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四卷
好,請大家大開《講義》第一一六頁,這一段我們講到有情衆生的因果相貌。
第叁四卷
我剛出家的時候,經常聽老和尚開示說:「佛法的修學是心地法門。」我起初一直不明白這個道理,佛法不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嗎?其實「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是佛法的基礎,它不是整個佛教重要的核心價值,因爲外道也能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佛法不共的法門,其實來自于解脫道,而不是這個善業力,這個解脫道,就是老和尚常說的「心地法門」。這個「心地法門」怎麼說呢?我簡單的說明一下。如果你在打禅七、或者佛七,你一定會有一個所緣境去專注。比如說佛號,「心于佛號專一安住,心于佛號相續安住」,這個佛號的專注,就會把浮在表層的妄想,全部慢慢慢慢的消滅掉。妄想有二種:一種是表層的妄想;取而代之的是你內心深心處堅固微細的妄想,《楞嚴經》說堅固妄想。這個時候,當你的心寂靜到一定的時候,它開始浮現。這個表層的妄想它是流動的,它不是很堅固,你一破壞它就消失;但這個堅固妄想它不是,你可能在前生有某一種習氣的熏習特別重,它就會不斷的出現。你把它調伏了,它會再出現,調伏了再出現,這叫堅固妄想。很多人剛開始用功的時候,看到這個妄想現出一個雜染影相的時候,非常害怕。其實我告訴大家:那個不須要害怕。就是說,妄想它從內心生起,這個是依他起,問題是你內心面對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不能産生一個錯誤的聯想,就是你不要對它産生遍計執。就是說當一個雜染影相出現的時候,你可以诃責它。诃責以後,你說:诶,這個是苦惱相,會給我帶來痛苦的,這個是雜染相、是不淨相、是無常相。透過你正面的聯想,它這個影相就慢慢慢慢消失掉。所以我們經常說:「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很多人在用功的時候,錯認消息,他一直要把這個影相去掉,可是他不知道改變自己的觀念,這個是本末倒置。你對這個影相充滿了愛著,但是你不對治愛著的心,你要把這個影相去掉,怎麼可能呢?其實影相不要急著去掉,它是你修行的所觀境,你用诃責的心面對它,它自然會改變,所以講「遍計本空,依他如幻」。當你把遍計執去掉的時候,它的因緣法就會改變,所以你知道什麼叫「心地法門」?就是你心跟境接觸的時候,重點不在這個外境。有時候我們說:唉呀,糟糕了!我剛剛聽到一個不應該聽到的聲音、看到不應該看的的顔色!其實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影像進來的時候,你要如何面對!你是用愛著的心面對?或者是用诃責的心面對?這才是重點。就是你産生一個什麼樣的心靈聯想,這才是重點;重點不是它進來、或者沒有進來,這不是重點。我這樣子講,大家知道什麼叫「心地法門」了嗎?可能有些人知道。重點就是你要知道:你自己是用什麼心態來面對所緣境,這才是重點,而不是這個所緣境是雜染相、清淨相。這一段觀念懂了,你就知道前面的意思,也知道什麼叫做「遍計本空,依他如幻」,就這個道理。你所對治的是你自己錯誤的思想,而不是去改變外境,簡單說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外境是你的所緣境,你越多的外境,你可以産生越多的诃責,對你有更強的功力,這何樂而不爲呢?你今天對外境産生執取,這個外境傷了你,也不應該說它傷了你,而是你自己傷了你自己,它只是個助緣。前面的二段論文都是在講這個觀念,講到有情衆生爲什麼會産生生命、如何相續,其實深深的受到遍計執的影響。
辛叁、說語義(分二:壬一釋標二處;壬二隨標別解) 壬一、釋標二處
前面是講有情的有漏因果,以下講聖人無漏的清淨因果。這以下有二段:「一、釋標二處;二、隨標別解。」先看第一段的「釋標二處」:
說語義者,謂先說初句,後以余句分別顯示。 或由德處,或由義處。
我們在表達諸佛菩薩的功德,這當中有二段:第一個先說明它的表達方式,我們的表達方式都是「先說初句」,先作一個總標;然「後」別釋,各別的加以說明,再「以余句」詳細的分別說明:佛教都是用總標跟別明來表達。前面這一段是講表達方式,這以下講表達的內涵。「或由德處,或由義處。」所表達的有「德處」,這個「德處」是講到佛陀的果地功德;「或由義處」,這個「義處」是講到菩薩因地的修行方法。在本論當中,功德有二十一個,菩薩的方法有叁十二種,這以下會詳細的說明,這一段等于是一個總標。
壬二、隨標別解(分二:癸一長行;癸二頌) 癸一、長行(分二:子一由德處;子二由義處)
子一、由德處(分二:醜一引經;醜二釋義) 醜一、引經
這當中有二段:「一、長行;二、頌。」「長行」講到「德處」跟「義處」,「德處」當中先「引經」,然後再解「釋」經的要「義」。先看「引經」:
由德處者,謂說佛功德: 最清淨覺,不二現行,趣無相法,住于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礙,其所安立不可思議,遊于叁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于一切法智無疑滯,于一切行成就大覺,于諸法智無有疑惑,凡所現身不可分別,一切菩薩等所求智,得佛無二住勝彼岸,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證無中邊佛地平等,極于法界,盡虛空性,窮未來際。
┌不二現行────────────于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 │ │
├趣無相法──────于有無無二相真如最勝清淨能入功德┤ │ │
├住于佛住───────────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 │ │
├逮得一切佛平等性───于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差別功德┤ │ │
├到無障處──────────────修一切障對治功德┤ │ │
├不可轉法──────────────降伏一切外道功德┤ │ │
├所行無礙──────────生在世間不爲世法所礙功德┤ │ │
├其所安立不可思議────────────安立正法功德┤世 │ │
├遊于叁世平等法性──────────────授記功德┤尊 │ │
最├其身流布一切世界────于一切世界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二 │ │
清├于一切法智無疑滯──────────────斷疑功德┤十 ┤ ├
淨├于一切行成就大覺───────────令入種種行功德┤一 │ │
覺├于諸法智無有疑惑──────────當來法生妙智功德┤種 │ │
├凡所現身不可分別──────────如其勝解示現功德┤功 │ │
├一切菩薩等所求智────────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功德┤德 │ │
├得佛無二住勝彼岸──────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 │ │
├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 │ │
├證無中邊佛地平等───────叁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 │ │
├極于法界────────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 │ │
├盡虛空性──────────────────無盡功德┤ │ │
└窮未來際────────────────(究竟功德)┘ (印順法師)
這以下是講到佛的「功德」,「功德」當中有二段:第一個是「最清淨覺」,這是一個總標,佛功德的代表就是「最清淨覺」。從「不二現行」以下,有二十一種的功德是別說的。這個地方是引經,根據《華嚴經》把佛功德的總相跟別相先標出來;這以下第二段,再加以解釋:
醜二、釋義(分二:寅一釋說意趣;寅二釋德種類) 寅一、釋說意趣
這以下是無著菩薩解釋《華嚴經》的道理,這當中分二段,先說明它的「意趣」,再說明它的「種類」。
最清淨覺者,應知此句,由所余句分別顯示, 如是乃成善說法性。
這個「意趣」,就是說它的表達方式,我們都是先講總標。佛的功德有很多,一言以蔽之,就是「最清淨覺」,就是佛陀的功德是以智慧的覺悟做代表。因爲他的覺悟是阿羅漢、菩薩所不能比的,所以加一個「最」,就是最圓滿的「清淨」智慧,這是我們對佛陀所有功德一個代表性的贊歎。其他的二十一句,事實上是從這一句功德而開展出來的個別差異,所以叫做「說意趣」,把佛的功德分成二類來說明。
寅二、釋德種類(分二:卯一略標;卯二別顯) 卯一、略標
開始解釋功德的總相跟別相,先看「略標」:
最清淨覺者,謂佛世尊最清淨覺,應知是佛二十一種功德所攝。
「最清淨覺」是整個「佛」陀「二十一種」差別「功德」的一個總持。佛教的功德,跟我們一般說的福報是有差異的。就是你今天創造一個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業力,它在你心中出現的時候,它對你心中的遍計執並沒有對治的力量。就是說你今天雖然産生一個善業力,但是過去很多很多錯誤的思想依舊存在,你過去有多少錯誤的思想,現在就有多少錯誤的思想;只是在這麼多的垃圾的錯誤思想當中,多了幾個珍寶,如此而已。這個善業力是共世間法的,其實一貫道、基督教也可以做到。而佛教不同的地方,乃至于它的功德:就是說佛陀在布施、持戒、忍辱的時候,多了一個心地法門、多了一分智慧的觀照。他每一個布施、持戒、忍辱的時候,都在觀照「遍計本空,依他如幻」,假藉這個善法的修學,來産生自我的調伏,這個是非常珍貴的,就是他每一個善法的修學,都生起光明的觀照。這個地方就是說,佛陀的功德雖然有這麼多,但是最根本的就是他心中有光明,這種光明能夠滅惡生善,調伏邪惡的思想,建立善良的思想,這個是總標──「最清淨覺」。這一段是總標,以下看「別」釋,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