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二卷▪P4

  ..續本文上一頁以單靠信心,而不強調發願跟持名,其實這個信心會打問號:你到底信心是真信?或者只是仰信?這個都值得懷疑。你說你不發願,你相信……,什麼叫「信心」?簡單的定義,印光大師說,信心就是:第一個你相信「娑婆是苦,極樂是樂」;第二個,你相信阿彌陀佛有救拔你的能力。這是二個信心,相信娑婆是苦,極樂是樂,而且阿彌陀佛能夠救拔你;但是你是不是真實的發願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其實這個發願也很重要! 還有持名,蕅益大師說:一個人不持名,你說你信心具足,這個很值得懷疑。你說你很想往生、你也相信你可以往生;但是你平常的時間,你不持名就用來打妄想,然後你說你信願具足,這真的值得懷疑。一個人沒有持名,而說信願具足?你可以持得少一點,你盡你的力量,把時間撥出來持名。但是你有時間,而不用來持名,你甯可用來打妄想,然後你說你信心具足,這個信心值得懷疑! 所以本願念佛,其實中國的祖師,現代很多的大德,也是抱存著質疑的態度。所以,這個法門弄得好,就很好;但是你要錯認祖師消息,可能到臨命終的時候,你會高估了你的實力。這個法門,我們不要說好壞,就是說這個法門,如果你弘揚它的時候,某一個人聽到,他覺得很歡喜:「唉呀,原來往生淨土,它也不要持名、也不要定課、也不要厭離娑婆,反正娑婆世界我該怎麼愛,照樣再愛,也不要持戒、也不要修止觀,只要信心具足就可以往生了。」如果他錯認消息,産生這樣的想法,到臨命終的時候,他會失望。所以說你弘揚佛法,你要小心,別人是不是會産生錯認消息?就是你的理解跟他的理解會有不同。當然你要說總持,這個「信」包括了戒定慧,也包括了所有的信願行:說你真實信心,你絕對會持戒;你真實信心,一定會修忍辱;真實信心,一定會修禅定、修智慧,那就不同了。那你是圓修,舉一法而統攝一切法,那這樣子對你來說是可以的。如果對方産生錯認消息,認爲單一的信心就可以往生,那你可能會使令他誤判局勢,到時候他不往生,是你誤導他。 所以,我覺得:除非這個人根器很利,要不然你最好是再講多一點,(呵──)講多一點,就是信、願、持名,而且這個還不夠,有正行、還有助行。因爲你只有信、願、持名的正念,你心中有正念,你要不持戒,前面充滿了石頭;你這部車開得很快,前面很多的障礙,你也不見得跳得過去。你要修習所有的善業,廣修福德資糧、斷除罪業,這樣你這個車子,在高速公路上,還開得比較順暢一點。所以,如果你弘揚淨土法門,單單只靠信心,我覺得會有危險。這一段大家再體會一下。

  

  問:顯教跟密教都有修持「普賢十大願王」的法門,請問法師:在密宗當中,「普賢十大願王」是怎麼修持?

  

  答:诶,我也不是修密教的。不過是這樣子的,我們作一個總說。佛法的修學,我們可以分成二種:一個理、一個數,一個道理、一個方法。「數」,每一個人不同,有些人持咒、有些人念佛、有些人禮拜、有些人贊歎、有些人結手印,但是那是一種方便──「數」(數是計數的數);但是「理」是相通的,沒有一個人不明白心性的道理,就可以修行,你不明白道理,你在那邊結手印,那跟你在那個地方做什麼事,是差不多的。就像我們中國文化一樣,中國文化到了末年的時候,只有「數」,沒有「理」:我的親人往生了,掉叁滴眼淚,捶捶胸、跺跺足,沒有悲淒之心、沒有仁愛之心。所以說佛法的修學,不離開「理、數」二門,就是:第一個明白道理,你要生起真實的理觀,你要知道所有的法門都是稱性起修,「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依止一念「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清淨明了的心,來修所有的善法,還是回歸到破除心中的妄想、開顯內心的真如,「稱性起修,全修在性」。這個道理你懂了,你修什麼「數」,你結手印也好、大禮拜也好,什麼都好。那你這個道理不懂,所有的善法只叫做善業。當然每一個法門的方便,的確是不同。有些人喜歡這樣、有些人喜歡那樣,但是這個道理是不變的。你修密宗,你也是要通達顯教的道理,也是要明白一心叁觀的道理。

  

  問:法師慈悲!如果凡夫所得的一心不亂,只能夠維持一段時間,最多可能有二叁年,慢慢的又退失掉,又恢複未念佛之前那種妄想心。請問法師,如果今生沒有辦法再成就一心不亂,那臨命終的時候,過去的那些功德,會不會再顯現出來,令我們往生成就呢?

  

  答:臨命終的時候,過去那些功德會不會再顯現出來?就是說有些人曾經得到一心不亂,後來退失掉了,臨命終的時候會不會顯現?如果你是退失掉了,以蕅益大師的標准,那表示你沒有真實的淨業成就,那只有禅定,就是止的力量,你當中沒有觀的力量,所以那個止容易退。如果是退的話,你過去的功德能不能表現?那就端看你臨命終,是不是能夠生起正念。就是說:你過去曾經有一段很用功的加行,念了很多的佛,這個佛叫做現行熏種子,回到阿賴耶識成就一種善種子。但這個種子在臨終是不是能表現出來?那你必須用臨終的正念去刺激它。如果你臨終起了惡念,那這個善種子表現不出來,但是不會失掉,可能你來生再受用,繼續用功。就是說,往生有二種:一種是淨業成就,就像蕅益大師說的:「不必別人助念,他正念往生」。就像一顆樹,它往西方已經堅固的傾倒,你再怎麼樣砍斷,它只有往西方倒下去,沒有其他的選擇,這個叫做淨業成就。第二種人是淨業不成就,他的內心不決定,他有善念、也有惡念、有很多錯綜複雜的念,這個時候,沒有淨業成就,就必須要靠臨終的助念,就是靠臨終的開導安慰,把他過去成就淨業的善根、淨土的善根,把它帶動、生起現行,這個時候正念現前,跟彌陀的功德感應道交。 所以你曾經有這個功德退失掉了,臨終能不能顯現?那就看你臨終是不是能夠生起正念。有正念才能夠帶動你的善種子,是這個道理。

  

  好,我們這學期的課,就跟大家學習到這裏,回向。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二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