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三卷▪P3

  ..续本文上一页、显二非得及得同时

  

  由此二种,非有及有,非得及得,

  

  未见已见真者同时。

  

  这一段的论文,我们分成二段来说明。第一段讲到实际的情况,「由此二种」,是说圆成实相跟遍计执是「非有」跟「有」,这个遍计执是「非有」,圆成实是「有」,这个是实际的情况。这以下讲到凡圣的差别,「非得及得,未见已见真者同时」,就「未见」真理跟「已见」真理来说,圣人是「已见」真理。一个已见真理的圣人,他的圆成实是「已得」,遍计执是「非得」,他得到圆成实,他破坏了遍计执,所以圆成实是「已得」,遍计执是「非得」。就一个凡夫来说,他是「未见」真理,他的圆成实是「非得」,但是他的遍计执是「可得」,他是活在妄想当中,所以他看不到我空、法空的真理。所以这个地方讲「未见已见,非得已得」是「同」时的,这二种情况是同时存在的。也就是说,对一个凡夫来说,他永远活在遍计执;对一个圣人来说,他内心永远是空空荡荡的,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二种是同时存在的。看「更释」,这个「更释」是作总结:

  

  丑二、更释

  

  谓于依他起自性中,无遍计所执故,有圆成实故,于此转时,若得彼即不得此,若得此即不得彼。

  

  所以在「依他起」当中,基本上是没有妄想执着的存在;但是它的体性──我空、法空是存在的,这是讲真实的情况。以下讲到凡夫在这样的一个生命当中的差别:就着凡夫来说,在生命运「转」的时候,「若得彼即不得此」,凡夫是「得」到「彼」──遍计执,但是失掉了圆成实。凡夫没有一个人是恢复到清净的本性,每一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思想去造业,没有一个人是客观的,没有一个人。圣人呢?「若得此即得彼」,圣人永远是活在平等的法性中,随顺众生,该怎么做好,他就怎么做,他自己没有任何意见,所以圣人是得到圆成实,而没有遍计所执。这个地方是说凡夫跟圣人内心世界的差别。我们看「癸二」的偈「颂」,作一个总结:

  

  癸二、颂

  

  如说: 依他所执无,成实于中有, 故得及不得,其中二平等。

  

  所以说在依他起性当中,「依他所执」的遍计执是没有的。这个地方我说明一下。在依他起当中所产生的遍计执是没有的,不是依他起没有,而是依他起当中所产生的遍计执,这一部分是要破坏的;而圆「成实」是我们应该去追求、去观照的,这是真实的存在──遍计本空,依他如幻,最后悟入圆成实。所以「故得及不得,其中二平等」,所以凡夫他得到妄想,圣人得到空性,每一个人都有所得、有所失,这样子是平等同时存在的。

  

  这一段就是说,当我们今天要为众生开演大乘佛法的时候,你一定要先说明众生的因果相。生命的果相是依他起,但是这个依他起是由因地的遍计执去带动的。我们刚刚讲过,是由思想产生行为,由行为才产生果报,所以这个思想是决定我们果报的关键。所以佛陀在经典上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所有痛苦的果报,都是由错误的思想产生的。我们今天有这个果报,你回忆一下,你今天的果报,有些果报你很满意、有些果报你不满意,那表示你过去,有的思想是对的、有的思想是错的,前生的思想创造今生的你。你今生有什么思想,就会影响来生,「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既然这样,那我把思想都破坏掉好了?不可以!因为「诸佛正遍知海」,也是「从心想生」,所有诸佛的波罗蜜、所有清净的功德,也是要靠思想产生。你没有思想,你不能对弥陀产生归依,不能够缘众生苦,发菩提心。所以佛法是反对无想,佛法是认为你要扭转思想,这是关键。

  

  在心理学上,把这个思想叫做心灵的联想,这个心灵的联想会影响我们行为的造作。比如说:当你想到巧克力的时候,你会产生什么联想?有些人说:巧克力不错啊,会让我很有精神、很有体力。你对巧克力产生正面的思想,那我敢保证你一生当中,吃巧克力的机率会很多,你这方面造作的业力会很多。如果你说:这个巧克力不好,太甜了,会让我发胖,会产生很多的胃酸。如果你第一眼看到巧克力的时候,产生负面的联想,我看你今生吃巧克力,这样造作的业会很少。这个道理就是这样。比如说我们讲出家,刚出家的相貌,这个思想就是「缘名为境,取彼相貌。」当出家的相貌在心中出现的时候,你第一个产生什么联想?诶,出家不错啊,寂静安乐。如果你对出家是产生很多正面的联想,那我敢保证,你的出家生涯一定是快乐的时间多,而且你出家的生涯会很持久。如果你心中出现的出家影相是一个负面的联想:出家多不自在!你这种联想如果没有消灭,你的出家生涯,我看你痛苦的时间多,而且时间也不会太长。

  

  所以我们的思想,真的严重影响到我们的行为,也就影响到果报。所以我在打佛七的时候说:今天你要把佛号念好!就是说这个佛号是很容易忘失的。你说:我念佛,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没有错,心于佛号「专一安住」,那是一个点状的安住,这很容易;但是心于佛号「相续安住」,这个地方就有困难──相续也太难,念佛法门最难的就是相续。念一念,你的老朋友(呵──)、你的妄想又来找你了,就把佛号打掉。怎么办呢?再把佛号找回来。找回来念一念,你的老朋友又来找你,又打掉了!很多人都有这个困扰:这个佛号怎么样才能把它念好,让它相续?我告诉同学说:你这个念佛,勉强是没有用的、勉强是没有用的,你绝对不能硬干,你要疏导。就是说为什么他的佛号跑掉,他很快就找回来?你的佛号跑掉以后,要半个小时才找回来?它跑掉,找回来,一下子又丢掉,为什么?一切法一定有它的原因。就是说你想想:阿弥陀佛这个佛号,当它在你心中出现的时候,你有什么联想?你说你看到阿弥陀佛,完全没有任何的联想。那糟糕了!那这个佛号对你来说是可有可无,既然是可有可无的力量,那你怎么能够经常的去忆念他呢?不可能。有些人他佛号在心中出现的时候,他有很多正面的影响──我的业障很重,怎么办?靠这个佛号。我没有功德,别人很会布施、持戒,我什么都不会,我就只有靠这个佛号。我来生不想到三恶道去,怎么办呢?就靠这个佛号。佛号在他心中有很多正面的影响。就是说他很容易就跟佛号在一起,就算丢掉了也不会丢太久,马上就找回来。所以当我们今天看到一个所缘境,我们内心当中产生不好联想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要注意!你说:诶,我也没有造业。是的,你没有造业。但是你有一种潜在的危机在里面。我们经常会忽略这种负面的联想,其实这都是对生命很不好的遍计执。你看看经典,其实佛典里面,有很多东西都是让你修观用的,就是让你如何去创造一个正面的联想──对三宝产生正面的联想。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讲「遍计本空,依他如幻」,我们应该如何用正面的联想,来取代负面的联想,这是一个生命改造的关键。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三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