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的障礙。我們在修行當中,有很多很多的煩惱跟業障,佛陀會告訴你:在這個時候你應該怎麼去觀想,去作突破。第十六個,「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佛陀這一念清淨的「平等法身」當中,他的六「波羅蜜多」是圓「滿」成就的。我們菩薩的六波羅蜜多是不圓滿成就的。就是說有些人他布施的善根強,一個人的布施善根強,他的思想當中,他對于布施産生很多正面的聯想,他一直認爲布施會讓他産生安樂,他可能對持戒沒什麼感覺;有些人他持戒的善根強,但是他對布施沒有興趣:所以衆生有很多的聯想,所以他的六波羅蜜多是各有各的偏重,只有佛陀才是六度圓滿成就的。第十七個,「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這個地方是佛陀的依報。佛陀在示現「佛土」的時候,是隨順衆生心中的希望、或者說是心中的理「解」,「示現」種種的國土,雖然同在一處,但是不加混亂,每一個人都看到自己相應的國土。第十八個,「叁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佛陀的「叁身」──應化身、報身、法身,是同時存在的,叁身是一體的。你是凡夫,你見到佛的應化身;你是聖人,看到佛的報身:都是在同一個地方看到,這叁身是一體的,他沒有所謂的前後左右的差別。第十九個,「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這個地方是講到佛陀利益衆生的時空,這個對我們很重要。就是說佛的功德不得了,他能夠幫助我們──栽培善根、破除煩惱。我們又能夠很快的去憶念他,馬上跟他感應道交。但是我們現在很在乎的是:佛陀他到底存在多久?什麼時候會消失掉?這個地方回答說:「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佛陀是不入涅槃的,這個地方很重要。在經典上說:「佛觀諸衆生,猶如羅 羅,雲何舍大悲,永入于涅槃?」佛陀是不入涅槃的,換句話說,你隨時需要佛陀,他永遠跟你同在。「窮生死際」,只要你的生死還沒了,他永遠會陪伴著你。第二十個,「無盡功德」。前面是講時間,這個地方是講空間。不管你在什麼地方,佛陀都能遍一切處的跟你相應,佛陀在空間上是沒有障礙的,所以說時空無盡。那這個「等」就是最後一個,「窮未來際究竟功德」,把前面的功德作一個總結:他是盡未來際的時空無盡,相續的存在法界當中,來陪伴所有的菩薩成長,叫做「等」。這以上是講到佛菩薩的二十一種功德。
我們看到這些功德,我們會有信心;但是從修行的角度,我們會比較偏重因地。就是這個功德是怎麼産生的?這是我們比較在乎的。這個功德的産生,從論文上簡單的說,就是「最清淨覺」,就是你要經常保持一個根本智後得智的觀照,就是無住而生心、生心而無住,這在佛法是比較高的標准。我們初學的標准,有人會說:啊,你剛出家,多拜佛、多修習褔報。其實這對一個善根還沒有真實上路,煩惱粗重、善根薄弱的菩薩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門。「你不要講那麼多,到廚房去!」六祖大師看到五祖的時候,(五祖)诃責他:「舂米去!」再看看:诶!這個人煩惱淡薄、善根深厚,才傳給他修行的心地法門,傳給他一個密法(哈──)。其實這個密法就是一種觀照。這個觀照,你說你在觀照,沒有人知道。你看老和尚,整天就是打板出來吃飯,唱爐香贊的時候出來拈個香(哈──),你看不出他在修行。但是他修行會讓你看得到嗎?這個內心的觀照,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煩惱起來的時候,他是怎麼去調伏?怎麼去扭轉?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叫做密。所以六祖大師說:「密在汝邊。」密,你不能跟我求,密是你自己去體會,你自己産生光明的東西,我只能告訴你成就密的方法。不過我們不要把佛法太神秘化,佛法重視因緣觀的,就是你有這個因緣,就有這個功德。佛法的密有二種:一種是無住,一種是生心,二種。就是以空觀來對治你的遍計執,以假觀來帶動你的大悲,大方向是這二種。當然這二種,每一個人在修行的時候,都會有所偏重。但是在修行當中,我必須要提醒大家注意,就是:佛法的中心思想,是中道思想。如果你空觀太強,你要以假觀來輔佐之,因爲你空觀太強,你的心太沈悶,一個人的心太沈悶,會讓一個人「不樂衆善,忘失大悲」,你對善法的修學沒有好樂。比如說我們剛才講到二十一種功德,有些人看了以後非常感動,有些人看了以後沒有感覺。如果你看到佛陀的功德沒有感覺,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警訊出現,就是你有可能會墮入聲聞種姓,你的空觀已經造得太強了。所以一個修行人就是很務實的面對自己,不斷的修正自己。因爲你那個方向,已經是往某一個方向偏差了,你這個車子已經往這個方向開了,你如果不調整,一切法因緣生,這個水流就這樣下去了。所以空觀太強的時候,用假觀對治,修習假觀,思惟衆生的苦、思惟佛菩薩的功德,你應該要帶動你的心去好樂、追求;有些人假觀實在修得太強,假觀太強就容易有攀緣心,這個時候就以空觀來對治。你假觀太強的時候,你就要以空觀來調伏你有所得的攀緣心。
所以我們很難說哪一個法門對你是妙法,就是「契機就是妙法,治病就是良藥」,就是這樣子。佛陀滅度以後,把所有的法寶(這些藥)都留在世間,你自己去爲自己選擇適合的藥,就是這樣子。但是你在抓藥之前,你要知道一些基本觀念。所以我們修學佛法,大家要知道,你不一定要懂很多的名相,也不一定要懂很多的道理;但是基本的觀念,「吾道一以貫之」,就是你要融會貫通,你要知道整個佛法的大綱在講什麼,這個地方你要掌握得住,否則你一輩子要依止善知識。你把這個大綱掌握住了,有些基本的觀念,你就可以修行。用你的生命,去體驗你心中的法,不要急。所以《攝論》講這麼多,其實有二叁句觀念讓你受用,你今生就夠本了。你掌握它的中心思想:什麼叫遍計本空?爲什麼它否定了以後,又加以肯定,又加以依他如幻?所以你學經典,一定要善知宗趣。不要說學大乘論,所有的經典都是這樣,你一定要「吾道一以貫之」,融會貫通。你學戒律也是這樣,戒律的基本精神在哪裏?你要融會貫通,其他枝枝葉葉這些差別的思想,用根本思想來統籌,你就會清楚什麼時候該開、遮、持、犯。所以我總覺得佛法不在多,但是你要抓住它的綱要,這個地方很重要。當然你也不要太過急迫,我們要求自己:只要不斷的産生觀照,反省自己,天天保持進步,這就非常吉祥了。佛法不在于暴飲暴食,突然間進步很多、突然間退步很多,這種修行是不穩定的。佛法是強調點點滴滴的,那種功力才真實。我今天比昨天進步一點點,我明天比今天進步一點點,這樣子就非常值得贊歎。因爲你的生命,後後超勝前前,充滿了希望。當然你要進步,你就要抓住進步的因素在哪裏。如果你抓到這個重點,不斷的産生觀照,那麼以佛法的因緣觀來說,你一定是進步的。好,我們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裏。我們回答二個問題。
問:根據這本書的說法,它說事一心只要達到未到地定。
可是弟子聽過,事一心就是證得阿羅漢果,這二種的說法有什麼差別?
答:這個事一心,我先不說這部論的判教。不過我必須先指正一件事情,事一心即是證阿羅漢果這個是錯誤的說法。阿羅漢果是小乘的,你的這念佛法門證到阿羅漢果,這算什麼?念佛法門一開始是發菩提心的。事一心是斷見思,斷見思惑是菩薩的階位;阿羅漢果是小乘的果位,只有發出離心的人才證阿修羅果。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 不過事一心的說法,祖師的確有很多判教的不同。我個人的習慣,是用蕅益大師的判教。蕅益大師認爲:事一心是一個很大的範圍,它不是一個點,它是一個片狀的東西。從些微的專注,到斷見思惑,這一段都叫事一心。所以事一心不亂,它是一段很長很長的時間,從內住、等住、安住,到等持、未到地定,乃至于到斷見惑、斷思惑,只要未破無明之前,這一大段都叫做事一心。
問:理一心時,佛號確實會自然脫落嗎?它在圓教五十二階位是哪一個階位?
答:這個理一心,他是入了理體,所以他至少是別教的初地、圓教初住的法身菩薩,破無明證法身。我們把這個內容說一下(這樣的判教可能大家不是很清楚),簡單的說事跟理的差別。事是對立的──善惡的對立、你我的對立。所以我們念佛,剛開始是歸依,「我是業障凡夫,彌陀是萬德莊嚴」,這是對立的。但是沒關系,我歸依你,「即衆生心,投大覺海」,我承蒙你的加持。所以從你剛開始念佛,到你斷見思的時候,你都是這樣的思考,能歸依的心、所歸依的佛是對立的,這個叫事一心不亂。但是你內心當中已經達到一定的寂靜力量,所以叫一心。這一心當中,「對立未亡」,所以叫事。什麼叫理一心呢?就是你念到最後,「能念所念性空寂」,沒有所謂的誰歸依誰,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這個時候你的心入了一種不二法門。你沒有說「我在念佛」,這個時候你的心進入所謂的法界一聲,你再也不産生能念的聲音跟所念的佛,就是一種聲音,入一真法界,這個時候入理一心。 不過這個地方,我必須糾正一個錯誤──理一心不亂的時候,佛號確實會脫落嗎? 這個地方很多人會錯誤,诶,我念佛的時候,念到最後,我理一心了,把佛號丟掉。這個地方有二種情況,其實生命就是抉擇。如果你不是修淨土,你無志于求生淨土,你把佛號當作調伏煩惱、成就斷惑證真的一個所緣境,那你到理一心的時候,你可以把它舍掉,因爲它只是扮演你修行的一個過程,它只是一個過程。禅宗很多人把佛號當過程,他把佛號帶動起來的時候,他不是修歸依,他是說「念佛是誰」?因爲他沒有佛號的時候,他不能帶動心念。那佛號帶動起來的時候,他的心念也帶動起來,這個時候他對于這個所緣的佛號沒有興趣。他是回光返照,我爲什麼能夠念佛?去照了那個能念的心,然後一直照進去,結果找到他的本來面目,他把佛號當過渡時期。我們也尊重這樣的選擇。但如果你站在淨土的角度,你要知道講一句話說:很多人總是覺得佛號障礙他的空性。說:障礙你空性的是你心中的執著,不是這個佛號,佛號它只是一個聲音。一個觀念:當你把佛號舍掉的時候,就表示你跟阿彌陀佛沒辦法感應道交了,你就是自力法門,不管你在什麼時候,你是等覺菩薩也是這樣。感應道交是雙方面的,能感跟能應。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得很清楚,感應絕對不是單方面的,以佛陀的力量,都不能夠以單方面的力量來創造感應。佛陀說:「十方諸佛憫念衆生,如母憶子。」佛陀憶念衆生,如母親憫念兒子,這個兒子如果從來不憶念母親,母子二個一輩子也不可能會相見的。我憶念你,你不憶念我,我們二個永遠不可能相見。以佛陀的力量,都不能夠以自己的力量去創造感應。一定是我憶念你、你也憶念我,我們的生命才會有交集。所以大家要知道,淨土法門它的重點在于感應道交,它是一個他力的法門。那你把佛號舍掉,表示你放棄往生,就是這個道理,因爲你沒有感應的因緣。至于放棄往生好不好?這個我們不加以評論,那是你個人的抉擇。但我敢肯定,當你把佛號忘掉的時候,你心中入空性的時候,你是不可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的,因爲你沒有感應的因緣。沒有因緣而出現果報,那這個就自然外道,無因緣而生嘛。所以理一心的時候,佛號是不是須要脫落?那就看你當初念佛的時候,你的動機是什麼?如果你爲了求往生而念佛,那你的佛號不能舍,任何時候都不能舍。蕅益大師蕅益大師蕅益大師說:「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一一莊嚴它本身就是空,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也不礙真空。如果你覺得這個佛號存在的時候,對你修空觀有障礙,那表示你這個空觀是有問題的。如果說莊嚴一定會影響空觀,你看佛菩薩很多的功德都是跟莊嚴有關系,《華嚴經》的功德都是跟莊嚴有關系!所以理論上,你成就法身以後,你還是可以去憶念佛的功德,當然你的意境會更高,這就是所謂的真空妙有。至于這個時候你該不該舍佛號?那就是要看你當初念佛發的心是爲了什麼來決定。當你把佛號舍掉的時候,那表示你跟佛號的感應就從此結束了,你開始走自力法門。如果你有志于求生淨土,你隨時隨地不能舍離佛號,因爲這個佛號是你的本命元辰,不是過渡的一個工具而已,它是你的本命元辰,那是要通身靠倒的。所以這個地方,不同的因緣法,會有不同的結果,這個大家要弄清楚。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四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