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五卷
《攝大乘論》,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一九頁,「子二、由義處」。
這一小科是講到「說語義」,是「所知相」的最後一科。這一科是以「所知相」生命的叁種相貌──依他起相、遍計所執相跟圓成實相,以這叁相來融通大乘的因果。前面講到「由德處」,是融通大乘的果地功德。關于大乘的果地功德,前面講到佛陀自受用跟他受用的功德,有二十一種功德。這二十一種功德會歸起來,就是「最清淨覺」,是由一念清淨圓滿的覺悟所産生的二十一種功德。這個清淨圓滿的覺悟,是所有功德的根本。什麼是清淨圓滿的覺悟呢?本論提到二個重點:第一個是遍計本空,第二個是依他如幻。從修行的次第上來說,我們在修行智慧的時候,第一個應該要修學遍計本空的觀照。這個觀照所面對的所緣境,是我們心中的遍計執,這個遍計執對外境來說是色聲香味觸法,對內心來說就是一種自我意識。我們應該用空觀的智慧,空掉內在的我跟外在的法,使令我們的內心能夠趨向清淨平等的無住法界──「內不見有人,外不見有法」,而進入平等無住的法界。這種無住的法界,能夠慢慢的培養出清淨法身的功德,使佛陀的生命能夠超越時空,恒久的住世──這個功德就是由遍計本空所成就的。成就遍計本空以外,我們應該加修依他如幻。前面的遍計本空,是把我們的生命,回歸到我們一念的真如本性;這個依他如幻,則是從清淨的本性當中,依止大悲心,生起六度四攝的妙用。這個時候,「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從清淨的心中,積集種種的福德資糧,修習六度的波羅蜜,來成就應身跟報身的功德莊嚴。這樣說的話,這「最清淨覺」主要的修行智慧,一個是遍計本空,一個是依他如幻。一個是把我們的心帶回本性,叫遍計本空;一個是在清淨的本性當中,彩繪成種種的依正莊嚴,這就是依他如幻:所以我們整個修行的智慧,基本上就是空觀跟假觀這二個智慧的交互作用,由這二個智慧的交互作用,慢慢的創造出二十一種的佛功德出來。
子二、由義處(分二:醜一引經;醜二釋義) 醜一、引經
前面是講果地的功德,這個地方講因地的修行,這當中有二段:第一段是「引經」,第二段是解「釋」它的「義」理。這以下引用《大寶積經》,我們看論文:
複次,由義處者,如說若諸菩薩成就叁十二法,乃名菩薩。謂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故;令入一切智智故;自知我今何假智故;催伏慢故;堅牢勝意樂故;非假憐愍故;于親、非親平等心故;永作善友,乃至涅槃爲後邊故;應量而語故;含笑先言故;無限大悲故;于所受事無退弱故;無厭倦意故;聞義無厭故;于自作罪深見過故;于他作罪不瞋而誨故;于一切威儀中恒修治菩提心故;不悕異熟而行施故;不依一切有趣受持戒故;于諸有情無有恚礙而行忍故;爲欲攝受一切善法勤精進故;舍無色界修靜慮故;方便相應修般若故;由四攝事攝方便故;于持戒、破戒善友無二故;以殷重心聽聞正法故;以殷重心住阿練若故;于世雜事不愛樂故;于下劣乘曾不欣樂故;于大乘中深見功德故;遠離惡友故;親近善友故;恒修治四梵住故;常遊戲五神通故;依趣智故;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諸有情類不棄舍故;言決定故;重谛實故;大菩提心恒爲首故。
這個地方,無著菩薩引用《大寶積經》,來說明菩薩在因地要成就叁十二種法門,才能夠成就菩薩的功德。這當中有一個總說,「謂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故」,這一句話是叁十二種功德的總稱。身爲一個菩薩,他的基本精神,就是要使令一切的有情衆生,生起利益安樂的希望。首先我們講「一切有情」,菩薩發願的對象是針對一切有生命的動物,只要是有生命,都是菩薩所要「利益」跟「安樂」的對象,包括天上的飛鳥、地上的衆生。這當中,菩薩應該怎麼去幫助衆生呢?這以下講出二個重點:第一個是「利益」,第二個是「安樂」。在次第上,菩薩應該先給衆生種種的「安樂」。這「安樂」的意思,就是菩薩應該假藉財物跟種種的資具來攝受衆生,使令他現生的生命得到安樂。他現生的生命得到安樂以後,他對佛法才能夠産生歡喜心跟恭敬心。所以菩薩應該先用種種的事物資財攝受衆生,使令他安樂。接下來就應該用佛法的教授,使令他內心産生光明的智慧,讓他知道什麼該作,什麼不該作,讓他具足判定是非、防非止惡的力量,這就是「利益」。這個「利益」就是從他身心安樂當中,再進一步培養他的觀照力。這時候的「利益」,它所加被的不是今生而已,還包括他來世的安樂。菩薩在因地的時候,他面對一切的有情,許下一個心願,希望一切有情「安樂」,也希望一切有情「利益」。這樣的心情是什麼心情呢?是「增上意樂」,這個「意樂」的意思就是一種希望。爲什麼把希望加上一個「增上」呢?我們作一個說明。幾年前,美國有一個很大的企業公司,要招聘一個業務經理,它是要求有十年以上的實務經驗,這個時候有五十多位企業的高手來參加,總經理親自面試,結果有一個中年人被選上。他被選上以後,他覺得很驚訝,因爲他覺得:其實大家實力都差不多,爲什麼會選上他?上班以後,他問總經理說:爲什麼這麼多的人應征,你選擇我來上班呢?總經理說:其實你們的整個基本資料是很接近的,但是你有一點跟他們不同。我問這些人對成功的看法,他們都一致表示「他們非常希望要成功」,只有你說你一定要成功。(哈──)所以當一個人說:我很希望把〈楞嚴咒〉背起來,這個人的〈楞嚴咒〉可能就背不起來。我們回顧過去很多很多的希望,其實都落空了,我們過去很多很多的希望,都是在猶豫不決當中,喪失很多機會。就是我們沒有把這個希望轉成一定,這是我們生命很重要的一個轉捩點;若我們永遠活在希望當中,我們永遠一無所有,這就是一個問題的關鍵所在。所以佛陀的慈悲,加上一個「增上」,就是他這種希望,是有付諸行動的力量。所以宗大師說:其實所有的衆生,都想要使令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你看天人他在天上,看到人世間在造業,他也覺得很可憐;但是他只是「我希望你們離苦得樂」,他只是起這個念頭,那他一輩子就在那邊希望。只有菩薩叫做「增上意樂」,他能夠把他的希望付諸行動。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希望,只是活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但是增上的希望,他會從心中而付諸身業跟口業的行動,差別在這個地方。也就是說,菩薩應該要把使令「一切有情安樂」跟「利益」的希望,實際的去實踐,這個是整個菩薩的一個基本精神,「謂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增上意樂故」。這是菩薩整個叁十二法的總標,這以下有叁十二個別釋。我們看今天的《補充講表》,有叁張。 菩薩應成就叁十二法乃名爲菩薩。
這是出自《大寶積經》。「大寶積」的意思,就是佛陀教導菩薩如何來積集廣大的珍寶、教導菩薩如何修學種種的法門,叫《大寶積經》。這當中有叁十八句,出自《大寶積經》,無著菩薩把它彙歸成叁十二法,再把叁十二個法濃縮成十六種業,這業是下面的業,我們先看第一個:
令入一切智智故............................一展轉加行業
這個地方先說明整個菩薩道的一個目標。我們在引導衆生的時候,會施設很多的方便;但是所有的方便,都是要使「令一切」有情,證入圓滿的無上菩提。這無上菩提就是一種中道的智慧,就是你不管施設什麼方便,你要使令一切有情,能夠正確的觀察一切的生命是即空、即假、即中,這叫做「一切智智」,這叫做「展轉加行業」。這個地方,菩薩必須要施設方便,不是看到一切有情,都給他中道智慧,不是這個意思。你必須要依止方便,使令他展轉的增上。這個地方,智者大師的意思叫做「爲實施權」,爲了真實的功德而施設方便。但是「爲實施權」,不要忘了權不能離實,你的方便不能離開你最終的目標,就是你施設的方便,不能跟你最終的目標相抵觸,叫做「令入一切智智故」。這個地方,是說明整個菩薩道的最終目標,就是你因地沒有走之前,先把你最後的目的、這個點標出來。這個過程當然有很多很多的方便,但是目標這個點不能錯,「令入一切智智故」。
自知我今何假智故.............................二無顛倒業
當我們對一切有情的目標是確定的,我們希望衆生生起中道智慧,成就大般涅槃。這個時候,我們要不斷的去「自知」,不斷的去反省自己:我給衆生的方便是不是正確的?我有沒有産生錯誤顛倒的智慧?你本來是應該給他這樣的方便,結果你是不是施設錯誤了?菩薩應該不斷的用佛法的智慧來觀照自己,是不是在施設方便的時候有所錯誤?這個「假智」就是錯誤而顛倒的智慧,也就是說菩薩應該注意自己要安住在「無顛倒業」。有時候這個衆生你應該攝受,結果你诃責他,他本來內心已經是極度慚愧,你又诃責他,使令他挫折感更深;有的衆生你應該诃責他,你卻一再的姑息:這都是菩薩所犯的錯誤,就是你沒有安住在正確的方便。做爲一個菩薩,每天要不斷的反省自己:「我今何假智故」,有沒有安住在錯誤的方便當中呢?這是菩薩每天要自我反省的。
催伏慢故........................叁不待他請自然加行業
菩薩經過長時間的修習智慧,包括修習根本無分別智,進入到我空、法空不思議的平等法界,有時候也廣學種種方便的假觀,所以菩薩變成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對生命的觀察,是比一般衆生來得微細而且深遠,他往往能夠看到即將發生的事情。我們生命當中,一個人一定要等到事情錯誤以後,他才看得出來,這個人…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