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卷
好,请大家大开《讲义》第一一六页,这一段我们讲到有情众生的因果相貌。
第三四卷
我刚出家的时候,经常听老和尚开示说:「佛法的修学是心地法门。」我起初一直不明白这个道理,佛法不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吗?其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法的基础,它不是整个佛教重要的核心价值,因为外道也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法不共的法门,其实来自于解脱道,而不是这个善业力,这个解脱道,就是老和尚常说的「心地法门」。这个「心地法门」怎么说呢?我简单的说明一下。如果你在打禅七、或者佛七,你一定会有一个所缘境去专注。比如说佛号,「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这个佛号的专注,就会把浮在表层的妄想,全部慢慢慢慢的消灭掉。妄想有二种:一种是表层的妄想;取而代之的是你内心深心处坚固微细的妄想,《楞严经》说坚固妄想。这个时候,当你的心寂静到一定的时候,它开始浮现。这个表层的妄想它是流动的,它不是很坚固,你一破坏它就消失;但这个坚固妄想它不是,你可能在前生有某一种习气的熏习特别重,它就会不断的出现。你把它调伏了,它会再出现,调伏了再出现,这叫坚固妄想。很多人刚开始用功的时候,看到这个妄想现出一个杂染影相的时候,非常害怕。其实我告诉大家:那个不须要害怕。就是说,妄想它从内心生起,这个是依他起,问题是你内心面对这个所缘境的时候,你不能产生一个错误的联想,就是你不要对它产生遍计执。就是说当一个杂染影相出现的时候,你可以诃责它。诃责以后,你说:诶,这个是苦恼相,会给我带来痛苦的,这个是杂染相、是不净相、是无常相。透过你正面的联想,它这个影相就慢慢慢慢消失掉。所以我们经常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很多人在用功的时候,错认消息,他一直要把这个影相去掉,可是他不知道改变自己的观念,这个是本末倒置。你对这个影相充满了爱着,但是你不对治爱着的心,你要把这个影相去掉,怎么可能呢?其实影相不要急着去掉,它是你修行的所观境,你用诃责的心面对它,它自然会改变,所以讲「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当你把遍计执去掉的时候,它的因缘法就会改变,所以你知道什么叫「心地法门」?就是你心跟境接触的时候,重点不在这个外境。有时候我们说:唉呀,糟糕了!我刚刚听到一个不应该听到的声音、看到不应该看的的颜色!其实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影像进来的时候,你要如何面对!你是用爱着的心面对?或者是用诃责的心面对?这才是重点。就是你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心灵联想,这才是重点;重点不是它进来、或者没有进来,这不是重点。我这样子讲,大家知道什么叫「心地法门」了吗?可能有些人知道。重点就是你要知道:你自己是用什么心态来面对所缘境,这才是重点,而不是这个所缘境是杂染相、清净相。这一段观念懂了,你就知道前面的意思,也知道什么叫做「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就这个道理。你所对治的是你自己错误的思想,而不是去改变外境,简单说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外境是你的所缘境,你越多的外境,你可以产生越多的诃责,对你有更强的功力,这何乐而不为呢?你今天对外境产生执取,这个外境伤了你,也不应该说它伤了你,而是你自己伤了你自己,它只是个助缘。前面的二段论文都是在讲这个观念,讲到有情众生为什么会产生生命、如何相续,其实深深的受到遍计执的影响。
辛三、说语义(分二:壬一释标二处;壬二随标别解) 壬一、释标二处
前面是讲有情的有漏因果,以下讲圣人无漏的清净因果。这以下有二段:「一、释标二处;二、随标别解。」先看第一段的「释标二处」:
说语义者,谓先说初句,后以余句分别显示。 或由德处,或由义处。
我们在表达诸佛菩萨的功德,这当中有二段:第一个先说明它的表达方式,我们的表达方式都是「先说初句」,先作一个总标;然「后」别释,各别的加以说明,再「以余句」详细的分别说明:佛教都是用总标跟别明来表达。前面这一段是讲表达方式,这以下讲表达的内涵。「或由德处,或由义处。」所表达的有「德处」,这个「德处」是讲到佛陀的果地功德;「或由义处」,这个「义处」是讲到菩萨因地的修行方法。在本论当中,功德有二十一个,菩萨的方法有三十二种,这以下会详细的说明,这一段等于是一个总标。
壬二、随标别解(分二:癸一长行;癸二颂) 癸一、长行(分二:子一由德处;子二由义处)
子一、由德处(分二:丑一引经;丑二释义) 丑一、引经
这当中有二段:「一、长行;二、颂。」「长行」讲到「德处」跟「义处」,「德处」当中先「引经」,然后再解「释」经的要「义」。先看「引经」:
由德处者,谓说佛功德: 最清净觉,不二现行,趣无相法,住于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无障处,不可转法,所行无碍,其所安立不可思议,游于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于一切法智无疑滞,于一切行成就大觉,于诸法智无有疑惑,凡所现身不可分别,一切菩萨等所求智,得佛无二住胜彼岸,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证无中边佛地平等,极于法界,尽虚空性,穷未来际。
┌不二现行────────────于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 │ │
├趣无相法──────于有无无二相真如最胜清净能入功德┤ │ │
├住于佛住───────────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 │ │
├逮得一切佛平等性───于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无差别功德┤ │ │
├到无障处──────────────修一切障对治功德┤ │ │
├不可转法──────────────降伏一切外道功德┤ │ │
├所行无碍──────────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碍功德┤ │ │
├其所安立不可思议────────────安立正法功德┤世 │ │
├游于三世平等法性──────────────授记功德┤尊 │ │
最├其身流布一切世界────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用变化身功德┤二 │ │
清├于一切法智无疑滞──────────────断疑功德┤十 ┤ ├
净├于一切行成就大觉───────────令入种种行功德┤一 │ │
觉├于诸法智无有疑惑──────────当来法生妙智功德┤种 │ │
├凡所现身不可分别──────────如其胜解示现功德┤功 │ │
├一切菩萨等所求智────────无量所依调伏有情功德┤德 │ │
├得佛无二住胜彼岸──────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成满功德┤ │ │
├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随其胜解示现差别佛土功德┤ │ │
├证无中边佛地平等───────三种佛身方处无分限功德┤ │ │
├极于法界────────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 │ │
├尽虚空性──────────────────无尽功德┤ │ │
└穷未来际────────────────(究竟功德)┘ (印顺法师)
这以下是讲到佛的「功德」,「功德」当中有二段:第一个是「最清净觉」,这是一个总标,佛功德的代表就是「最清净觉」。从「不二现行」以下,有二十一种的功德是别说的。这个地方是引经,根据《华严经》把佛功德的总相跟别相先标出来;这以下第二段,再加以解释:
丑二、释义(分二:寅一释说意趣;寅二释德种类) 寅一、释说意趣
这以下是无著菩萨解释《华严经》的道理,这当中分二段,先说明它的「意趣」,再说明它的「种类」。
最清净觉者,应知此句,由所余句分别显示, 如是乃成善说法性。
这个「意趣」,就是说它的表达方式,我们都是先讲总标。佛的功德有很多,一言以蔽之,就是「最清净觉」,就是佛陀的功德是以智慧的觉悟做代表。因为他的觉悟是阿罗汉、菩萨所不能比的,所以加一个「最」,就是最圆满的「清净」智慧,这是我们对佛陀所有功德一个代表性的赞叹。其他的二十一句,事实上是从这一句功德而开展出来的个别差异,所以叫做「说意趣」,把佛的功德分成二类来说明。
寅二、释德种类(分二:卯一略标;卯二别显) 卯一、略标
开始解释功德的总相跟别相,先看「略标」:
最清净觉者,谓佛世尊最清净觉,应知是佛二十一种功德所摄。
「最清净觉」是整个「佛」陀「二十一种」差别「功德」的一个总持。佛教的功德,跟我们一般说的福报是有差异的。就是你今天创造一个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力,它在你心中出现的时候,它对你心中的遍计执并没有对治的力量。就是说你今天虽然产生一个善业力,但是过去很多很多错误的思想依旧存在,你过去有多少错误的思想,现在就有多少错误的思想;只是在这么多的垃圾的错误思想当中,多了几个珍宝,如此而已。这个善业力是共世间法的,其实一贯道、基督教也可以做到。而佛教不同的地方,乃至于它的功德:就是说佛陀在布施、持戒、忍辱的时候,多了一个心地法门、多了一分智慧的观照。他每一个布施、持戒、忍辱的时候,都在观照「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假藉这个善法的修学,来产生自我的调伏,这个是非常珍贵的,就是他每一个善法的修学,都生起光明的观照。这个地方就是说,佛陀的功德虽然有这么多,但是最根本的就是他心中有光明,这种光明能够灭恶生善,调伏邪恶的思想,建立善良的思想,这个是总标──「最清净觉」。这一段是总标,以下看「别」释,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