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三卷

  第三三卷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一四页:

  

  第三三卷

  

  己三、论造大乘法释(分二:庚一标列三相;庚二释说三种)

  

  我们这一科是讲到「所知相」。「所知相」的内涵简单的说,就是发明生命的差别相。本论把生命的差别相分成三大类: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跟圆成实相。这三大相我们可以先把它切割成二部分来了解:依他起相跟遍计所执相,是属于现象的部分,它是会生灭变化的;圆成实相是属于生命本体的部分,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它是不生不灭的,不管你的因缘怎么样,它都是不变化的。所以我们刚开始了解三相的时候,你可以从变化的现象界、跟不生不灭的理体来了解,问题最严重的是现象界。佛法把众生的现象界分成二类。一个是依他起相:这个依他起就是依止我们的业力所创造的生命果报,它的整个相貌有六根、六尘、六识,就是我们前生由于过去的业力,我们有一个根、有一个能受用的识、有一个所受用的尘。这当中有天人的根尘识、有人间的根尘识、有三恶道的根尘识,这个都叫做依他起相。当这样的一个生命现象出现,它开始活动的时候,很自然的会产生一种妄想执着;这妄想执着也不知道怎么来的,只要你一动就带动妄想执着,这个妄想执着有我执跟法执的差别,这就叫做遍计所执相。当我们的妄想执着产生的时候,这个遍计执就会引导我们去造作有漏的业力,所以造业是由遍计执来引导的。一个人如果没有遍计执的话,你就入涅槃了,你不会造业了。当我们这个遍计执,引导我们生命体的依他起去造业的时候,这个业又创造另外一个依他起的果报;另外一个依他起在活动的时候,又产生遍计执,又造业,又得另外一个果报: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生命会不断轮回的关系。因为依他起一动就产生遍计执,遍计执又创造业力,又创造另外一个依他起,这依他起它又会产生遍计执。佛法解释生命的现象是这样子产生的,由业力创造了因缘的依他起,由我们的分别心又产生遍计执。今天面对这样的生命轮回,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本论的意思就是说:我们面对遍计执跟依他起,应该生起一个观照的力量。如何观照呢?蕅益大师说:你应该观照它「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就是说我们在产生活动的时候,产生的我执、法执这一部分,是应该用空观把它空掉的,这一部分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当我们内心空掉我执、法执以后,我们生起的善念去创造善业,去得安乐的果报,这样的依他起是应该保留的。所以我们从「遍计本空,依他如幻」,我们知道在整个现象的变化当中,什么是我们该消灭的,什么是我们该保留的,你的概念就会很清楚。在《金刚经》中,菩萨们在修行上就问佛陀:「菩萨摩诃萨发了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以「无住而生心」来回答菩萨。其实这个无住生心,就是我们本论所说的「遍计本空,依他如幻」。「无住」就是空观,它所对治的就是我们心中的我执、法执的遍计执。「生心」就是当你空掉我执、法执的时候,你不能入涅槃,你这个时候入涅槃,就是入了小乘。你在空掉我执、法执的时候,要生起清净庄严的妙用,这就是所谓的「依他如幻」。就是说保持你的生命现象,保持你的明了性;但是把明了性当中产生的我执、法执去掉就好,那个明了心性不能去掉。这就是所谓的「遍计本空,依他如幻」,也就是本论整个修学的宗旨。这个宗旨,本论讲到六科,这个地方是第六小科「释契经」。「释契经」当中,前面的二段,主要是讲大乘佛法如何表达?所谓四种意趣、四种秘密。就是在大乘经典当中,佛陀是如何来表达法义的?这个表达的方式有四种意趣、四种秘密。这一科「论造大乘法释」,就是我们应该如何解释经典的内涵。前面是表达的方式,这个地方是讲到经典本身的内涵,这大乘法的内涵。这个地方有二科:「一、标列三相;二、释说三种」。先作一个总标,再各别解释。看第一科「标列三相」:

  

  庚一、标列三相

  

  若有欲造大乘法释,略由三相,应造其释。 一者、由说缘起;二者、由说从缘所生法相; 三者、由说语义。

  

  这个地方是说:假设有人发了菩提心,他想要令大乘佛法久住世间,他应该怎么办呢?若要「造大乘法释」,要去解释大乘佛法的义理,这菩萨应该如何来解释大乘佛法的义理呢?「略由三相」,你应该要具足表达三种主要的内涵。第一个内涵「由说缘起」,你在表达大乘佛法的时候,要宣说诸法的缘起。这个地方的「缘起」,是说明一切法能生的因。就是为什么会有畜生的法界出现?为什么会有饿鬼的法界出现?为什么会有地狱的出现?乃至于有人天的果报出现?这一切依他起的果报是怎么出现的?这一部分你应该先交代。所谓「缘起」,就是一切法能生之因。「二者、由说从缘所生法相」:前面是讲因相,这个地方是讲果相,就是说「从缘所生」的这些差别果相是什么?当我们由前面的因带动业力,创造这个果报以后,这个果报我们应该如何来了解呢?这个地方是讲到对果报的了解。「三者、由说语义」。前面的二科讲到世间的有漏因果,这一科是讲到出世间的无漏因果。这个「说语义」是赞叹佛菩萨清净的功德,包括了因地的功德,也包括了果地的功德。所以我们在解释大乘佛法,无著菩萨引导我们,应该从这三个角度来开显大乘佛法,才能够合乎佛意:一个是讲因相,一个是讲果相,一个是讲佛菩萨的功德。这一段是一个总标,把三相的内涵标出来;这以下的「庚二、释说三种」,就各别解释了。

  

  庚二、释说三种(分三:辛一说缘起;辛二说缘生法相; 辛三说语义) 辛一、说缘起

  

  「三种」当中有三段:「一、说缘起;二、说缘生法相;三、说语义。」先看第一段「说缘起」:

  

  此中说缘起者。如说: 言熏习所生,诸法此从彼, 异熟与转识,更互为缘生。

  

  生命的现象是由业力所创造的。那我们就会问:为什么这个人会去造业呢?是什么样的力量去引导他造业的呢?这个地方就作了说明:「言熏习所生,诸法此从彼」。一个人会造业,一定是先有一个思想,就是这个「言」──名言。这个思想若是来自智慧的观照,那这个思想是善良的思想;这个思想若是来自愚痴的妄想,那这个思想就是邪恶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从无始劫来,有很多很多思想的熏习,这个思想的熏习就产生了很多的种子,这叫「言熏习」而产「生」的种子:这个地方是讲现行熏种子。这个地方的现行,指的是我们过去的善恶思想。当这个种子变成种子以后,事情没有结束,「诸法此从彼」。我们先从这个「此」开始解释起。这个「此」指的是前面善恶思想的种子,这个种子遇到环境的剌激以后,又会产生一种思想的现行,又「从彼」而引生很多善恶思想法的现行,所以「此从彼」而引生了诸法:这个地方是讲种子起现行。我们刚开始的思想,可能是一个比较脆弱的思想。我们刚开始得到别人的教诫、或者由我们自己私下的分别,而产生一个思想。比如说念佛法门:这个人他是怎么成就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因为他创造一个净土的业。他是怎么创造净土的业呢?哦,他刚始要建立对净土的正确思想,他要思惟:我是业力凡夫,在生死中流转,无有出离之缘。我知道三界是很可怕的,有很多的烦恼障、业障、报障的障碍,我很想出去;但不幸的是──我一点办法都没有。你要相信你自己没有出离的因缘。第二个,你相信阿弥陀佛有本愿的功德,他决定能够救拔你,这个时候「一心归命,通身靠倒」,靠倒在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当中。所以你就是从大乘的经典、或者祖师的开示当中,建立对净土归依的思想,然后依止这个思想去念佛。念佛以后,种子起现行,这个时候你会产生一种殊胜的感受:「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进入到你的身口意以后,你的身口意会有变化,你会感到一种功德的相貌出现,这个时候你又产生一个更强烈的思想、更归依的思想,这个思想又去创造业力。如是的展转,你就把净土的功德创造出来。所以世间上所有果报的起源,都是你先有一个思想。所以在唯识学上说:没有思想所造的业,这个业是不能产生总报的,叫做无故思所造业,这种业是没有力量的。所有强大的业力,都要由思想所推动。这就是为什么在唯识学,它是以名言种子为主导;业种子只是一个……,你造了什么业,那只是一个助缘而已。你的思想,是你生命的一个主导者。这个地方是「法说」,以后就开始「合法」了。「异熟与转识,更互为缘生。」从我们八识的关系来说,根本识的种子跟前七识思想的现行,会产生互相展转的作用。前七转识的思想熏习阿赖耶识(有很多的种子),种子遇到环境的剌激,又带动了思想,思想又去熏习阿赖耶识,这样子展转的作用,就「互」相的增上,使有情众生这生命的水流,开始不断的流动下去。这个地方是把我们生命产生的因地,作一个说明。

  

  我们在讲生命的时候,佛法习惯性把它分成果报相跟因地相。这个果报,我们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天命不可违。你今生是一个男人、是一个女人,你很难去改变这样的一个事实。我们只有务实地去面对,所以果报不是我们在乎的重点。重点是你用这个果报,又去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就是造什么业!这个因地是我们所在乎的。因为果报你没有选择,那是前生的因缘。所以佛法认为过去发生的事情是不能改变的,但是你未来有无量的希望。你未来要何去何从,那就看你是依止什么样的思想。

  

  你看孔夫子,他三岁丧父、十六岁丧母,他的青少年运是非常不幸的。没有父母的依靠,在古时候是非常悲哀的。等到他十五…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