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先生很喜欢赌博、钓鱼和结交朋友,对妻儿漠不关心,没有负起家庭的责任。
太太一直劝他先生,有时甚至为此而吵闹。她希望先生能多留一点时间在家里,可是先生却静不下来,每天一样出去找朋友。太太劝他时,他总是敷衍地说:「好啦,好啦!我会改啦!」但事后依然故我,还是每天出门游荡。
如此经年累月,太太劝累了,一时想不开,竟以「死谏」来了断。她先灌两个孩子喝农药后,自己再饮药自杀。先生回来时,马上报警,叫一一九来抢救。但是,她们母子已经往生好几个小时了……,太太只留下一封遗书,写满了心中的怨恨与懊恼!
如果这位先生不沉迷于外境,也不致让妻儿走上绝路!他未来的人生,是不是会生活在长久的内疚与后悔中呢
这都是因为他的身心犯错、静不下来,所造成的遗憾。
其实,人的本性原是清净、良善的,只因后天染上各种的习气,若无法改掉不好的习惯,就会造成身心的痛苦;如果能时常保持清净心,则不论遇到何种境遇,都会守好人生的本分。
另外,有一户慈济的照顾户,是一对爷孙俩;十一岁的孙子和七十多岁的爷爷生活在一起。因为小孩的爸爸喜欢赌博、喝酒,自从孩子的父母离异后,就由爷爷照顾他。
爷爷从他八个月大时便独力抚养他,但爷爷老来罹患「巴金森氏症」,行动不太方便。幸好这孩子很聪明、乖巧,也很懂事,爷爷生病了,他就尽心地照顾爷爷,煮饭给爷爷吃,还为爷爷洗衣服。
他在学校十分努力、用功读书,时常得到第一名,而且还荣获全校孝悌楷模。
每月的农历二十四日,他都陪阿公来慈济本会领生活补助金。有人问他:「小朋友,你一个人怎么照顾爷爷
你会不会炒菜
」他说:「简单的会,有时候就去外面买。」
「那你上学后,如何照顾爷爷的午餐呢
」他说:「我早上准备好,就把饭菜放在电饭锅里,中午爷爷就可以自己拿来吃。」
多么懂事的孩子,他觉得念书和照顾爷爷都是本分事,所以能用心于学校课业,又能尽心尽力地孝顺爷爷;这么小的年龄,就能善守本分,保有静定的心,这是人生真正的清净本性。
打开心门迎智慧
在人世间,要好好锻炼做人的本事。什么是「做人的本事」
当听到别人的劝告时,能「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就是真正「做人的本事」。
有一次,几位慈济人陪着一位会员来见我,他带着女儿一同前来。由于他家里发生一些事,所以一直想不开,精神几乎快崩溃了,常常想自了余生。
我问他:「你遭遇什么痛苦
」他说:「八、九年前我父亲肝癌死亡,两、三年前我儿子又发生意外事故,女儿因为照顾祖父,精神压力太重而有些失常,为什么乖顺的孩子偏偏遭遇这些不幸
看到这样,我实在很苦恼!」
我问道:「你有几个儿子
」他说:「三个,现在剩下两个,还有一个女儿。」我说:「都已经这么多年了,你一直想这些有什么用呢
」他说:「我现在已经比较好了,也不愿意再回想,可是心里还是一直起烦恼。」他也讲不出任何重点,但是为了这些事,他烦恼得无法忍受,甚至不想活了。
他说:「我不愁吃、不愁穿,也不缺用的,但是心里就是烦。」八、九年来,他天天借酒消愁,喝得醉醺醺的时候,可以暂时忘记忧愁,但是醒来仍然烦苦不堪!
还好遇到慈济人耐心地劝导他,他受到感动而慢慢地把酒戒掉,他说:「我现在比较看开了!」我说:「既然比较看开了,怎么还有自杀的念头
」他说:「我知道人生的遭遇都是因果,可是一旦忘记这些道理,又会想不开。」
他反反复覆讲的都是相同的话。虽然他想要改,也有许多人关心劝慰,他却仍然想自我「了断」!
我告诉他,既然知道因果,就应了解「杀业」是十恶之首,杀人是有罪业的,除了会受法律制裁之外,还有因果业报轮回。尤其自杀的罪业更严重,因为起一念「毁掉自己」的心而自杀,就是「杀业」,而且还要加一项重罪——不孝。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来自父精母血结合成的,若不好好照顾,反而毁掉自我,就是不孝。孔子曾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子女们身体是否安康,是父母亲心中最大的牵挂。所以父母赐给我们的身体,不可任意毁损,应该多做奉献人群的工作,让父母欢喜、安心,这才是孝顺之道。
他听了又接着说:「可是我控制不了自己,不断地起烦恼,怎么办
」我说:「你太爱自己的孩子,所以一天到晚为孩子烦恼,只要你把爱心扩大一些就好了。」他把女儿当作精神病患,女儿却辩白说:「我没有怎样啊!只是比较不想讲话而已。」她跟我讲话时很正常,但是,父亲用不正常的眼光来看孩子,孩子就不正常。
其实,每个人的思想难免有偏差的时候,有偏差就必须调整。自己想不通的道理,旁观者好意教导,就必须虚心接受,这就是「学别人的本事」;而自己的本事是要从尽本分——「为人服务」做起,若只想到自己,或只局限在一个家庭的范围,经常会因操心过度而乱了方寸。
生活在台湾宝岛,大家要珍惜目前的环境和共同生活的人群,此外,也要常常自我反省,多向处世圆融的人学习,除了知福、惜福、再造福,更要好好地惜缘、结好缘。唯有先打开心门、放大心量,能解开忧虑的心结,如此自然心开意解,智慧与日俱增。
坟墓上的竹篮
很久很久以前,有位老阿公与儿媳、孙子住在一起。他从年轻时就勤奋做工,多年来辛苦劳碌,好不容易把儿子养育成人,儿子成家后认真地工作,他终于可以待在家里享享清福。
起初,儿子感念父亲养育之恩,对老阿公很孝顺,早晚都向老阿公请安问好。但是,一年年地过去,老阿公年纪愈来愈大,变得很衰弱,儿子辛勤地维持家计,还要奉养体弱多病的父亲,逐渐感到厌烦,心想:爸爸又老又病,事事都要人照料,一点用也没有……,反正他再活也没多久了,不如早点把他送走,免得拖累人。
儿子就亲手编织一个很大的竹篮子,然后杀了一只鸡煮给老阿公吃。老阿公说:「鸡养大了能拿到市场卖钱,何必特地杀了给我吃
我只要吃点剩菜剩饭就可以了。」「没关系,您吃饱一点,我想背您到山上去。」老阿公不知道儿子的用意,还高兴地说:「你真孝顺!我好久没到山上去玩了。」
老阿公坐在竹篮子里,儿子背着他上山,小孙子也跟着去。到了山上,儿子把老阿公抱起来,放在树荫下,请他好好地欣赏景色,然后就带着自己的孩子离开。
下山后,孩子问父亲:「天色很晚了,我们什么时候去接爷爷回来
」「爷爷不回来了,要一直住在那里。」「那怎么可以
爷爷病得那么重,天气又这么热,爷爷没人照顾怎么行
」「爷爷老了,没有用了,不必管他!」孩子想了一想,说:「就算爷爷没用了,那个竹篮也还有用!我们去把它捡回来,等将来您老了,我也可以用它来背您上山。」
老阿公的儿子听了大吃一惊,如梦初醒,他想起父亲多年来含辛茹苦地养育他,如今竟然将父亲遗弃在荒山上!他赶紧拉着孩子跑回山上,可是来不及了,老阿公已经断气了!
儿子满怀懊悔、痛哭流涕,将老阿公背下山来埋葬。他在坟墓上种植青草,将竹篮盖在车上,然后泪流满面地说:「爸爸,您在这里安息吧!我种这些草,用竹篮子盖起来,让您比较凉快些。」
从此以后,用竹篮子盖住坟墓上的青草,成为当地的风俗,借此警惕代代子孙要知恩图报、不可忘本。父母培育孩子不知要耗费多少苦心,为人子女者应该深切感念父母恩德,尽心尽力孝养父母,让父母能够欢喜安心地走完一生。
饮水思源是为人处事的根本,我们受了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还有兄弟姊妹彼此照顾、社会人群相互扶持,以及天地万物的滋养,才能够生存在世间,若不懂得知恩、报恩,就是彻底失败的人生。
一则悲剧的启示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断地交替、消逝。哪一个人的生命,不是同样跟着日子在消逝
人生是否都能顺利地走完幼年、青年、中年,一直到老年呢
不一定,因为人生无常啊!
以气候的变化而言,夏天的台风不知会造成多少灾害;雨水太大,也会带来洪涝;有时候气候太过炎热,同样也会带给人类及万物严重的灾难。所以说天地万物,无常多变。
现代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的年龄,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实在很令人担心!林口曾发生一件逆伦的家庭惨剧——儿子伙同朋友杀死了自己的父母。
这名少年还未满二十岁,由于是家中的独子,从小父母对他就十分溺爱,他要什么、给什么。但是,孩子还是不满足,而且又交了一些坏朋友,整天游手好闲。日子久了,父母自然会责备他;他觉得父母管教太严,一直怀恨在心。
一年多前,少年就计划要杀死父母。他告诉朋友,如果父母亲死了,家里全部的财产就归他所有。案发前几天,父母亲曾当着朋友的面责骂他,更引发他的杀机。于是趁夜晚父母亲熟睡时,和友人持刀砍杀父母五、六十刀。这种丧失人性的行为,病因出自哪里
就是心的迷失。
多年来,我不断呼吁大家,一切要从「心」净化起。整个社会需要调整脚步,人生的价值观也要重新调整,心能净化,社会才能祥和,而这些都必须从「家庭」开始。
希望每个家庭,都能以正确的爱来教育下一代,让孩子在一个健康、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快乐成长。若能如此,我们的社会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赛月童子
人生如梦,而人就在无常的人生中不断地追求、幻想,所以经常生活在烦恼、束缚之中。
佛经里有段「赛月童子」的故事——有位贫穷的年轻人,由于没有亲戚,日子过得很孤独。
他平日工作很认真,但却只能养活自己,其它则一无所有。有一次,他砍了些柴,送到城里换了一袋谷种,当他要回去时,看到家家户户团聚在一起过年,心里很羡慕。想到自己应该也要成家了,但是他什么都没有,要怎么养家活口呢
他看着手上的谷种,心想:我可以好好运用这苞谷…
《尘尽光生·人生篇:智慧之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