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生当中没有什么成就,大乘佛法也没有什么成就。一个菩萨要能够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知道会有什么结果出来,他能够知人所不能知,见人所不能见,这个不是神通,这个是一种智慧的抉择判断。菩萨经过长时间的自修跟听法以后,他心中产生智慧,就容易高「慢」,因为他往往能够洞察先机,所以会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而产生一种高举的现象。这个时候,菩萨应该善自调「伏」自己的憍「慢」,要修习无我观。其实我们这一念智慧,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没有真实的自我,只是平等法界的一个明了心性而已,这个时候叫做「不待他请自然加行业」。这个「不待他请」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的说就是「为诸众生不请友」。照正常的仪轨,菩萨要摄受众生、为众生说法,都应该要众生主动来启请,菩萨才能说法。但是有时候众生活在颠倒当中,他怎么能够启请呢?这个时候菩萨知道:我这个时候来摄受他,对他一定有帮助。所以菩萨能够「不」必等「待」众生的启「请」,主动的降下自己的地位来摄受他,使令他得到利益。这等于是菩萨降低自己的身分,本来你应该等待别人的启请,但是对方不知道怎么启请,这个时候菩萨能够「不待他请」,主动的来摄受众生。他能够这样做,是「催伏慢故」,菩萨不断的在调伏自己,所以他不会觉得自己是高举的、与众不同。这个「催伏慢」心,我空观是很重要的根本观。我个人的体会:你每天不断的拜佛,这个拜佛它的殊胜处,就是你那个头刚刚着地的那种感觉是不错的,那个头慢慢慢慢的从上而下,当头跟地上接触的时候,那种感觉会让你慢慢趋向于无我。所以头着到地上,这样的动作,对修无我观是很有帮助。一个多拜佛的人,他能够「催伏慢故」,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便。
坚牢胜意乐故....................................四不动坏业
菩萨对于度化众生的意乐,要不断的加强,使令它「坚」强「牢」固,而「不」为一切恶逆的因缘之所「动」摇,这叫「不动坏业」。这个「不动坏」,在古德的注解上说:不要因为有情行种种的恶业,而动摇菩萨利益安乐有情的心情。也就是说,菩萨花了很多很多的精神体力来教化众生,哦,众生果然是有改变,开始受三归五戒去修行了。但是没多久,遇到恶因缘,他还是放逸了。菩萨看到这样子,切不能够动摇信心,因为生命的重点在过程,他曾经在佛法当中栽培善根,这个善根是不会失掉的,我们不要用结果来论断成败。就是说只要他曾经用功过,这个生命就值得珍惜,那种力量是存在的。所以菩萨不要被那些成败的结果那个风吹来吹去,所以你应该安住自己的意乐,你做你该做的事就好。乃至众生曾经有三分钟、五分钟听法的因缘,有拜佛的因缘,这样子都值得庆幸,所以菩萨应该安住在「坚牢胜意乐故」,不要为外在一时的成败所动摇。
┌ 非假怜愍故───无染系故─┐
前面是「意乐」的坚定,这个地方是这个意乐当中不能有杂「染」,利益众生不能有杂染。什么叫杂染呢?就是一种虚妄的「怜悯」心。这个虚妄的怜悯心,在古德注解上说:就是这个意乐当中夹杂著名闻利养的心情,所以「无染系故」,就是心不系缚在名闻利养的杂染中。这个名利心是这样子,我们经常说名利是不会诱惑人,是自己被它所迷惑──色不迷人人自迷。一般人为什么跟名利接触的时候会产生爱着呢?这当中只有一个理由,就是我们对名利心产生错误的认识,我们总是觉得这个名闻利养,是常住的、不坏的。我今天得到别人的恭敬,我永远会得到别人的恭敬;我得到这个利养,这个利养永远属于我的:所以名利的价值,来自于我们对它产生常见,它才有价值存在。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对名闻利养应该修无常观,就是说以四相观之,这个名闻利养它是生、住、异、灭。没有错,它会生起来,它也会相续;但是它会随时间而变化,变化以后,最后消失掉。你今天得到别人的赞叹,过几年以后,别人把你忘得一乾二净;你得到这个利养,你随时会失坏。所以这个名闻利养,当我们用无常观来看它的时候,它的价值感就消失掉。其实名利之所以迷惑人,是因为我们用常见的思想把它包装得很好。你把常见的包装拿掉以后,其实它的真实相是生、住、异、灭的,那它就没有什么价值了。所以说「无染系故」,菩萨应该在意乐当中,在清净的利益有情的意乐当中,善巧的把名利的杂染心,透过无常观,把它一一的消灭掉。
│ 于亲、非亲 于恩非恩 │ ┤ ─── │ │ 平等心故 爱无爱恚故│
前面是对外在名利的调伏,这个地方是内在的一种情感。菩萨当然是有情感,但是要克制自己的情感。怎么克制呢?就是对「于亲」厚的众生,对自己比较亲厚的众生,或者对自己比较不亲厚的众生,你应该要「平等」的教化,不要随顺自己的情感来教化众生,这样子容易造成人我的对立。我们一般人做事情有二种选择:第一个,做你应该做的事情,这是一个值得赞叹的菩萨;第二个,做你想做的事情,这是生死凡夫。我们现在的思想一直在退步当中,你看古代的人,他们的生命当中,很能克制自己的感情,都是做自己该做的事。现在强调民主自由,诶,我自己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其实这个思想是伤害我们很深的,这个都是在鼓励我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你整个生命都在情感当中,那你这个生命肯定是放纵烦恼的。所以这个地方讲「于亲、非亲平等心故」,就是菩萨应该要善调自己的情感,做自己该做的事,平等的教化众生。
│ 永作善友,乃至 于生生世世│ └ ─ ┘.........五无求染业 涅槃为后边故 中恒随转故
这个地方是讲菩萨在度化众生,应该有始有终,「永作善友」,「乃至」于众生进入到「涅槃」才能够停止,即「于生生中恒随转故」。一个人名利心太重、情感太重,他心中的包袱就会比较多,压力就会大,他就很难能够长时间的行菩萨道。所以第七跟第五、第六有关系的。一个人内在的情感淡薄,外在的名利心也淡薄,他做什么事就能够比较持久,这个是很正常的,所以这个第五叫「无求染业」。内心当中不要去追求无常败坏的这些杂染的名利,还有内在生灭一时的感觉,应该要有目标、有次第的去实践自己的理想。
这整个七段当中,前面的七句都是属于自我充实、培养正念,我们可以把这个地方当作菩萨的第一个阶段,自我充实、培养正念。这个时候菩萨应该要在寂静处,好好的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培养心中的智慧观照。由智慧观照当中,调伏慢心、加强意乐、消灭对名利的执取、善加克制自己的感情、增加自己的耐性等等,这个都是一种心地法门。看第六个法:
┌ 应量而语故┐ ┤ ├.................................六相称语身业 └ 含笑先言故┘
这第六法以后到第十二个法,是菩萨开始历事练心,积集资粮。前面是自我充实、培养正念,那是心地法门;这个时候,菩萨从心地法门开始出来,付诸身业、口业的行动,开始从执事的历练当中,去积集自己的福德资粮。第八「应量而语故」,菩萨在教诫众生的时候,应该要应量的教诫,不能讲得太少,讲得太少他不明白;但也不能讲得太多,你教诫得太久,他心生厌烦,就产生不了反省的效果。所以菩萨教诫众生,应该「应量而语」,应该适可而止,达到效果就应该收了。第九「含笑先言故」,菩萨对一切有情众生,应该主动的「含笑」,这个「含笑」就是面带微笑,主动的跟众生打招呼。为什么菩萨要跟众生打招呼,而不是众生跟菩萨打招呼呢?因为菩萨是经过长时间的自我充实、培养正念,他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他也可以说是有福德资粮的人。这个时候,他整个生命的因缘,是在众生之上,如果他经常保持严肃的样子,众生就不敢亲近。所以一般来说,上位的人要主动的跟下位的问候,这是比较容易,因为下位的人,他实在是不敢亲近上面的人,圣意难测!所以这个时候,身为上位的菩萨,应该要主动跟众生打招呼,培养一种亲切的气氛,这叫做「相称语身业」,这样的语业跟身业,是相称于自己的菩提心。我们一开始就讲过:你为什么要修习这么多功德呢?你所积集一切功德,只为了一个目的。你为什么要拜佛?为什么要去调伏烦恼?为什么要去诵经?就是一个目的,「谓于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故」,你就是希望能够帮助众生,才做这么多的事情。既然是这样子的话,我们表现出来的身业、口业,应该要称合自己的心意。
无限大悲故..............七于苦于乐于无二中平等业
当菩萨历事练心的时候,面对三种有情众生,应该要平等的对待。什么叫三种有情众生呢?第一个是「苦」恼的众生,有些众生前世没有修习善业,而造了很多罪业,所以他身心是安住在苦恼当中;有些众生他前生积集很多布施、持戒的善业,所以他的生命安住在安「乐」当中;或者是「无」苦无乐的中庸当中。这个时候,菩萨应该要「平等」的来面对。也就是说,有些人他特别喜欢摄受福报大的众生,有些人他特别喜欢摄受苦恼的弱势团体,其实这都是有所选择的度化,都是不对的,菩萨应该要「平等」的面对一切有情。
于所受事无退弱故............................八无下劣业
菩萨不但是要平等大悲,最重要是能够对「于所」承当的事物,没有「退」缩、怯「弱」的心情。就是你做什么事,要有承当的勇气、要有承当的勇气。过去我曾经参加斋戒学会,斋戒学会参加十天以后,忏公师父要我跟这些学员长开一个检讨会。忏公师父坐在旁边,我们大家讨论:这次斋戒会办得怎么样,很多的优…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五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