裏成長,就該留在這裏。」

  這一、兩年來,卻有很多人告訴我:想回臺灣定居。他們說當時怕留在臺灣不安定,所以匆促地將房子、事業處理完後就到國外:但是出去之後,才發現要安定下來並非易事。

  他們看到這些年來,臺灣的經濟突飛猛進,一切景觀都不同了,到處高樓大廈林立,地價飙漲……,有人就說:「師父!您知道嗎

  現在某棟大樓的那塊土地,原本是我的啊!」我說:「現在呢

  」他說:「早就賣掉了,回來後看了真傷心!我在美國已無法生存下去,回到臺灣…

《塵盡光生·法財篇:智慧之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