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点、也有很多很多的缺点值得改进的。最后讨论结果,完毕以后,请忏公师父作一个总结。忏公师父只讲了一句话,他说:「敏则有功」(敏就是很敏感的敏,不过这个地方的敏是很努力的意思,勤勉。)。我们先不论得失,只要你肯尽心尽力,这就有功德。所以忏公师父经常讲一句话说:「我们不怕做错事,就怕你不做事。」就是说一个菩萨,我们不怕你做错,没有人第一步就踏得很对,而是要不断的修正自己;但是你什么事都不敢做,这是非常可怕的,因为这个是有明显的声闻种姓在里面。所以一个菩萨「于所受事无退弱故」,遇到事情,先不要管你做得好、做得坏、做得多、做得少,只要你肯踏出一步,这个就值得欢喜,就表示你这个人至少已经有承当的勇气了,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无下劣业」。这个「下劣业」,古德说:什么叫「下劣」呢?就是声闻人,他但求自度,于利他的事业,心生退却,谈到利他的事情,不要说做,他内心当中就害怕,这个就是声闻种姓,叫「下劣」种姓。菩萨应该要培养自己承当的能力,遇到什么事情,不要怕!尽你的力量去做,什么事情都要跨出第一步。
无厌倦意故........................................九无退转业
菩萨教化众生的时候,一定要有耐性、长久性,不要有「厌」恶疲「倦」的心情,做了几年,不做了,这个就是「退转」。其实这个十二跟十一,十一是承当,十二是持久,相对来说,十二是比十一困难,这个勇猛心易发,恒常心难持。这个「退转」,一直是困扰很多凡位菩萨的一个共同问题。我们可以要求一个人发心去做执事,发心去弘法;但是要他持久,就是有困难。这个地方的问题点在哪里呢?孔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做事情有三种人:下等人他知道怎么做,知之者,他知道怎么做这也算不错,这是下等人;好之者,就是他不但知道,他还有一种希望要去做,这是中等人;第三个是他已经乐在其中,开始做而且乐在其中,这是上等人。所以,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办事情有三种人。这个地方,孔夫子的意思是说:在你的事业当中,不管你愿意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的菩萨业,你希望写文章、整理资料做幕后的功臣,或者你愿意站在讲堂弘扬佛法,或者你愿意做什么利他的事都好。你要记住一句话:你对于你所做的事情要保持欢喜,要从这个地方得到法喜、得到乐趣,你才能够持久。如果你对于你的菩萨事业,永远保持在勉强当中,这个是没有办法持久的。所以你一定要在你所从事的利他事业当中,从中得到乐趣,这个是非常重要──「无厌倦意故」。
闻义无厌故.......................................十摄方便业
菩萨有了承当力,有了长久的恒常心以后,就要不断的听「闻」正法,来成就自己「摄」受众生的「方便」。这个「听闻正法」,在古德的解释当中,「正法」包括了一切的佛法,也包括了一切的世间学问。因为众生他所需要的不完全只是佛法,这世间的因缘也不可以废弃,所以菩萨应该要广学一切的佛法、世间法,得到种种的善巧,叫「摄方便业」。
┌ 于自作罪深见过故─┐ ┤ ├..............十一厌恶所治业 └ 于他作罪不瞋而诲故┘
菩萨对「于自」己在身口意当中出现的「罪」过,要自我反省,而深自诃责。我们也说过,菩萨不是发了菩提心就开始历事练心,他是有经过自我充实、培养正念的前方便,所以他是心中有了观照力,才开始历事练心。有了观照力的人,跟凡夫活在妄想当中不同。有了观照力以后,他遇到「过」失的时候,他会产生惭愧,诃责自己,让自己的过失一天一天的减少,就是「于自作罪深见过故」,这个「深见」就是他的观照力没有失掉,自我反省的能力是时时存在的,经常用经律论的道理来观照自己。「于他作罪不瞋而诲故」,当然他观照自己,他也很容易观照众生有过失,众生有过失,我们不应该对以「瞋」心,应该要加以种种的教「诲」。在表面上,菩萨对众生有时候是折服、诃责、处罚,也可能是摄受。不管折服、摄受,菩萨都不能够安住在瞋心,这叫做「厌恶所治业」。这个「所治业」就是所对治的过失,可能是身业的过失、口业的过失、意业的过失,这个「所治」就是过失。「厌恶」就是远离,菩萨应该要善巧的使令自己远离过失,也应该使令一切众生远离过失,你要有这种能力。总而言之,就是「于自作罪深见过故,于他作罪不瞋而诲故」,就是要使令自己跟他人远离过失。
于一切威仪中恒修治菩提心故..十二无间作意业
这叫做「无间作意业」。菩萨应该在「一切」的行、住、坐、卧四种「威仪」当「中」,经常保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正念,就是你不断的要作意这件事情。第十六「于一切威仪中恒修治菩提心故」这一条,《瑜珈菩萨戒》讲得比较少,《梵网经》倒是满强调这个观念,来历事练心,所以《梵网经》要求菩萨,不能经常忘失菩提的心念。比如说你看到一只蚊子,要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发菩提心,同生西方、同成佛道。就是说,对每一个众生,你都要想办法让自己释放出对他的善意,不管这个善意对他是不是有实际的效果,重点是菩萨应该在这样的因缘当中,不断的来「修治」自己的「菩提心」,总而言之,菩萨从自我充实,到最后的历事练心,开始付诸行动。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于自作罪深见过故」,这个地方我再说明一下。一个人如果没有反省观照的心,说实在的,别人怎么劝谏也是没有用的。所以一个人要改过,他自己要没有觉悟的心,要别人帮他改过,几乎是不可能的、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你自己不想改,说实在没有一个人能够让你改过,不可能。所以佛陀在《律》上说:「如人自照镜,好丑生欣戚。」你自己不照镜子,谁把镜子拿给你都没有用。所以,我们自己一定要不断的自我反省,因为这是远离过失的方法。这个地方我必须说明,你一定要在历事练心之前,有一段自我充实、培养正念的阶段。如果你还活在妄想当中,就出来历练,这样是满危险的。因为你没有产生自我反省的力量,这样你在创造善业的时候,也在累积过失,到最后可能就功不偿失了。好,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五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