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卷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一九页,「子二、由义处」。
这一小科是讲到「说语义」,是「所知相」的最后一科。这一科是以「所知相」生命的三种相貌──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跟圆成实相,以这三相来融通大乘的因果。前面讲到「由德处」,是融通大乘的果地功德。关于大乘的果地功德,前面讲到佛陀自受用跟他受用的功德,有二十一种功德。这二十一种功德会归起来,就是「最清净觉」,是由一念清净圆满的觉悟所产生的二十一种功德。这个清净圆满的觉悟,是所有功德的根本。什么是清净圆满的觉悟呢?本论提到二个重点:第一个是遍计本空,第二个是依他如幻。从修行的次第上来说,我们在修行智慧的时候,第一个应该要修学遍计本空的观照。这个观照所面对的所缘境,是我们心中的遍计执,这个遍计执对外境来说是色声香味触法,对内心来说就是一种自我意识。我们应该用空观的智慧,空掉内在的我跟外在的法,使令我们的内心能够趋向清净平等的无住法界──「内不见有人,外不见有法」,而进入平等无住的法界。这种无住的法界,能够慢慢的培养出清净法身的功德,使佛陀的生命能够超越时空,恒久的住世──这个功德就是由遍计本空所成就的。成就遍计本空以外,我们应该加修依他如幻。前面的遍计本空,是把我们的生命,回归到我们一念的真如本性;这个依他如幻,则是从清净的本性当中,依止大悲心,生起六度四摄的妙用。这个时候,「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从清净的心中,积集种种的福德资粮,修习六度的波罗蜜,来成就应身跟报身的功德庄严。这样说的话,这「最清净觉」主要的修行智慧,一个是遍计本空,一个是依他如幻。一个是把我们的心带回本性,叫遍计本空;一个是在清净的本性当中,彩绘成种种的依正庄严,这就是依他如幻:所以我们整个修行的智慧,基本上就是空观跟假观这二个智慧的交互作用,由这二个智慧的交互作用,慢慢的创造出二十一种的佛功德出来。
子二、由义处(分二:丑一引经;丑二释义) 丑一、引经
前面是讲果地的功德,这个地方讲因地的修行,这当中有二段:第一段是「引经」,第二段是解「释」它的「义」理。这以下引用《大宝积经》,我们看论文:
复次,由义处者,如说若诸菩萨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萨。谓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故;令入一切智智故;自知我今何假智故;催伏慢故;坚牢胜意乐故;非假怜愍故;于亲、非亲平等心故;永作善友,乃至涅槃为后边故;应量而语故;含笑先言故;无限大悲故;于所受事无退弱故;无厌倦意故;闻义无厌故;于自作罪深见过故;于他作罪不瞋而诲故;于一切威仪中恒修治菩提心故;不悕异熟而行施故;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于诸有情无有恚碍而行忍故;为欲摄受一切善法勤精进故;舍无色界修静虑故;方便相应修般若故;由四摄事摄方便故;于持戒、破戒善友无二故;以殷重心听闻正法故;以殷重心住阿练若故;于世杂事不爱乐故;于下劣乘曾不欣乐故;于大乘中深见功德故;远离恶友故;亲近善友故;恒修治四梵住故;常游戏五神通故;依趣智故;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诸有情类不弃舍故;言决定故;重谛实故;大菩提心恒为首故。
这个地方,无著菩萨引用《大宝积经》,来说明菩萨在因地要成就三十二种法门,才能够成就菩萨的功德。这当中有一个总说,「谓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故」,这一句话是三十二种功德的总称。身为一个菩萨,他的基本精神,就是要使令一切的有情众生,生起利益安乐的希望。首先我们讲「一切有情」,菩萨发愿的对象是针对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只要是有生命,都是菩萨所要「利益」跟「安乐」的对象,包括天上的飞鸟、地上的众生。这当中,菩萨应该怎么去帮助众生呢?这以下讲出二个重点:第一个是「利益」,第二个是「安乐」。在次第上,菩萨应该先给众生种种的「安乐」。这「安乐」的意思,就是菩萨应该假藉财物跟种种的资具来摄受众生,使令他现生的生命得到安乐。他现生的生命得到安乐以后,他对佛法才能够产生欢喜心跟恭敬心。所以菩萨应该先用种种的事物资财摄受众生,使令他安乐。接下来就应该用佛法的教授,使令他内心产生光明的智慧,让他知道什么该作,什么不该作,让他具足判定是非、防非止恶的力量,这就是「利益」。这个「利益」就是从他身心安乐当中,再进一步培养他的观照力。这时候的「利益」,它所加被的不是今生而已,还包括他来世的安乐。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他面对一切的有情,许下一个心愿,希望一切有情「安乐」,也希望一切有情「利益」。这样的心情是什么心情呢?是「增上意乐」,这个「意乐」的意思就是一种希望。为什么把希望加上一个「增上」呢?我们作一个说明。几年前,美国有一个很大的企业公司,要招聘一个业务经理,它是要求有十年以上的实务经验,这个时候有五十多位企业的高手来参加,总经理亲自面试,结果有一个中年人被选上。他被选上以后,他觉得很惊讶,因为他觉得:其实大家实力都差不多,为什么会选上他?上班以后,他问总经理说:为什么这么多的人应征,你选择我来上班呢?总经理说:其实你们的整个基本资料是很接近的,但是你有一点跟他们不同。我问这些人对成功的看法,他们都一致表示「他们非常希望要成功」,只有你说你一定要成功。(哈──)所以当一个人说:我很希望把〈楞严咒〉背起来,这个人的〈楞严咒〉可能就背不起来。我们回顾过去很多很多的希望,其实都落空了,我们过去很多很多的希望,都是在犹豫不决当中,丧失很多机会。就是我们没有把这个希望转成一定,这是我们生命很重要的一个转捩点;若我们永远活在希望当中,我们永远一无所有,这就是一个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佛陀的慈悲,加上一个「增上」,就是他这种希望,是有付诸行动的力量。所以宗大师说:其实所有的众生,都想要使令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你看天人他在天上,看到人世间在造业,他也觉得很可怜;但是他只是「我希望你们离苦得乐」,他只是起这个念头,那他一辈子就在那边希望。只有菩萨叫做「增上意乐」,他能够把他的希望付诸行动。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希望,只是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但是增上的希望,他会从心中而付诸身业跟口业的行动,差别在这个地方。也就是说,菩萨应该要把使令「一切有情安乐」跟「利益」的希望,实际的去实践,这个是整个菩萨的一个基本精神,「谓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故」。这是菩萨整个三十二法的总标,这以下有三十二个别释。我们看今天的《补充讲表》,有三张。 菩萨应成就三十二法乃名为菩萨。
这是出自《大宝积经》。「大宝积」的意思,就是佛陀教导菩萨如何来积集广大的珍宝、教导菩萨如何修学种种的法门,叫《大宝积经》。这当中有三十八句,出自《大宝积经》,无著菩萨把它汇归成三十二法,再把三十二个法浓缩成十六种业,这业是下面的业,我们先看第一个:
令入一切智智故............................一展转加行业
这个地方先说明整个菩萨道的一个目标。我们在引导众生的时候,会施设很多的方便;但是所有的方便,都是要使「令一切」有情,证入圆满的无上菩提。这无上菩提就是一种中道的智慧,就是你不管施设什么方便,你要使令一切有情,能够正确的观察一切的生命是即空、即假、即中,这叫做「一切智智」,这叫做「展转加行业」。这个地方,菩萨必须要施设方便,不是看到一切有情,都给他中道智慧,不是这个意思。你必须要依止方便,使令他展转的增上。这个地方,智者大师的意思叫做「为实施权」,为了真实的功德而施设方便。但是「为实施权」,不要忘了权不能离实,你的方便不能离开你最终的目标,就是你施设的方便,不能跟你最终的目标相抵触,叫做「令入一切智智故」。这个地方,是说明整个菩萨道的最终目标,就是你因地没有走之前,先把你最后的目的、这个点标出来。这个过程当然有很多很多的方便,但是目标这个点不能错,「令入一切智智故」。
自知我今何假智故.............................二无颠倒业
当我们对一切有情的目标是确定的,我们希望众生生起中道智慧,成就大般涅槃。这个时候,我们要不断的去「自知」,不断的去反省自己:我给众生的方便是不是正确的?我有没有产生错误颠倒的智慧?你本来是应该给他这样的方便,结果你是不是施设错误了?菩萨应该不断的用佛法的智慧来观照自己,是不是在施设方便的时候有所错误?这个「假智」就是错误而颠倒的智慧,也就是说菩萨应该注意自己要安住在「无颠倒业」。有时候这个众生你应该摄受,结果你诃责他,他本来内心已经是极度惭愧,你又诃责他,使令他挫折感更深;有的众生你应该诃责他,你却一再的姑息:这都是菩萨所犯的错误,就是你没有安住在正确的方便。做为一个菩萨,每天要不断的反省自己:「我今何假智故」,有没有安住在错误的方便当中呢?这是菩萨每天要自我反省的。
催伏慢故........................三不待他请自然加行业
菩萨经过长时间的修习智慧,包括修习根本无分别智,进入到我空、法空不思议的平等法界,有时候也广学种种方便的假观,所以菩萨变成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对生命的观察,是比一般众生来得微细而且深远,他往往能够看到即将发生的事情。我们生命当中,一个人一定要等到事情错误以后,他才看得出来,这个人…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五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