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生當中沒有什麼成就,大乘佛法也沒有什麼成就。一個菩薩要能夠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就知道會有什麼結果出來,他能夠知人所不能知,見人所不能見,這個不是神通,這個是一種智慧的抉擇判斷。菩薩經過長時間的自修跟聽法以後,他心中産生智慧,就容易高「慢」,因爲他往往能夠洞察先機,所以會覺得自己與衆不同,而産生一種高舉的現象。這個時候,菩薩應該善自調「伏」自己的憍「慢」,要修習無我觀。其實我們這一念智慧,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沒有真實的自我,只是平等法界的一個明了心性而已,這個時候叫做「不待他請自然加行業」。這個「不待他請」是什麼意思呢?簡單的說就是「爲諸衆生不請友」。照正常的儀軌,菩薩要攝受衆生、爲衆生說法,都應該要衆生主動來啓請,菩薩才能說法。但是有時候衆生活在顛倒當中,他怎麼能夠啓請呢?這個時候菩薩知道:我這個時候來攝受他,對他一定有幫助。所以菩薩能夠「不」必等「待」衆生的啓「請」,主動的降下自己的地位來攝受他,使令他得到利益。這等于是菩薩降低自己的身分,本來你應該等待別人的啓請,但是對方不知道怎麼啓請,這個時候菩薩能夠「不待他請」,主動的來攝受衆生。他能夠這樣做,是「催伏慢故」,菩薩不斷的在調伏自己,所以他不會覺得自己是高舉的、與衆不同。這個「催伏慢」心,我空觀是很重要的根本觀。我個人的體會:你每天不斷的拜佛,這個拜佛它的殊勝處,就是你那個頭剛剛著地的那種感覺是不錯的,那個頭慢慢慢慢的從上而下,當頭跟地上接觸的時候,那種感覺會讓你慢慢趨向于無我。所以頭著到地上,這樣的動作,對修無我觀是很有幫助。一個多拜佛的人,他能夠「催伏慢故」,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便。
堅牢勝意樂故....................................四不動壞業
菩薩對于度化衆生的意樂,要不斷的加強,使令它「堅」強「牢」固,而「不」爲一切惡逆的因緣之所「動」搖,這叫「不動壞業」。這個「不動壞」,在古德的注解上說:不要因爲有情行種種的惡業,而動搖菩薩利益安樂有情的心情。也就是說,菩薩花了很多很多的精神體力來教化衆生,哦,衆生果然是有改變,開始受叁歸五戒去修行了。但是沒多久,遇到惡因緣,他還是放逸了。菩薩看到這樣子,切不能夠動搖信心,因爲生命的重點在過程,他曾經在佛法當中栽培善根,這個善根是不會失掉的,我們不要用結果來論斷成敗。就是說只要他曾經用功過,這個生命就值得珍惜,那種力量是存在的。所以菩薩不要被那些成敗的結果那個風吹來吹去,所以你應該安住自己的意樂,你做你該做的事就好。乃至衆生曾經有叁分鍾、五分鍾聽法的因緣,有拜佛的因緣,這樣子都值得慶幸,所以菩薩應該安住在「堅牢勝意樂故」,不要爲外在一時的成敗所動搖。
┌ 非假憐愍故───無染系故─┐
前面是「意樂」的堅定,這個地方是這個意樂當中不能有雜「染」,利益衆生不能有雜染。什麼叫雜染呢?就是一種虛妄的「憐憫」心。這個虛妄的憐憫心,在古德注解上說:就是這個意樂當中夾雜著名聞利養的心情,所以「無染系故」,就是心不系縛在名聞利養的雜染中。這個名利心是這樣子,我們經常說名利是不會誘惑人,是自己被它所迷惑──色不迷人人自迷。一般人爲什麼跟名利接觸的時候會産生愛著呢?這當中只有一個理由,就是我們對名利心産生錯誤的認識,我們總是覺得這個名聞利養,是常住的、不壞的。我今天得到別人的恭敬,我永遠會得到別人的恭敬;我得到這個利養,這個利養永遠屬于我的:所以名利的價值,來自于我們對它産生常見,它才有價值存在。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對名聞利養應該修無常觀,就是說以四相觀之,這個名聞利養它是生、住、異、滅。沒有錯,它會生起來,它也會相續;但是它會隨時間而變化,變化以後,最後消失掉。你今天得到別人的贊歎,過幾年以後,別人把你忘得一乾二淨;你得到這個利養,你隨時會失壞。所以這個名聞利養,當我們用無常觀來看它的時候,它的價值感就消失掉。其實名利之所以迷惑人,是因爲我們用常見的思想把它包裝得很好。你把常見的包裝拿掉以後,其實它的真實相是生、住、異、滅的,那它就沒有什麼價值了。所以說「無染系故」,菩薩應該在意樂當中,在清淨的利益有情的意樂當中,善巧的把名利的雜染心,透過無常觀,把它一一的消滅掉。
│ 于親、非親 于恩非恩 │ ┤ ─── │ │ 平等心故 愛無愛恚故│
前面是對外在名利的調伏,這個地方是內在的一種情感。菩薩當然是有情感,但是要克製自己的情感。怎麼克製呢?就是對「于親」厚的衆生,對自己比較親厚的衆生,或者對自己比較不親厚的衆生,你應該要「平等」的教化,不要隨順自己的情感來教化衆生,這樣子容易造成人我的對立。我們一般人做事情有二種選擇:第一個,做你應該做的事情,這是一個值得贊歎的菩薩;第二個,做你想做的事情,這是生死凡夫。我們現在的思想一直在退步當中,你看古代的人,他們的生命當中,很能克製自己的感情,都是做自己該做的事。現在強調民主自由,诶,我自己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其實這個思想是傷害我們很深的,這個都是在鼓勵我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你整個生命都在情感當中,那你這個生命肯定是放縱煩惱的。所以這個地方講「于親、非親平等心故」,就是菩薩應該要善調自己的情感,做自己該做的事,平等的教化衆生。
│ 永作善友,乃至 于生生世世│ └ ─ ┘.........五無求染業 涅槃爲後邊故 中恒隨轉故
這個地方是講菩薩在度化衆生,應該有始有終,「永作善友」,「乃至」于衆生進入到「涅槃」才能夠停止,即「于生生中恒隨轉故」。一個人名利心太重、情感太重,他心中的包袱就會比較多,壓力就會大,他就很難能夠長時間的行菩薩道。所以第七跟第五、第六有關系的。一個人內在的情感淡薄,外在的名利心也淡薄,他做什麼事就能夠比較持久,這個是很正常的,所以這個第五叫「無求染業」。內心當中不要去追求無常敗壞的這些雜染的名利,還有內在生滅一時的感覺,應該要有目標、有次第的去實踐自己的理想。
這整個七段當中,前面的七句都是屬于自我充實、培養正念,我們可以把這個地方當作菩薩的第一個階段,自我充實、培養正念。這個時候菩薩應該要在寂靜處,好好的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培養心中的智慧觀照。由智慧觀照當中,調伏慢心、加強意樂、消滅對名利的執取、善加克製自己的感情、增加自己的耐性等等,這個都是一種心地法門。看第六個法:
┌ 應量而語故┐ ┤ ├.................................六相稱語身業 └ 含笑先言故┘
這第六法以後到第十二個法,是菩薩開始曆事練心,積集資糧。前面是自我充實、培養正念,那是心地法門;這個時候,菩薩從心地法門開始出來,付諸身業、口業的行動,開始從執事的曆練當中,去積集自己的福德資糧。第八「應量而語故」,菩薩在教誡衆生的時候,應該要應量的教誡,不能講得太少,講得太少他不明白;但也不能講得太多,你教誡得太久,他心生厭煩,就産生不了反省的效果。所以菩薩教誡衆生,應該「應量而語」,應該適可而止,達到效果就應該收了。第九「含笑先言故」,菩薩對一切有情衆生,應該主動的「含笑」,這個「含笑」就是面帶微笑,主動的跟衆生打招呼。爲什麼菩薩要跟衆生打招呼,而不是衆生跟菩薩打招呼呢?因爲菩薩是經過長時間的自我充實、培養正念,他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他也可以說是有福德資糧的人。這個時候,他整個生命的因緣,是在衆生之上,如果他經常保持嚴肅的樣子,衆生就不敢親近。所以一般來說,上位的人要主動的跟下位的問候,這是比較容易,因爲下位的人,他實在是不敢親近上面的人,聖意難測!所以這個時候,身爲上位的菩薩,應該要主動跟衆生打招呼,培養一種親切的氣氛,這叫做「相稱語身業」,這樣的語業跟身業,是相稱于自己的菩提心。我們一開始就講過:你爲什麼要修習這麼多功德呢?你所積集一切功德,只爲了一個目的。你爲什麼要拜佛?爲什麼要去調伏煩惱?爲什麼要去誦經?就是一個目的,「謂于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故」,你就是希望能夠幫助衆生,才做這麼多的事情。既然是這樣子的話,我們表現出來的身業、口業,應該要稱合自己的心意。
無限大悲故..............七于苦于樂于無二中平等業
當菩薩曆事練心的時候,面對叁種有情衆生,應該要平等的對待。什麼叫叁種有情衆生呢?第一個是「苦」惱的衆生,有些衆生前世沒有修習善業,而造了很多罪業,所以他身心是安住在苦惱當中;有些衆生他前生積集很多布施、持戒的善業,所以他的生命安住在安「樂」當中;或者是「無」苦無樂的中庸當中。這個時候,菩薩應該要「平等」的來面對。也就是說,有些人他特別喜歡攝受福報大的衆生,有些人他特別喜歡攝受苦惱的弱勢團體,其實這都是有所選擇的度化,都是不對的,菩薩應該要「平等」的面對一切有情。
于所受事無退弱故............................八無下劣業
菩薩不但是要平等大悲,最重要是能夠對「于所」承當的事物,沒有「退」縮、怯「弱」的心情。就是你做什麼事,要有承當的勇氣、要有承當的勇氣。過去我曾經參加齋戒學會,齋戒學會參加十天以後,忏公師父要我跟這些學員長開一個檢討會。忏公師父坐在旁邊,我們大家討論:這次齋戒會辦得怎麼樣,很多的優…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