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岁「而志于学」,用功了几年,对整个圣贤之道有了心得,想要做官的时候,你看他:十五岁到五十岁的时候,有三十五年的时间,他是不得志的,没有一个诸侯愿意重用他,他可以说是孤家寡人一个。我们从孔夫子的历史来看,其实他十五岁到五十岁的时候,他是想要有所作为的,对于他与生俱来的天命,他想要去抗拒它、想要有所改造。不能作官,我就一定要去「知其不可而为之」。但是到了五十岁以后,你看他的思想变化了,开始知道一个人要「素位而行」。他认为实践理想,不一定要做官。他知道他的生命因缘,五十而知天命,他知道他的因缘应该从事教育,从教育当中去实践「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所以生命的本质,我们不一定说它怎么样,你就一定要怎么样。我们不能忽略前生业力所带动的天命,重点是──在你的生命当中,你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来经营你的生命!就是说你的过程是特别重要,佛法是不重视结果的,它重视的是你这个过程──就是你的因地。这个地方是讲到因相,就是说我们生命的水流,基本上是由业力所推动的,而产生业力的正是我们的思想。所以简单的说,我们的生命是受着我们不同的思想,而产生不同的水流。那这一段说出它的因相,我们再看下一段:
辛二、说缘生法相(分二:壬一释转识相法; 壬二释应知相) 壬一、释转识相法(分二:癸一长行;癸二偈颂) 癸一、长行(分二:子一出相见体;子二显彼三相) 子一、出相见体
前一段是讲到因相,这个地方是讲到果相。果相当中有二段:「一、释转识相法;二、释应知相」。「释转识相法」当中有二段:「一、长行;二、偈颂」。「长行」当中又分二段:「一、出相见体;二、显彼三相」。先说明果报体它有能所的见相二分:
复次,彼转识相法,有相有见,识为自性。
这个果报体有根尘识,这个根尘识以识为主──这个「转识」,前七的转识。前七转识,我们简单说就是六转识,就是有六个识,这六个识有体跟用的关系,当它生起作用的时候是「有相、有见」。圣人的心识在活动的时候,是没有能所、离诸对待、一真法界;但凡夫的心在活动的时候,是有能所,有一个能见的见分跟所见的相分,有能见跟所见。这个能见、所见当它摄用归体的时候,就是现前明了的心识,就是「识为自」体。所以这一段是把心识的体、用关系标出来。当我们这一念心一动,就又落入能见跟所见,这个时候就有三相出现了,看下一段「显彼三相」:
子二、显彼三相
又彼以依处为相,遍计所执为相,法性为相。
由此显示三自性相。
我们这个心识,当它产生作用,变成一个果报体的时候,其实就是「以依处为相」,这个「依处」就是「依他起性」,就是有六根、六尘、六识。就是说六识它在了别的时候依止六根,依止六根去受用六尘,这个六尘是所受用、六识是能受用,就是它的一个依处,依他起处。这个依他起在活动的时候,一定会产生「遍计执」,它会产生一种思想,这个思想有二个方相:一个是以我执为中心的我执思想,一个是以法执为中心的法执思想,这个就是「遍计所执」。这个遍计所执,要依靠依他起才能够生起。前面二个都是现象界生灭变化的因缘,第三个是法性为相。前面的现象界,它永远依止我空、法空的真如理,这个就是整个生命的三种相貌──一个现象界的因果跟妄想,还有它的本体界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个地方引出半个偈「颂」:
癸二、颂
如说: 从有相有见,应知彼三相。
所以我们从能所当中,就看得出生命会带动出「三」种「相」貌。生命的三种相貌,其实最主要的是要看它的遍计所执相。遍计所执相它有二个部分:一个是以我执为主的我执相貌,一个是以法执为主的法执相貌,这样子就带动不同的生命的因缘。
我们看东方文化跟西方文化的差异:东方的文化,主要是以人为本,它以我执为本;西方的文化是以法为本,它重视的是仪轨法则。东方人对仪轨法则永远是参考的,他强调的是人情事故。比如美国如果跟日本提出建教合作,美国的高级工程师到日本去驻厂的时候,感到非常惊讶,他说:你们的公司怎么这样子呢?做主管的能力比较差,做员工的能力比较强!你这个主管的能力差,怎么带动能力强的员工呢?日本人说:为什么不能这样子呢?做主管的比较资深,他虽然能力差,但是他资深,他做主管;这个员工比较资浅,他做员工。你(员工)能力强没关系,(主管)把工作给员工做就可以了,为什么不可以呢?所以你看美国人的思考,他人跟人之间的互动,强调的是权利跟义务;中国人永远是强调以人为本──人的感受。所以你看西方人在沟通事情的时候很简单,他们二个人坐下来,把应尽的义务跟应享的权利沟通一下,大家达到一个彼此都能够满意的条件,这样的座谈就ok了。你要是跟中国人沟通事情,你跟跟他讲一个小时,前面的半个小时你先陪他聊天(哈──),你不能忽略聊天。为什么?中国人是很强调感受的,他对你的感受不好,其它的都不用谈了。那你把感受气氛带好以后,后面什么事都好商量。中国人强调感受的,这个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所以在中国社会上下的互动,是西方国家一直不能理解的。西方的老板(上级)要选择一个员工,一定考虑到你的能力,你能够为我做什么事?你为我工作,有多少的贡献,我就给你多少的薪水,他们是以法来论断彼此间的价值。中国的领导者,他不会很在乎员工有没有能力,他最在乎的是──下面的员工对于我这个老板,就是你心中有没有我的存在(笑──),这个永远是第一顺位。
我刚开始出家学佛的时候,对中国式的这种沟通方式,很不能适应。后来我慢慢研究中国文化就体会到:我们既然有这样的因缘,我们就应该要面对。不管好坏,事实上是如此,中国人他是以人为本的。所以你看中国人对于轨范这样的规矩,他永远只是参考的。比如说:一个母亲叫他的儿子:小华,你去买万金油回来。你跟中国人讲什么话,他说:好好好!没问题。结果小华回来的时候,是买一瓶绿油精。这母亲说:叫你买万金油,你怎么买绿油精呢?没办法,万金油都卖光了,现在都用绿油精,不用万金油了。所以中国人他会以人的思考感受,来带动整个生命的轨则。所以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立足点,它是从人性来考量,以克己复礼为先,然后带动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贤之道,以这个为中心目标。但是西方的文化,它重视的是自然科学,探讨自然。它可以花三十年的时间,陪着海豚生长,看看海豚是怎么生活,它们彼此之间怎么沟通的?他对这个自然科学所花的时间是最多。中国人则是要求一个人如何克己复礼的君子立身处世之道。所以很多人说:你看东方文化,好象没有发展很多科学的东西出来。这样的指责是不对的,因为中国人认为这样的追求是没有意义的,你追求这种东西不能让一个人趋吉避凶。中国人的文化是要求一个人──君子云何立身处世,这是它的一个重点。中国几千年有智慧的人,都是在这个地方下功夫。
所以我们看,生命的确有差别相,这个差别的因缘就是来自于不同的思想。一个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一个是以法为本的价值观,佛法认为这二个都是遍计执。当然遍计执不同,就会带动不同的生命差别,这个都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就是说你要改造自我,你一定要先了解自我,因为每一个我都是不同的。这个方法适合他,不表示适合你。所以你要先了解自己,你就知道你应该要加强哪一部分思想,他有这部分的问题,你不见得有这部分的问题。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讲到我们生命的因果互动,是由遍计执而带动你的依他起,依他起是由遍计执所带动的。
壬二、释应知相(分二:癸一长行;癸二颂) 癸一、长行 子一、问
这个地方「应知」是把前面的因果作个总结,分成二段:第一段「长行」,第二段偈「颂」。看「长行」,「长行」有一个问跟答,先看问:
复次,云何应释彼相?
生命的因果相,应该怎么来作总结的说明呢?我们看回答:
子二、答(分二:丑一略显;丑二更释) 丑一、略显(分二:寅一显依他中非有及有; 寅二显二非得及得同时) 寅一、显依他中非有及有
回「答」当中分二段:「一、略显;二、更释」。「略显」当中分二段:「一、显依他中非有及有;二、显二非得及得同时」。先看「依他」起当「中」,「非有」跟「有」的情况:
谓遍计所执相,于依他起相中实无所有, 圆成实相于中实有。
「遍计所执相」我们说过,是一种内心的妄想,或者说是一种思想。这个思想在「依他起」当中,是「实无所有」。就是我们刚开始由业力创造果报的时候,它就是一个根、尘、识──六根、六尘、六识,那是在根、尘、识的互动以后,才产生妄想。所以如果从「依他起」的本身来说,依他起是没有所谓的遍计执。也就是说,其实我们的遍计执是由后天的教育,还有我们自己在生命当中的一些分别,所谓的邪教邪分别而产生的,不是说你一出生就是这样的。就是说,就算你今天是一个这样的果报体,如果你出生在西方,从小接受西方的教育,那你也会产生西方的遍计执,那是后天引生的,这个跟依他起没有关系。所以从「依他起」最初的「相」貌来说是「实无所有」,那是由于后天的邪教邪分别所引生的。这个「圆成实相」是真「实有」的,这个依他起它所依止的我空、法空的理体,是真实存在的,这一部分你不能说没有。这个地方是从依他起当中,讲到遍计执是非有,圆成实是有,先讲这个观念。再看第二段:
寅二…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