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點、也有很多很多的缺點值得改進的。最後討論結果,完畢以後,請忏公師父作一個總結。忏公師父只講了一句話,他說:「敏則有功」(敏就是很敏感的敏,不過這個地方的敏是很努力的意思,勤勉。)。我們先不論得失,只要你肯盡心盡力,這就有功德。所以忏公師父經常講一句話說:「我們不怕做錯事,就怕你不做事。」就是說一個菩薩,我們不怕你做錯,沒有人第一步就踏得很對,而是要不斷的修正自己;但是你什麼事都不敢做,這是非常可怕的,因爲這個是有明顯的聲聞種姓在裏面。所以一個菩薩「于所受事無退弱故」,遇到事情,先不要管你做得好、做得壞、做得多、做得少,只要你肯踏出一步,這個就值得歡喜,就表示你這個人至少已經有承當的勇氣了,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無下劣業」。這個「下劣業」,古德說:什麼叫「下劣」呢?就是聲聞人,他但求自度,于利他的事業,心生退卻,談到利他的事情,不要說做,他內心當中就害怕,這個就是聲聞種姓,叫「下劣」種姓。菩薩應該要培養自己承當的能力,遇到什麼事情,不要怕!盡你的力量去做,什麼事情都要跨出第一步。
無厭倦意故........................................九無退轉業
菩薩教化衆生的時候,一定要有耐性、長久性,不要有「厭」惡疲「倦」的心情,做了幾年,不做了,這個就是「退轉」。其實這個十二跟十一,十一是承當,十二是持久,相對來說,十二是比十一困難,這個勇猛心易發,恒常心難持。這個「退轉」,一直是困擾很多凡位菩薩的一個共同問題。我們可以要求一個人發心去做執事,發心去弘法;但是要他持久,就是有困難。這個地方的問題點在哪裏呢?孔夫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做事情有叁種人:下等人他知道怎麼做,知之者,他知道怎麼做這也算不錯,這是下等人;好之者,就是他不但知道,他還有一種希望要去做,這是中等人;第叁個是他已經樂在其中,開始做而且樂在其中,這是上等人。所以,知之者、好之者、樂之者,辦事情有叁種人。這個地方,孔夫子的意思是說:在你的事業當中,不管你願意用什麼方式來表達你的菩薩業,你希望寫文章、整理資料做幕後的功臣,或者你願意站在講堂弘揚佛法,或者你願意做什麼利他的事都好。你要記住一句話:你對于你所做的事情要保持歡喜,要從這個地方得到法喜、得到樂趣,你才能夠持久。如果你對于你的菩薩事業,永遠保持在勉強當中,這個是沒有辦法持久的。所以你一定要在你所從事的利他事業當中,從中得到樂趣,這個是非常重要──「無厭倦意故」。
聞義無厭故.......................................十攝方便業
菩薩有了承當力,有了長久的恒常心以後,就要不斷的聽「聞」正法,來成就自己「攝」受衆生的「方便」。這個「聽聞正法」,在古德的解釋當中,「正法」包括了一切的佛法,也包括了一切的世間學問。因爲衆生他所需要的不完全只是佛法,這世間的因緣也不可以廢棄,所以菩薩應該要廣學一切的佛法、世間法,得到種種的善巧,叫「攝方便業」。
┌ 于自作罪深見過故─┐ ┤ ├..............十一厭惡所治業 └ 于他作罪不瞋而誨故┘
菩薩對「于自」己在身口意當中出現的「罪」過,要自我反省,而深自诃責。我們也說過,菩薩不是發了菩提心就開始曆事練心,他是有經過自我充實、培養正念的前方便,所以他是心中有了觀照力,才開始曆事練心。有了觀照力的人,跟凡夫活在妄想當中不同。有了觀照力以後,他遇到「過」失的時候,他會産生慚愧,诃責自己,讓自己的過失一天一天的減少,就是「于自作罪深見過故」,這個「深見」就是他的觀照力沒有失掉,自我反省的能力是時時存在的,經常用經律論的道理來觀照自己。「于他作罪不瞋而誨故」,當然他觀照自己,他也很容易觀照衆生有過失,衆生有過失,我們不應該對以「瞋」心,應該要加以種種的教「誨」。在表面上,菩薩對衆生有時候是折服、诃責、處罰,也可能是攝受。不管折服、攝受,菩薩都不能夠安住在瞋心,這叫做「厭惡所治業」。這個「所治業」就是所對治的過失,可能是身業的過失、口業的過失、意業的過失,這個「所治」就是過失。「厭惡」就是遠離,菩薩應該要善巧的使令自己遠離過失,也應該使令一切衆生遠離過失,你要有這種能力。總而言之,就是「于自作罪深見過故,于他作罪不瞋而誨故」,就是要使令自己跟他人遠離過失。
于一切威儀中恒修治菩提心故..十二無間作意業
這叫做「無間作意業」。菩薩應該在「一切」的行、住、坐、臥四種「威儀」當「中」,經常保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正念,就是你不斷的要作意這件事情。第十六「于一切威儀中恒修治菩提心故」這一條,《瑜珈菩薩戒》講得比較少,《梵網經》倒是滿強調這個觀念,來曆事練心,所以《梵網經》要求菩薩,不能經常忘失菩提的心念。比如說你看到一只蚊子,要講: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發菩提心,同生西方、同成佛道。就是說,對每一個衆生,你都要想辦法讓自己釋放出對他的善意,不管這個善意對他是不是有實際的效果,重點是菩薩應該在這樣的因緣當中,不斷的來「修治」自己的「菩提心」,總而言之,菩薩從自我充實,到最後的曆事練心,開始付諸行動。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于自作罪深見過故」,這個地方我再說明一下。一個人如果沒有反省觀照的心,說實在的,別人怎麼勸谏也是沒有用的。所以一個人要改過,他自己要沒有覺悟的心,要別人幫他改過,幾乎是不可能的、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你自己不想改,說實在沒有一個人能夠讓你改過,不可能。所以佛陀在《律》上說:「如人自照鏡,好醜生欣戚。」你自己不照鏡子,誰把鏡子拿給你都沒有用。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不斷的自我反省,因爲這是遠離過失的方法。這個地方我必須說明,你一定要在曆事練心之前,有一段自我充實、培養正念的階段。如果你還活在妄想當中,就出來曆練,這樣是滿危險的。因爲你沒有産生自我反省的力量,這樣你在創造善業的時候,也在累積過失,到最後可能就功不償失了。好,我們先講到這個地方。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五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