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卯二、別顯
謂于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于有、無、無二相真如最勝清淨能入功德,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于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差別功德,修一切障對治功德,降伏一切外道功德,生在世間不爲世法所礙功德,安立正法功德,授記功德,于一切世界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斷疑功德,令入種種行功德,當來法生妙智功德,如其勝解示現功德,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德,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叁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功德,無盡功德等。
這以下講到二十一種功德,跟前面是對比的。我們先看第一個,「謂于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這是解釋前面的「不二現行」。這個「所知」就是對于我們所應了知的雜染因果跟清淨因果的差別種類,佛陀對于這個世間、出世間的因果,是無障礙的,這個地方是贊歎佛陀的後得智。佛陀很清楚的知道,你今天去佛堂拜了一部《八十八佛》會有什麼結果,他很清楚的可以告訴你。每一個法都有它的因果,佛陀都可以告訴你,就是對于「所知」是「無障」礙「轉」。這個是講到後得智。第二個,「于有、無、無二相真如最勝清淨能入功德」,前面是講後得智,這個地方是講根本智。佛陀對于「有相」的生滅法跟「無相」的寂滅法,都能夠達到一種無住的境界,遠離有相、遠離無相的一個平等法界。凡夫都是在生滅相的有相裏面産生執著,所以流轉生死;二乘人對于不生不滅的涅槃産生執著,結果障礙他的大悲;佛陀能夠遠離「有相」跟「無相」的執取,而進入到「無二相」真如的平等法界,所以他能夠入不思議的不二法門,他遠離「有」跟「無」這樣二法門的對立。這個地方是講到根本智。其實後得智跟根本智,這個功德都是在解釋前面的「最清淨覺」。「最清淨覺」其實就是一種智慧,這個智慧就是一個根本無所住的智慧、跟後得智的身心智慧這二種智慧。這二段是解釋智慧的一個總說,以下再看第二段。第二段是講到自受用的功德,依止根本智跟後得智,佛陀會産生一種自受用的功德。從叁到七是講到自受用,八到二十是講他受用,第二十一是作總結。我們先看佛的自受用,叁到七。看第叁個,「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住功德」,這是贊歎佛陀的精進。佛陀在度化衆生的事業當中,他能夠不休息,能夠安住在「不休息住」,他沒有所謂的白天晚上這種必須要休息的分別。我們一般的菩薩發了菩提心以後,從事利他的事業,因爲我們心中是一種有所得心,有所得它是一種對立的二分法思考,有成功、失敗的想法,有好跟壞的想法;這個有所得的心,就耗損我們太多的精神體力,所以我們必須要休息,不休息不可以。佛陀的心是一路平等的,所以他沒有所謂的休息,因爲他的法界是一種平等的一真法界,他沒有對立的思考,他是永遠精進的,這個地方是贊歎佛陀的精進功德。看第四個,「于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無差別功德」。佛陀在這個清淨的「法身」當中,他的「所依」(這個「所依」是佛陀的智慧,我空、法空的智慧。),還有他的「意樂」(這個「意樂」是大悲,不忍衆生苦,不願聖教衰的大悲。),佛陀在清淨「法身」當中,他的智慧跟大悲所産生的六波羅蜜「作業」的行動,是「無差別」的。我們凡夫菩薩,這個悲智是有差別的,雖然我們在因地的時候「緣境發心」,緣著十法界發了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而成就菩薩的戒體。我們在緣境的時候應該是平等的,這個是正確,就是緣境發心所成就的第一個種子是平等的;但是當依止這個種子産生現行──就是啓動菩薩道的時候,是絕對不平等的,沒有一個人是悲智雙運、沒有一個人。有些人他在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時候,會把大部分的時間放在上求佛道,這就是爲什麼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佛堂,很少跟衆生接觸;有些人他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跟衆生在一起,你在佛堂很少看到他存在,這個是大悲心,悲增上的菩薩: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我們不要要求因地的菩薩就圓滿,因爲每一個衆生都有他的想法、思想,我們都是帶著遍計執修行的。雖然我們的理想是「無遍計執」的平等法界,但是在因地的時候,都是對悲智有所偏差。但是,沒關系!因地有偏差,當結果到來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你總有一天會把悲智調成平等、總有一天,那就是成佛的時候。就是所謂「于」清淨「法身中」清淨大悲的「作業」,是安住在平等「無差別」的,這個是贊歎佛陀的智慧跟大悲。看第五個,「修一切障對治功德」。佛陀內心當中對于所有的障礙都可以破除:佛陀能夠用空觀,來對治內心的煩惱障;能夠用假觀,廣學一切世出世間的善法,來對治所知障。所以佛陀對煩惱、所知二障,他是能夠善加對治的,這個就是無障礙的「對治功德」。第六個,「降伏一切外道功德」。前面是講「對治」,這個「對治」是內心的對治,這個「降伏」是對外在因緣的降伏。佛陀對于「外道」所安立的言說,都能夠一一加以破除。「對治」是保護自己,但是佛陀身爲叁界的教主,他有責任保護衆生的善根,不受外道的染汙。所以佛陀對于外道所安立的法,都可以用四谛、十二因緣、六度的法門一一的破除,他有降伏外道的功德。第七個,「生在世間不爲世法所礙功德」,佛陀的大悲心來到「世間」,陪著衆生流轉;但是在流轉當中,他「不爲世法所礙」。「世法」簡單的說就是八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這個八風簡單的說就是名跟利,名聞跟利養。我們一個菩薩,剛開始可能會重視這個利養──這些資具、財富,你可能會受這些利養所誘惑;慢慢慢慢年紀大了以後,這個六根暗鈍、利養也穩定了,所以年紀大的人要注意這個名聞,你就會很重視別人是不是贊歎你、別人心中是不是有你的存在?就會注意這個問題。當你注意的話,就表示你的菩薩道受到障礙,這就是「世法」。我們要行菩薩道,不可避免的,一定要跟世間法接觸;但是佛陀能夠避免「爲世法所礙」。《華嚴經》上說:「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這個地方,叁到七是贊歎佛陀內心自受用的功德,包括佛陀的精進、智慧、大悲,佛陀的善巧對治,跟佛陀的不爲八風所動這種安住的力量。這都是講到佛陀的自受用。以下八到二十講到他受用──利他的功德。
第八個,「安立正法功德」,佛陀要利益衆生當然是「安立正法」。佛陀爲人天種姓的衆生(他的思想當中,只有因果的思想,你要叫他建立出離的思想是不可能的。那誰代表所以佛陀爲他)講五戒十善;佛陀爲只有出離心、沒有大悲心的衆生講二乘法;爲悲智雙運的衆生講菩薩法:所以佛陀能夠善巧的,因應衆生的差別而「安立正法」,也可以說是安立五乘的正法,這是佛陀的善巧。第九個,「授記功德」,「授記功德」是贊歎佛陀的叁明:佛陀有宿命明,通達過去的事情,佛陀知道你過去生中,做過什麼樣的惡事、善事;佛陀有漏盡明,知道你現在幹什麼;佛陀有天眼明,也知道你以後會怎麼樣。所以佛陀能夠爲不退轉的菩薩作「授記」,就是他能夠通達叁世的因緣。他爲什麼通達呢?因爲有叁明。這個是講授記的功德。第十個,「于一切世界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佛陀的正報色身,能夠普門「示現」,爲聖人示現受用身(受用身又叫報身、功德報身),佛陀爲凡夫示現變化身。這個普門示現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你修本尊相應法。修本尊相應法,你一定要跟本尊的功德接觸。你說:我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當然佛的身相、佛的功德、佛的名號,都代表阿彌陀佛。所以當你創造一個聲音──阿彌陀佛,其實這個佛就存在了。就是說,佛陀他如果不能夠普門示現,那我們要歸依佛陀會有困難──佛你在哪裏呢?我想歸依你,但是你到底存在什麼地方?所以佛陀必須要能夠普門示現,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跟我們感應,那這個對我們是非常重要,他能夠其身流布在一切的凡夫跟聖人當中,一定會讓你有辦法跟他接觸的。第十一個,「斷疑功德」。衆生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有任何的疑惑,佛陀都能夠善巧的破除。第十二個,「令入種種行功德」,這個「行」是衆生的心行。佛陀會知道:你過去生當中,有打過什麼妄想、累積什麼樣的煩惱跟錯誤的思想;以及你在叁寶當中,栽培什麼善根。所以經典上說:衆生的心行,就像大雨的雨滴這麼的多;但是佛陀的大圓鏡智,如來悉知,如來悉見。就是說你打過什麼妄想,佛陀都知道。他知道,他才有辦法度化你,所以他能夠「令入種種」衆生的心「行」。第十叁個,「當來法生妙智功德」。這個「當來法生」是說,我們可能某一種善根還沒有生起,但是已經具足這個善根生起的可能性,這個時候佛陀他會啓發你的。在注解上說:阿羅漢只能夠啓動你已經成就的善根。一個阿羅漢,他看到你過去沒有善根,他就把你放棄了,他不會創造善根給你,不可能。就是說你有善根,他度化你;你沒有善根,那對不起,他就放棄你。但是佛陀不同,他看到你的心中沒有這個善根,但是有可能會成就這個善根,佛陀不會放棄任何努力,未種善根者能令種善根,佛陀會把經典留下來,講出一個偈頌讓你來唱誦。所以佛陀滅度以後,還是爲衆生留下很多很多可以啓發善根的力量。比如說經典的流通、爐香贊等等,祖師大德,都是有這種「當來法生妙智功德」,佛陀是不放棄任何努力的。第十四個,「如其勝解示現功德」。「如」者隨順,佛陀能夠隨順衆生的「勝解」、理解,來「示現」種種的身口意。比如說《阿彌陀經》有這個天人、阿修羅、鬼王、大蟒蛇:每一個衆生見到佛的身口意,都是他自己喜歡見到的身口意,佛陀能夠隨順衆生的理解,來作種種他歡喜的示現。第十五個,「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德」。佛陀能夠作爲「無量」衆生的「依」止,來「調伏有情」在「加行」當中所産…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