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尽光生·法财篇:智慧之财
心若无贪念,并透彻人生没有所有权的真理,
则时时轻安自在,而不会计较人我是非、利害得失。
所有权与使用权
世上最富有的人,就是能付出的人。我们不要怕被人占便宜,因为你「有」,才能让人家占便宜,所以应该要自我祝福。
多年前,一位委员哭哭啼啼地告诉我:「师父,我被人家倒了好多会钱。」我问她:「妳被倒了多少钱
」她说:「八十几万元,而且,还有好几个会也很不妥当。」我对她说:「恭喜你!」
她说:「师父,我烦都烦死了,您还恭喜我。」我说:「你没被倒会,我还不知道你这么有钱。因为你「有」,人家才会倒你的会;当作本来「没有」不就好了。」
她说:「我明明就「有」,如何当作本来就「没有」呢
」我说:「这样吧!你把被人家倒的钱,就当作是发心捐出来筹建医院好了。」她说:「真的
那师父您别忘了我是发心的人喔!」
其实,人生如过客,到底谁有真正的「所有权」
吃亏不必难过,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占人便宜而造下恶因;要能懂得付出、帮助别人,才能培植福乐之因。
心如果没有贪念,就能时时轻松自在、远离颠倒梦想,这就是轻安;心能轻安,就不会计较人我是非、利害得失。我们要好好地善用生命良能,不要空过时日、浪费生命。
有些人对慈济援助国外一事,颇不谅解:他们说:「台湾都救济不完了,还救到国外去!」其实,慈济在台湾一直都很尽心尽力地救助;更希望把握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只要是能做得到的,就尽量去做。
生命是平等的,我们不必分是台湾人、大陆人或是印度尼人……。人生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若能善加发挥生命的使用权,就能拥有一个快乐、自在的人生。
发明家的际遇
在这世间,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自然观念上也会有所差异。人生无法事事都很完美,但是若能懂得善解、包容、感恩与知足,就能事事圆满、日日欢喜。
多年前,有一位发明家跟我说:「师父,我发明了许多东西,但是都卖不出去、老是亏本;后来,我就将产品专利卖给别人,说也奇怪,当对方重新推出后,竟然大受欢迎,还赚了不少钱,这是什么道理
」
我说:「这是因为你的福报不够。」他就问:「为何差别那么大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
我告诉他:「因为对方在过去生中有造福,结了很多福缘。所以,只要一提起此产品是某某人推出的,大家都很有信心,自然产品即会销售得很好;而你在过去生中没有结下福缘,尽管你的产品再好,但是无论如何推销,也一样卖不出去。」
他就问:「那我这辈子是不是注定只是发明,而让别人赚钱
」我说:「你可以转换一个观念——因为你的发明,让人们的生活事事方便,这也是造福人群,也是结福缘!若能如此想,你的心里会感到欢喜自在。」
他想了想,说:「这么想,我的心就会比较舒坦些;不然的话,真的会被气死!因为我投入许多精神、时间发明出来的东西,却是别人在赚钱,心里实在很难平衡。」
其实,人生能平安就是福,人比人,气死人。我们要以宽广的心去包容别人,凡事要善解、感恩、知足,日子自然就会过得欢喜自在。
回收时间资源
许多人都知道「资源回收」——物资不能浪费,可以回收再应用;但却很少人想到「时间」也要回收、好好利用。也许有人会问,时间转眼即逝,要如何「回收时间」呢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时间做「双重」利用。
现代人大多只忙于事业,但是,人不是赚钱的工具,也应该投入人群,做利益社会的工作。有人说:「我已经够忙了,哪有时间去关心别人的事
」其实这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不会好好利用时间,不知人生真正的使命与意义为何。
不会利用时间,不爱惜生命的人,整日游手好闲,懵懵懂懂地过日子,这种生活并没有真正的快乐,因为他的人生方向早已偏差!善于利用时间的人,则能稳固事业或职业基础,同时也能从事终生的「志业」,做志愿服务的工作。
有一位善于利用时间的王居士,他在慈济团体具有三重身分——慈济委员、慈诚队员,也是荣誉董事。可能有人会以为,身为慈济的荣誉董事一定很富有,其实,他平时只是摆路边摊,卖「米苔目」为生。
不过,他已经捐赠数笔巨款,此外他本身也非常乐于做资源回收的工作。有人告诉他:「你赚钱这么辛苦,多少也要在银行存一些。」他回答:「我觉得把钱捐给慈济更有意义,所以就赶快存到「慈济功德库」里。」这种亲手布施的欢喜,每一分都是自己能够真正得到的。
他们只是小康家庭,每天在市场边卖米苔目,却在两年内捐了许多善款,这要卖多少碗才能赚那么多钱
可见他真的做到点滴都回收。
有一次大家请他分享心得,他说:「我家师姊(太太)也是慈济委员,我们夫妻俩同心、同志又同道,白天卖米苔目,傍晚收摊后就和慈诚队、委员们一起到街头巷尾做资源回收,我们做得很欢喜、很感恩!」
「做资源回收时,若看到一些很好的衣服,我师姊就说:「把这些衣服拿回去洗一洗、烫一烫,我们就可以穿得很漂亮。」我已经好几年没买新鞋子给我的三个小孩,因为我们捡到适用的鞋子就带回家,整理之后,他们也穿得很高兴。」
我的孩子都很乖,都说「要把钱存起来盖医院,救济苦难的小朋友」。虽然他们才十几岁,但是,过年时既不向我要新鞋子穿,也不会要新衣服。我们全家一起做慈济,做得很高兴!」
他又说:「我们的食物,有时也是回收来的。比如:早上做资源回收,正好豆浆店已做完早点的生意,有剩余的豆浆,熟识的老板就问我:「师兄,我还有一些豆浆和饭团,你要不要
」我就顺便回收了,全家都能吃得很饱,不用再煮饭。既然吃的、穿的都可以节省,不用花多少生活费,所以赚的钱都存在「慈济功德库」里。」
除了物质的资源回收,他连「时间」也做资源回收、充分运用。慈济的许多活动,他们夫妻俩都完全投入,人生既踏实又有意义。
我听了他的心得,觉得很欣慰,感动得流下泪来。虽然他们生活辛苦、俭朴,却和乐融融,因为全家有共同的心——爱心、慈悲心,努力于利益大众的志业;他们生活得很健康、心灵也很富有,这就是真正福乐的人生!
贫中之富
前些日子,新竹有慈济列车到静思精舍参访。其中有位洪先生是慈济的关怀户,他有一只手从小就被炸弹炸断,另一只手只剩三根指头,再加上眼睛看不见,平日又是孤单一人,所以我们长期帮助他。
洪先生很有志气,也很坚强、乐观。虽然他眼睛看不见,但他利用屋前屋后的空地,种了药草和甘蔗,增加些许收入。若有人嫁娶需要用到甘蔗时,就会向他买,他就把卖得的钱一一地积存起来,再去布施。
他说:「我常常听「慈济世界」的广播节目,师父说的每一句话都让我很感动,其中最让我最感动的一句话,是「甘愿做、欢喜受」。」虽然他在黑暗中摸索,而且只能用三根手指头工作,比平常人更加艰辛,但他却每天都很欢喜,将「甘愿做、欢喜受」实践于生活中,确实难能可贵。
他平时省吃俭用,每个月都会乐捐善款,如果行有余力,也会做更多的布施,给更需要帮助的人,甚至每年他都会捐一张病床的基金给慈济。
那天,委员圆满了他的心愿,带他来「见」师父。虽然他眼睛看不见,但他是「用耳朵」来「看」,也就是「用心」听声音来体会。那天我牵着他的手,有人就问他:「师父牵着你的手,你知道吗
」我也说:「你来看我,是不是觉得很欢喜
」他说:「我好高兴哦!可以来到这里真的很开心,我要感恩师父,感恩这么多慈济人照顾我。」我就说:「你也是慈济人呀!慈济人照顾慈济人,这是一分法亲情谊。」他说:「是呀!所以我很感恩。」
当时的情景真的是很感人!人与人之间的长情大爱,就是这么地亲切、温馨;我们生活在知足、感恩的世界中,又能互相关怀,应该好好珍惜,若人人都有这分大爱,就能过得安然自在。
然而目前社会上有些人虽然物质富有,却生活在不安之中。其实人生的幸福,不在于拥有名车、豪宅,而是来自丰富的爱心;唯有尽心尽力,尽本分去为人群、社会付出,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共创安乐的社会
世间万物都是四大假合,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以植物而言,一粒种子入土之后,它会随着四季的交替而不断地变化。
所以,人生的生老病死、穷通贫富是极为自然的循环,就像每天的日出、日落一般;若能深明其中的道理,还有什么好争的呢
常常与人争斗、计较,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死了之后,什么都带不走,还有什么好计较的
记得中美断交时,曾造成台湾一波波的「移民潮」。当时我的一位朋友,从美国纽约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上说,台湾有很多人移民国外,其中也包括很多法师,问我是不是也该早点到国外;如果我要出国,在美国的一切他会安排妥当。
我收到这封信时,很感恩他在法亲道义上如此地关心我,不过,我回信告诉他:「虽然目前台湾有许多人移民出去,但是我觉得台湾很好;而且,我很多弟子都在台湾,国内又有这么多慈济人帮我推动慈济志业,我不能一走了之。况且,各人的「业」都是与生俱来的,不论到哪里都脱离不了,我在这里成长,就该留在这里。」
这一、两年来,却有很多人告诉我:想回台湾定居。他们说当时怕留在台湾不安定,所以匆促地将房子、事业处理完后就到国外:但是出去之后,才发现要安定下来并非易事。
他们看到这些年来,台湾的经济突飞猛进,一切景观都不同了,到处高楼大厦林立,地价飙涨……,有人就说:「师父!您知道吗
现在某栋大楼的那块土地,原本是我的啊!」我说:「现在呢
」他说:「早就卖掉了,回来后看了真伤心!我在美国已无法生存下去,回到台湾…
《尘尽光生·法财篇:智慧之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