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四卷▪P3

  ..续本文上一页生的障碍。我们在修行当中,有很多很多的烦恼跟业障,佛陀会告诉你:在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去观想,去作突破。第十六个,「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成满功德」。佛陀这一念清净的「平等法身」当中,他的六「波罗蜜多」是圆「满」成就的。我们菩萨的六波罗蜜多是不圆满成就的。就是说有些人他布施的善根强,一个人的布施善根强,他的思想当中,他对于布施产生很多正面的联想,他一直认为布施会让他产生安乐,他可能对持戒没什么感觉;有些人他持戒的善根强,但是他对布施没有兴趣:所以众生有很多的联想,所以他的六波罗蜜多是各有各的偏重,只有佛陀才是六度圆满成就的。第十七个,「随其胜解示现差别佛土功德」,这个地方是佛陀的依报。佛陀在示现「佛土」的时候,是随顺众生心中的希望、或者说是心中的理「解」,「示现」种种的国土,虽然同在一处,但是不加混乱,每一个人都看到自己相应的国土。第十八个,「三种佛身方处无分限功德」。佛陀的「三身」──应化身、报身、法身,是同时存在的,三身是一体的。你是凡夫,你见到佛的应化身;你是圣人,看到佛的报身:都是在同一个地方看到,这三身是一体的,他没有所谓的前后左右的差别。第十九个,「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这个地方是讲到佛陀利益众生的时空,这个对我们很重要。就是说佛的功德不得了,他能够帮助我们──栽培善根、破除烦恼。我们又能够很快的去忆念他,马上跟他感应道交。但是我们现在很在乎的是:佛陀他到底存在多久?什么时候会消失掉?这个地方回答说:「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佛陀是不入涅槃的,这个地方很重要。在经典上说:「佛观诸众生,犹如罗 罗,云何舍大悲,永入于涅槃?」佛陀是不入涅槃的,换句话说,你随时需要佛陀,他永远跟你同在。「穷生死际」,只要你的生死还没了,他永远会陪伴着你。第二十个,「无尽功德」。前面是讲时间,这个地方是讲空间。不管你在什么地方,佛陀都能遍一切处的跟你相应,佛陀在空间上是没有障碍的,所以说时空无尽。那这个「等」就是最后一个,「穷未来际究竟功德」,把前面的功德作一个总结:他是尽未来际的时空无尽,相续的存在法界当中,来陪伴所有的菩萨成长,叫做「等」。这以上是讲到佛菩萨的二十一种功德。

  

  我们看到这些功德,我们会有信心;但是从修行的角度,我们会比较偏重因地。就是这个功德是怎么产生的?这是我们比较在乎的。这个功德的产生,从论文上简单的说,就是「最清净觉」,就是你要经常保持一个根本智后得智的观照,就是无住而生心、生心而无住,这在佛法是比较高的标准。我们初学的标准,有人会说:啊,你刚出家,多拜佛、多修习褔报。其实这对一个善根还没有真实上路,烦恼粗重、善根薄弱的菩萨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你不要讲那么多,到厨房去!」六祖大师看到五祖的时候,(五祖)诃责他:「舂米去!」再看看:诶!这个人烦恼淡薄、善根深厚,才传给他修行的心地法门,传给他一个密法(哈──)。其实这个密法就是一种观照。这个观照,你说你在观照,没有人知道。你看老和尚,整天就是打板出来吃饭,唱炉香赞的时候出来拈个香(哈──),你看不出他在修行。但是他修行会让你看得到吗?这个内心的观照,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烦恼起来的时候,他是怎么去调伏?怎么去扭转?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叫做密。所以六祖大师说:「密在汝边。」密,你不能跟我求,密是你自己去体会,你自己产生光明的东西,我只能告诉你成就密的方法。不过我们不要把佛法太神秘化,佛法重视因缘观的,就是你有这个因缘,就有这个功德。佛法的密有二种:一种是无住,一种是生心,二种。就是以空观来对治你的遍计执,以假观来带动你的大悲,大方向是这二种。当然这二种,每一个人在修行的时候,都会有所偏重。但是在修行当中,我必须要提醒大家注意,就是:佛法的中心思想,是中道思想。如果你空观太强,你要以假观来辅佐之,因为你空观太强,你的心太沉闷,一个人的心太沉闷,会让一个人「不乐众善,忘失大悲」,你对善法的修学没有好乐。比如说我们刚才讲到二十一种功德,有些人看了以后非常感动,有些人看了以后没有感觉。如果你看到佛陀的功德没有感觉,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警讯出现,就是你有可能会堕入声闻种姓,你的空观已经造得太强了。所以一个修行人就是很务实的面对自己,不断的修正自己。因为你那个方向,已经是往某一个方向偏差了,你这个车子已经往这个方向开了,你如果不调整,一切法因缘生,这个水流就这样下去了。所以空观太强的时候,用假观对治,修习假观,思惟众生的苦、思惟佛菩萨的功德,你应该要带动你的心去好乐、追求;有些人假观实在修得太强,假观太强就容易有攀缘心,这个时候就以空观来对治。你假观太强的时候,你就要以空观来调伏你有所得的攀缘心。

  

  所以我们很难说哪一个法门对你是妙法,就是「契机就是妙法,治病就是良药」,就是这样子。佛陀灭度以后,把所有的法宝(这些药)都留在世间,你自己去为自己选择适合的药,就是这样子。但是你在抓药之前,你要知道一些基本观念。所以我们修学佛法,大家要知道,你不一定要懂很多的名相,也不一定要懂很多的道理;但是基本的观念,「吾道一以贯之」,就是你要融会贯通,你要知道整个佛法的大纲在讲什么,这个地方你要掌握得住,否则你一辈子要依止善知识。你把这个大纲掌握住了,有些基本的观念,你就可以修行。用你的生命,去体验你心中的法,不要急。所以《摄论》讲这么多,其实有二三句观念让你受用,你今生就够本了。你掌握它的中心思想:什么叫遍计本空?为什么它否定了以后,又加以肯定,又加以依他如幻?所以你学经典,一定要善知宗趣。不要说学大乘论,所有的经典都是这样,你一定要「吾道一以贯之」,融会贯通。你学戒律也是这样,戒律的基本精神在哪里?你要融会贯通,其他枝枝叶叶这些差别的思想,用根本思想来统筹,你就会清楚什么时候该开、遮、持、犯。所以我总觉得佛法不在多,但是你要抓住它的纲要,这个地方很重要。当然你也不要太过急迫,我们要求自己:只要不断的产生观照,反省自己,天天保持进步,这就非常吉祥了。佛法不在于暴饮暴食,突然间进步很多、突然间退步很多,这种修行是不稳定的。佛法是强调点点滴滴的,那种功力才真实。我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我明天比今天进步一点点,这样子就非常值得赞叹。因为你的生命,后后超胜前前,充满了希望。当然你要进步,你就要抓住进步的因素在哪里。如果你抓到这个重点,不断的产生观照,那么以佛法的因缘观来说,你一定是进步的。好,我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我们回答二个问题。

  

  问:根据这本书的说法,它说事一心只要达到未到地定。

  

  可是弟子听过,事一心就是证得阿罗汉果,这二种的说法有什么差别?

  

  答:这个事一心,我先不说这部论的判教。不过我必须先指正一件事情,事一心即是证阿罗汉果这个是错误的说法。阿罗汉果是小乘的,你的这念佛法门证到阿罗汉果,这算什么?念佛法门一开始是发菩提心的。事一心是断见思,断见思惑是菩萨的阶位;阿罗汉果是小乘的果位,只有发出离心的人才证阿修罗果。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 不过事一心的说法,祖师的确有很多判教的不同。我个人的习惯,是用蕅益大师的判教。蕅益大师认为:事一心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它不是一个点,它是一个片状的东西。从些微的专注,到断见思惑,这一段都叫事一心。所以事一心不乱,它是一段很长很长的时间,从内住、等住、安住,到等持、未到地定,乃至于到断见惑、断思惑,只要未破无明之前,这一大段都叫做事一心。

  

  问:理一心时,佛号确实会自然脱落吗?它在圆教五十二阶位是哪一个阶位?

  

  答:这个理一心,他是入了理体,所以他至少是别教的初地、圆教初住的法身菩萨,破无明证法身。我们把这个内容说一下(这样的判教可能大家不是很清楚),简单的说事跟理的差别。事是对立的──善恶的对立、你我的对立。所以我们念佛,刚开始是归依,「我是业障凡夫,弥陀是万德庄严」,这是对立的。但是没关系,我归依你,「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承蒙你的加持。所以从你刚开始念佛,到你断见思的时候,你都是这样的思考,能归依的心、所归依的佛是对立的,这个叫事一心不乱。但是你内心当中已经达到一定的寂静力量,所以叫一心。这一心当中,「对立未亡」,所以叫事。什么叫理一心呢?就是你念到最后,「能念所念性空寂」,没有所谓的谁归依谁,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时候你的心入了一种不二法门。你没有说「我在念佛」,这个时候你的心进入所谓的法界一声,你再也不产生能念的声音跟所念的佛,就是一种声音,入一真法界,这个时候入理一心。 不过这个地方,我必须纠正一个错误──理一心不乱的时候,佛号确实会脱落吗? 这个地方很多人会错误,诶,我念佛的时候,念到最后,我理一心了,把佛号丢掉。这个地方有二种情况,其实生命就是抉择。如果你不是修净土,你无志于求生净土,你把佛号当作调伏烦恼、成就断惑证真的一个所缘境,那你到理一心的时候,你可以把它舍掉,因为它只是扮演你修行的一个过程,它只是一个过程。禅宗很多人把佛号当过程,他把佛号带动起来的时候,他不是修归依,他是说「念佛是谁」?因为他没有佛号的时候,他不能带动心念。那佛号带动起来的时候,他的心念也带动起来,这个时候他对于这个所缘的佛号没有兴趣。他是回光返照,我为什么能够念佛?去照了那个能念的心,然后一直照进去,结果找到他的本来面目,他把佛号当过渡时期。我们也尊重这样的选择。但如果你站在净土的角度,你要知道讲一句话说:很多人总是觉得佛号障碍他的空性。说:障碍你空性的是你心中的执着,不是这个佛号,佛号它只是一个声音。一个观念:当你把佛号舍掉的时候,就表示你跟阿弥陀佛没办法感应道交了,你就是自力法门,不管你在什么时候,你是等觉菩萨也是这样。感应道交是双方面的,能感跟能应。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得很清楚,感应绝对不是单方面的,以佛陀的力量,都不能够以单方面的力量来创造感应。佛陀说:「十方诸佛悯念众生,如母忆子。」佛陀忆念众生,如母亲悯念儿子,这个儿子如果从来不忆念母亲,母子二个一辈子也不可能会相见的。我忆念你,你不忆念我,我们二个永远不可能相见。以佛陀的力量,都不能够以自己的力量去创造感应。一定是我忆念你、你也忆念我,我们的生命才会有交集。所以大家要知道,净土法门它的重点在于感应道交,它是一个他力的法门。那你把佛号舍掉,表示你放弃往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你没有感应的因缘。至于放弃往生好不好?这个我们不加以评论,那是你个人的抉择。但我敢肯定,当你把佛号忘掉的时候,你心中入空性的时候,你是不可能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的,因为你没有感应的因缘。没有因缘而出现果报,那这个就自然外道,无因缘而生嘛。所以理一心的时候,佛号是不是须要脱落?那就看你当初念佛的时候,你的动机是什么?如果你为了求往生而念佛,那你的佛号不能舍,任何时候都不能舍。蕅益大师蕅益大师蕅益大师说:「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庄严它本身就是空,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也不碍真空。如果你觉得这个佛号存在的时候,对你修空观有障碍,那表示你这个空观是有问题的。如果说庄严一定会影响空观,你看佛菩萨很多的功德都是跟庄严有关系,《华严经》的功德都是跟庄严有关系!所以理论上,你成就法身以后,你还是可以去忆念佛的功德,当然你的意境会更高,这就是所谓的真空妙有。至于这个时候你该不该舍佛号?那就是要看你当初念佛发的心是为了什么来决定。当你把佛号舍掉的时候,那表示你跟佛号的感应就从此结束了,你开始走自力法门。如果你有志于求生净土,你随时随地不能舍离佛号,因为这个佛号是你的本命元辰,不是过渡的一个工具而已,它是你的本命元辰,那是要通身靠倒的。所以这个地方,不同的因缘法,会有不同的结果,这个大家要弄清楚。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四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