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二卷▪P3

  ..续本文上一页佛陀的应化身,因为他因地悲愿的不同,而有不同应化身的安立。所以释迦牟尼佛的应化身跟毗婆尸如来是不同的,他们所教化的众生是不同的。佛陀为什么讲相同呢?那是约着「平等」的法身来安立,佛佛道同的法身安立。这个地方是说明,虽然方便有多门,但是归元无二路,在果证上,我们不必在这因地的过程上作太多的分别,其实目标是一致的。这样子的说法,是约着「平等意趣」而安立。

  

  辛二、结名意趣

  

  如是名为四种意趣。

  

  所以佛陀对于不同的根机,有四种说法的差别。总而言之,这个地方,我看古德的注解,他是说:这一段的「四种意趣」,是约人的根机而安立的。总之,弘扬佛法的目的在于利益众生,弘法利生。就是说,你身为一个法师,你的责任就是让众生产生欢喜跟希望,让他愿意修学佛法。任何一个法,如果因为你的教授,大家退失信心,你这个弘法就是失败,因为你不知道「意趣」,你不知道众生应该用什么根机来引导他。所以这个地方是说明,弘法是要观机的。这个是讲到「如是名为四种意趣」。

  

  庚三、释四秘密(分四:辛一令入秘密;辛二相秘密; 辛三对治秘密;辛四转变密) 辛一、令入秘密

  

  前面的「意趣」是讲到根机,这个地方是讲法门的差别。「四」种「秘密」有四段:「一、令入秘密;二、相秘密;三、对治秘密;四、转变秘密。」先看「令入秘密」:

  

  四秘密者:一、令入秘密。谓声闻乘中,或大乘中。依世俗谛理,说有补特伽罗,及有诸法自性差别。

  

  佛法修行的道次第,我们刚开始要修学的是什么呢?不管是小乘的教法、「或」者「大乘」的教法,刚开始所修学的佛法,都是修学「世俗谛」的道「理」,就是因缘果报的道理。我们刚开始相信造善业成就安乐的果报、造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佛法在因缘果报的安立当中,就假设了一个虚妄的我相,所谓的「补特伽罗」;还有种种所受用的法相──有生死的杂染相、痛苦相,有涅槃的清净安乐相:所以佛法刚开始修学的时候,是「依」止「世俗谛」安立的。刚开始你先相信在生命当中,有无量的生命,而这个生命的决定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业力,所以我们应该注意生命的过程,而不是注意结果,就是积集业力,刚开始就是从归依三宝,断恶、修善,来修学世俗谛,所谓的道前基础。

  

  辛二、相秘密

  

  二、相秘密。谓于是处,说诸法相,显三自性。

  

  前面是从世俗谛来开显佛法,这个是讲胜义谛。佛陀对某一类的众生,讲到「诸法」的差别「相」,开「显三自性」的道理,讲到遍计本空,依他如幻,这个时候,就不讲有一个补特伽罗在那边流转,把一切法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这个三自性也说明了三无性,自性空。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那是会归到一念的心性,无有少法可得,自性般涅槃;但是你一动,你动一个念头,就落入了三自性,遍计本空,依他如幻;但是你摄用归体的时候,那是自性般涅槃,无有少法可得。佛陀是从最初的布施、持戒当中,进一步的修学止观,讲到「相秘密」。这个「相秘密」,要以令入秘密的道前基础作基础。欢喜、生善,看第三破恶:

  

  辛三、对治秘密

  

  三、对治秘密。谓于是处,说行对治八万四千。

  

  我们在修止观的时候,会产生遮障,或者是罪业引生的业障、或者是烦恼引生的烦恼障,佛陀告诉我们拜忏「对治」。瞋心重的,佛陀说修慈悲观;贪心重的,修不净观。这是讲到「对治」的破障法门。看第四个入理,讲到不二法门:

  

  辛四、转变秘密(分二:壬一长行;壬二颂) 壬一、长行

  

  第四、转变秘密。谓于是处,以其别义,诸言诸字即显别义。

  

  什么叫「转变」呢?佛陀在某一个特殊的因缘当中,讲到一些特「别」的意「义」,这个特「别」意「义」讲不二法门。什么叫不二法门呢?就是用一个「言」跟「字,来开「显」一种特殊的意「义」。这个「言」是约单一的字叫「言」,「言言」把它组合起来,多言叫做「字」,以这样来开「显」特殊不二法门的涵义。比如说下面有一个偈「颂」,什么叫不二法门呢?

  

  壬二、颂

  

  如有颂言: 觉不坚为坚,善住于颠倒, 极烦恼所恼,得无上菩提。

  

  这个「觉」就是心中的如理作意,「不坚」是凡夫生灭的妄想叫「不坚」,变化的。我们在「不坚」的妄想当中,不断的如理作意,就能够把妄想转成「坚」,这个「坚」就是禅定,显现这个明了寂静的禅定,「觉不坚为坚」,转妄想为禅定。第二个「善住于颠倒」,这个是修智慧。这个智慧怎么修呢?就是在我们人事的因缘当中,我们产生很多的「颠倒」,然后从这个地方产生智慧的观照,叫「善住于颠倒」。就是在妄想颠到当中,去观察遍计本空,然后再观察依他如幻。第三个「极烦恼所恼」,这是修大悲。这个大悲心怎么修呢?就是在生死的烦恼当中,为「烦恼」所恼的时候,我们要生起大悲,历事练心。

  

  依止上面的禅定、智慧、大悲,就能够成就「无上菩提」。这个地方为什么叫「转变秘密」呢?因为前面不管是持戒、修止观都是静中修,都一定要远离妄想、远离颠倒、远离烦恼的。这个地方就开始历练了,你有一点基础以后,这叫妄想中修禅定、在颠倒中修智慧、在烦恼中修大悲,佛陀讲这个话就是「转变」,就是用转识成智的方法来修。

  

  这个地方是讲法门的次第,有四个。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四种意趣」跟「四种方便」,我们出家众要学习。就是说,虽然佛法有很多的真实义要成就,但是它这个真实义,你不可能马上开显,「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你要有次第,要依止「四种意趣、四种秘密」来开显。

  

  好,我们这学期的课就先讲到这里。我们简单的回答一些问题。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一真法界当中,是否还有所谓的圆成实性呢?

  

  答:我们讲「一真法界」,那是约心性的理体来说,叫一心法界,那是离诸对待的。离诸对待的时候,你没有圆成实性的名言可得,但是它一定跟圆成实性相应的,一定是无所得相应的。但是一般我们讲三自性,那是约着你心念一动以后,才安立三自性。但是你摄用归体的时候,那是你不能讲话的地方,「说似一物即不中」,你不能讲话。所以一心三观,当你会归到一心的时候,那是自性般涅槃,那没有什么观不观的道理。但是你起观的时候,那是在对治了,就有所谓的空观破除妄想、假观修习善法、中观来作调和。所以一真法界当中,我们就不讲三自性了,那是一切法如的境界,那是一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理体。所以我们在观心的时候,理体跟作用有所差别,作用是要对治,理体是离诸对待。所以一真法界,我们就不论什么三自性。

  

  问:「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一切法」,是不是包括圆成实性呢?

  

  答:圆成实性是我空、法空的真如,当然这个地方的一切法,包括杂染法、也包括清净法。如果从过程来说,圆成实性也是要想。你说修空观你不想吗?你一路的无想,那你这个空观没有办法现前。所以说圆成实性的真如,刚开始也是要想,你要想「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假藉这个文字的想象,这个时候,把你这一念心,带入到真理的境界去,所以我们的心跟我空、法空的真理,要有文字的引导,刚开始是这样子的。所以「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法包括了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

  

  问:在凡夫地还没有转识成智,为什么我们第一念所见的是真实相?

  

  答:大乘佛法的真实相,包括了世俗谛,也包括了胜义谛。你说因缘果报,它是生灭,但是它也是真实相。在唯识学讲「真实相」的意思是说:只要它是种子所生,它是实种生的,就是真实相。比如说,我现在看到这个花,你说这个花是不是真实相?这个花是我们的种子所显现出来的,没有种子怎么会有花呢?所以它是依他起,依他起是有的。但是你看到花以后,你心中出现一个影像,开始变化:哦,这个花跟我昨天看的花有不同。然后生起很多的影像。这个影像是什么?它不是种子生的,那是你的妄想捏造出来的。这个以佛法来讲就不是真实相,这个是虚妄相。由实种所生的,由种子所生的依他起,还有依他起本性是空性的真如,这二个都是真实相;虚妄分别心所生的,佛法讲遍计所执性,这是我们该破的。

  

  问: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应如何解释?

  

  答:心、佛、众生,它有三个法,这三个法,当然「心」是总相,这个「心」通于佛心,也通于众生心。为什么说没有差别呢?没有差别,是从本体上来说没有差别。你要从因缘上来看,佛的心是万德庄严、众生的心是惑业苦,但是你把这些因缘法拨开以后,佛的心是自性般涅槃、众生的心也是自性般涅槃,体性上是无差别的,是这样子的,是从本体上来说没有差别的。

  

  问:有人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靠着阿弥陀佛的信心,这个本愿,第十八愿的十念往生所摄。(法师答:这个日本宗很多都是有这种看法。)假设有人宿业所致,死时没有念佛的机会,如意外死亡等等,但此人只要是平日对弥陀佛的信心具足,就可以转此恶缘,得以往生,这个说法是否正确?

  

  答:这个日本真宗,它的「本愿念佛法」,从好处上来说,它给人很多的希望;但是这个法门也有它的不足点,就是太强调仰信,不强调发愿跟持名,还有持戒等种种的助行,这样可能会有误导的嫌疑。因为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所以蕅益大师讲「信、愿、行」这三个,虽然在性质上是独立的;但实际操作的时候,这三个是互相含摄的,信心影响愿力,愿力也影响信心,信、愿、行都互相影响。所…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