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顯二非得及得同時
由此二種,非有及有,非得及得,
未見已見真者同時。
這一段的論文,我們分成二段來說明。第一段講到實際的情況,「由此二種」,是說圓成實相跟遍計執是「非有」跟「有」,這個遍計執是「非有」,圓成實是「有」,這個是實際的情況。這以下講到凡聖的差別,「非得及得,未見已見真者同時」,就「未見」真理跟「已見」真理來說,聖人是「已見」真理。一個已見真理的聖人,他的圓成實是「已得」,遍計執是「非得」,他得到圓成實,他破壞了遍計執,所以圓成實是「已得」,遍計執是「非得」。就一個凡夫來說,他是「未見」真理,他的圓成實是「非得」,但是他的遍計執是「可得」,他是活在妄想當中,所以他看不到我空、法空的真理。所以這個地方講「未見已見,非得已得」是「同」時的,這二種情況是同時存在的。也就是說,對一個凡夫來說,他永遠活在遍計執;對一個聖人來說,他內心永遠是空空蕩蕩的,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這二種是同時存在的。看「更釋」,這個「更釋」是作總結:
醜二、更釋
謂于依他起自性中,無遍計所執故,有圓成實故,于此轉時,若得彼即不得此,若得此即不得彼。
所以在「依他起」當中,基本上是沒有妄想執著的存在;但是它的體性──我空、法空是存在的,這是講真實的情況。以下講到凡夫在這樣的一個生命當中的差別:就著凡夫來說,在生命運「轉」的時候,「若得彼即不得此」,凡夫是「得」到「彼」──遍計執,但是失掉了圓成實。凡夫沒有一個人是恢複到清淨的本性,每一個人都是根據自己的思想去造業,沒有一個人是客觀的,沒有一個人。聖人呢?「若得此即得彼」,聖人永遠是活在平等的法性中,隨順衆生,該怎麼做好,他就怎麼做,他自己沒有任何意見,所以聖人是得到圓成實,而沒有遍計所執。這個地方是說凡夫跟聖人內心世界的差別。我們看「癸二」的偈「頌」,作一個總結:
癸二、頌
如說: 依他所執無,成實于中有, 故得及不得,其中二平等。
所以說在依他起性當中,「依他所執」的遍計執是沒有的。這個地方我說明一下。在依他起當中所産生的遍計執是沒有的,不是依他起沒有,而是依他起當中所産生的遍計執,這一部分是要破壞的;而圓「成實」是我們應該去追求、去觀照的,這是真實的存在──遍計本空,依他如幻,最後悟入圓成實。所以「故得及不得,其中二平等」,所以凡夫他得到妄想,聖人得到空性,每一個人都有所得、有所失,這樣子是平等同時存在的。
這一段就是說,當我們今天要爲衆生開演大乘佛法的時候,你一定要先說明衆生的因果相。生命的果相是依他起,但是這個依他起是由因地的遍計執去帶動的。我們剛剛講過,是由思想産生行爲,由行爲才産生果報,所以這個思想是決定我們果報的關鍵。所以佛陀在經典上說:「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所有痛苦的果報,都是由錯誤的思想産生的。我們今天有這個果報,你回憶一下,你今天的果報,有些果報你很滿意、有些果報你不滿意,那表示你過去,有的思想是對的、有的思想是錯的,前生的思想創造今生的你。你今生有什麼思想,就會影響來生,「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既然這樣,那我把思想都破壞掉好了?不可以!因爲「諸佛正遍知海」,也是「從心想生」,所有諸佛的波羅蜜、所有清淨的功德,也是要靠思想産生。你沒有思想,你不能對彌陀産生歸依,不能夠緣衆生苦,發菩提心。所以佛法是反對無想,佛法是認爲你要扭轉思想,這是關鍵。
在心理學上,把這個思想叫做心靈的聯想,這個心靈的聯想會影響我們行爲的造作。比如說:當你想到巧克力的時候,你會産生什麼聯想?有些人說:巧克力不錯啊,會讓我很有精神、很有體力。你對巧克力産生正面的思想,那我敢保證你一生當中,吃巧克力的機率會很多,你這方面造作的業力會很多。如果你說:這個巧克力不好,太甜了,會讓我發胖,會産生很多的胃酸。如果你第一眼看到巧克力的時候,産生負面的聯想,我看你今生吃巧克力,這樣造作的業會很少。這個道理就是這樣。比如說我們講出家,剛出家的相貌,這個思想就是「緣名爲境,取彼相貌。」當出家的相貌在心中出現的時候,你第一個産生什麼聯想?诶,出家不錯啊,寂靜安樂。如果你對出家是産生很多正面的聯想,那我敢保證,你的出家生涯一定是快樂的時間多,而且你出家的生涯會很持久。如果你心中出現的出家影相是一個負面的聯想:出家多不自在!你這種聯想如果沒有消滅,你的出家生涯,我看你痛苦的時間多,而且時間也不會太長。
所以我們的思想,真的嚴重影響到我們的行爲,也就影響到果報。所以我在打佛七的時候說:今天你要把佛號念好!就是說這個佛號是很容易忘失的。你說:我念佛,心于佛號專一安住、心于佛號相續安住。沒有錯,心于佛號「專一安住」,那是一個點狀的安住,這很容易;但是心于佛號「相續安住」,這個地方就有困難──相續也太難,念佛法門最難的就是相續。念一念,你的老朋友(呵──)、你的妄想又來找你了,就把佛號打掉。怎麼辦呢?再把佛號找回來。找回來念一念,你的老朋友又來找你,又打掉了!很多人都有這個困擾:這個佛號怎麼樣才能把它念好,讓它相續?我告訴同學說:你這個念佛,勉強是沒有用的、勉強是沒有用的,你絕對不能硬幹,你要疏導。就是說爲什麼他的佛號跑掉,他很快就找回來?你的佛號跑掉以後,要半個小時才找回來?它跑掉,找回來,一下子又丟掉,爲什麼?一切法一定有它的原因。就是說你想想:阿彌陀佛這個佛號,當它在你心中出現的時候,你有什麼聯想?你說你看到阿彌陀佛,完全沒有任何的聯想。那糟糕了!那這個佛號對你來說是可有可無,既然是可有可無的力量,那你怎麼能夠經常的去憶念他呢?不可能。有些人他佛號在心中出現的時候,他有很多正面的影響──我的業障很重,怎麼辦?靠這個佛號。我沒有功德,別人很會布施、持戒,我什麼都不會,我就只有靠這個佛號。我來生不想到叁惡道去,怎麼辦呢?就靠這個佛號。佛號在他心中有很多正面的影響。就是說他很容易就跟佛號在一起,就算丟掉了也不會丟太久,馬上就找回來。所以當我們今天看到一個所緣境,我們內心當中産生不好聯想的時候,這個時候你要注意!你說:诶,我也沒有造業。是的,你沒有造業。但是你有一種潛在的危機在裏面。我們經常會忽略這種負面的聯想,其實這都是對生命很不好的遍計執。你看看經典,其實佛典裏面,有很多東西都是讓你修觀用的,就是讓你如何去創造一個正面的聯想──對叁寶産生正面的聯想。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講「遍計本空,依他如幻」,我們應該如何用正面的聯想,來取代負面的聯想,這是一個生命改造的關鍵。好,我們休息十分鍾。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叁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