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叁卷▪P2

  ..續本文上一頁歲「而志于學」,用功了幾年,對整個聖賢之道有了心得,想要做官的時候,你看他:十五歲到五十歲的時候,有叁十五年的時間,他是不得志的,沒有一個諸侯願意重用他,他可以說是孤家寡人一個。我們從孔夫子的曆史來看,其實他十五歲到五十歲的時候,他是想要有所作爲的,對于他與生俱來的天命,他想要去抗拒它、想要有所改造。不能作官,我就一定要去「知其不可而爲之」。但是到了五十歲以後,你看他的思想變化了,開始知道一個人要「素位而行」。他認爲實踐理想,不一定要做官。他知道他的生命因緣,五十而知天命,他知道他的因緣應該從事教育,從教育當中去實踐「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而達到更好的效果。

  

  所以生命的本質,我們不一定說它怎麼樣,你就一定要怎麼樣。我們不能忽略前生業力所帶動的天命,重點是──在你的生命當中,你應該用什麼樣的思想來經營你的生命!就是說你的過程是特別重要,佛法是不重視結果的,它重視的是你這個過程──就是你的因地。這個地方是講到因相,就是說我們生命的水流,基本上是由業力所推動的,而産生業力的正是我們的思想。所以簡單的說,我們的生命是受著我們不同的思想,而産生不同的水流。那這一段說出它的因相,我們再看下一段:

  

  辛二、說緣生法相(分二:壬一釋轉識相法; 壬二釋應知相) 壬一、釋轉識相法(分二:癸一長行;癸二偈頌) 癸一、長行(分二:子一出相見體;子二顯彼叁相) 子一、出相見體

  

  前一段是講到因相,這個地方是講到果相。果相當中有二段:「一、釋轉識相法;二、釋應知相」。「釋轉識相法」當中有二段:「一、長行;二、偈頌」。「長行」當中又分二段:「一、出相見體;二、顯彼叁相」。先說明果報體它有能所的見相二分:

  

  複次,彼轉識相法,有相有見,識爲自性。

  

  這個果報體有根塵識,這個根塵識以識爲主──這個「轉識」,前七的轉識。前七轉識,我們簡單說就是六轉識,就是有六個識,這六個識有體跟用的關系,當它生起作用的時候是「有相、有見」。聖人的心識在活動的時候,是沒有能所、離諸對待、一真法界;但凡夫的心在活動的時候,是有能所,有一個能見的見分跟所見的相分,有能見跟所見。這個能見、所見當它攝用歸體的時候,就是現前明了的心識,就是「識爲自」體。所以這一段是把心識的體、用關系標出來。當我們這一念心一動,就又落入能見跟所見,這個時候就有叁相出現了,看下一段「顯彼叁相」:

  

  子二、顯彼叁相

  

  又彼以依處爲相,遍計所執爲相,法性爲相。

  

  由此顯示叁自性相。

  

  我們這個心識,當它産生作用,變成一個果報體的時候,其實就是「以依處爲相」,這個「依處」就是「依他起性」,就是有六根、六塵、六識。就是說六識它在了別的時候依止六根,依止六根去受用六塵,這個六塵是所受用、六識是能受用,就是它的一個依處,依他起處。這個依他起在活動的時候,一定會産生「遍計執」,它會産生一種思想,這個思想有二個方相:一個是以我執爲中心的我執思想,一個是以法執爲中心的法執思想,這個就是「遍計所執」。這個遍計所執,要依靠依他起才能夠生起。前面二個都是現象界生滅變化的因緣,第叁個是法性爲相。前面的現象界,它永遠依止我空、法空的真如理,這個就是整個生命的叁種相貌──一個現象界的因果跟妄想,還有它的本體界我空、法空的真理。這個地方引出半個偈「頌」:

  

  癸二、頌

  

  如說: 從有相有見,應知彼叁相。

  

  所以我們從能所當中,就看得出生命會帶動出「叁」種「相」貌。生命的叁種相貌,其實最主要的是要看它的遍計所執相。遍計所執相它有二個部分:一個是以我執爲主的我執相貌,一個是以法執爲主的法執相貌,這樣子就帶動不同的生命的因緣。

  

  我們看東方文化跟西方文化的差異:東方的文化,主要是以人爲本,它以我執爲本;西方的文化是以法爲本,它重視的是儀軌法則。東方人對儀軌法則永遠是參考的,他強調的是人情事故。比如美國如果跟日本提出建教合作,美國的高級工程師到日本去駐廠的時候,感到非常驚訝,他說:你們的公司怎麼這樣子呢?做主管的能力比較差,做員工的能力比較強!你這個主管的能力差,怎麼帶動能力強的員工呢?日本人說:爲什麼不能這樣子呢?做主管的比較資深,他雖然能力差,但是他資深,他做主管;這個員工比較資淺,他做員工。你(員工)能力強沒關系,(主管)把工作給員工做就可以了,爲什麼不可以呢?所以你看美國人的思考,他人跟人之間的互動,強調的是權利跟義務;中國人永遠是強調以人爲本──人的感受。所以你看西方人在溝通事情的時候很簡單,他們二個人坐下來,把應盡的義務跟應享的權利溝通一下,大家達到一個彼此都能夠滿意的條件,這樣的座談就ok了。你要是跟中國人溝通事情,你跟跟他講一個小時,前面的半個小時你先陪他聊天(哈──),你不能忽略聊天。爲什麼?中國人是很強調感受的,他對你的感受不好,其它的都不用談了。那你把感受氣氛帶好以後,後面什麼事都好商量。中國人強調感受的,這個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所以在中國社會上下的互動,是西方國家一直不能理解的。西方的老板(上級)要選擇一個員工,一定考慮到你的能力,你能夠爲我做什麼事?你爲我工作,有多少的貢獻,我就給你多少的薪水,他們是以法來論斷彼此間的價值。中國的領導者,他不會很在乎員工有沒有能力,他最在乎的是──下面的員工對于我這個老板,就是你心中有沒有我的存在(笑──),這個永遠是第一順位。

  

  我剛開始出家學佛的時候,對中國式的這種溝通方式,很不能適應。後來我慢慢研究中國文化就體會到:我們既然有這樣的因緣,我們就應該要面對。不管好壞,事實上是如此,中國人他是以人爲本的。所以你看中國人對于軌範這樣的規矩,他永遠只是參考的。比如說:一個母親叫他的兒子:小華,你去買萬金油回來。你跟中國人講什麼話,他說:好好好!沒問題。結果小華回來的時候,是買一瓶綠油精。這母親說:叫你買萬金油,你怎麼買綠油精呢?沒辦法,萬金油都賣光了,現在都用綠油精,不用萬金油了。所以中國人他會以人的思考感受,來帶動整個生命的軌則。所以我們中國文化的一個立足點,它是從人性來考量,以克己複禮爲先,然後帶動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聖賢之道,以這個爲中心目標。但是西方的文化,它重視的是自然科學,探討自然。它可以花叁十年的時間,陪著海豚生長,看看海豚是怎麼生活,它們彼此之間怎麼溝通的?他對這個自然科學所花的時間是最多。中國人則是要求一個人如何克己複禮的君子立身處世之道。所以很多人說:你看東方文化,好象沒有發展很多科學的東西出來。這樣的指責是不對的,因爲中國人認爲這樣的追求是沒有意義的,你追求這種東西不能讓一個人趨吉避凶。中國人的文化是要求一個人──君子雲何立身處世,這是它的一個重點。中國幾千年有智慧的人,都是在這個地方下功夫。

  

  所以我們看,生命的確有差別相,這個差別的因緣就是來自于不同的思想。一個是以人爲本的價值觀,一個是以法爲本的價值觀,佛法認爲這二個都是遍計執。當然遍計執不同,就會帶動不同的生命差別,這個都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就是說你要改造自我,你一定要先了解自我,因爲每一個我都是不同的。這個方法適合他,不表示適合你。所以你要先了解自己,你就知道你應該要加強哪一部分思想,他有這部分的問題,你不見得有這部分的問題。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講到我們生命的因果互動,是由遍計執而帶動你的依他起,依他起是由遍計執所帶動的。

  

  壬二、釋應知相(分二:癸一長行;癸二頌) 癸一、長行 子一、問

  

  這個地方「應知」是把前面的因果作個總結,分成二段:第一段「長行」,第二段偈「頌」。看「長行」,「長行」有一個問跟答,先看問:

  

  複次,雲何應釋彼相?

  

  生命的因果相,應該怎麼來作總結的說明呢?我們看回答:

  

  子二、答(分二:醜一略顯;醜二更釋) 醜一、略顯(分二:寅一顯依他中非有及有; 寅二顯二非得及得同時) 寅一、顯依他中非有及有

  

  回「答」當中分二段:「一、略顯;二、更釋」。「略顯」當中分二段:「一、顯依他中非有及有;二、顯二非得及得同時」。先看「依他」起當「中」,「非有」跟「有」的情況:

  

  謂遍計所執相,于依他起相中實無所有, 圓成實相于中實有。

  

  「遍計所執相」我們說過,是一種內心的妄想,或者說是一種思想。這個思想在「依他起」當中,是「實無所有」。就是我們剛開始由業力創造果報的時候,它就是一個根、塵、識──六根、六塵、六識,那是在根、塵、識的互動以後,才産生妄想。所以如果從「依他起」的本身來說,依他起是沒有所謂的遍計執。也就是說,其實我們的遍計執是由後天的教育,還有我們自己在生命當中的一些分別,所謂的邪教邪分別而産生的,不是說你一出生就是這樣的。就是說,就算你今天是一個這樣的果報體,如果你出生在西方,從小接受西方的教育,那你也會産生西方的遍計執,那是後天引生的,這個跟依他起沒有關系。所以從「依他起」最初的「相」貌來說是「實無所有」,那是由于後天的邪教邪分別所引生的。這個「圓成實相」是真「實有」的,這個依他起它所依止的我空、法空的理體,是真實存在的,這一部分你不能說沒有。這個地方是從依他起當中,講到遍計執是非有,圓成實是有,先講這個觀念。再看第二段:

  

  寅二…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