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二卷▪P3

  ..續本文上一頁佛陀的應化身,因爲他因地悲願的不同,而有不同應化身的安立。所以釋迦牟尼佛的應化身跟毗婆屍如來是不同的,他們所教化的衆生是不同的。佛陀爲什麼講相同呢?那是約著「平等」的法身來安立,佛佛道同的法身安立。這個地方是說明,雖然方便有多門,但是歸元無二路,在果證上,我們不必在這因地的過程上作太多的分別,其實目標是一致的。這樣子的說法,是約著「平等意趣」而安立。

  

  辛二、結名意趣

  

  如是名爲四種意趣。

  

  所以佛陀對于不同的根機,有四種說法的差別。總而言之,這個地方,我看古德的注解,他是說:這一段的「四種意趣」,是約人的根機而安立的。總之,弘揚佛法的目的在于利益衆生,弘法利生。就是說,你身爲一個法師,你的責任就是讓衆生産生歡喜跟希望,讓他願意修學佛法。任何一個法,如果因爲你的教授,大家退失信心,你這個弘法就是失敗,因爲你不知道「意趣」,你不知道衆生應該用什麼根機來引導他。所以這個地方是說明,弘法是要觀機的。這個是講到「如是名爲四種意趣」。

  

  庚叁、釋四秘密(分四:辛一令入秘密;辛二相秘密; 辛叁對治秘密;辛四轉變密) 辛一、令入秘密

  

  前面的「意趣」是講到根機,這個地方是講法門的差別。「四」種「秘密」有四段:「一、令入秘密;二、相秘密;叁、對治秘密;四、轉變秘密。」先看「令入秘密」:

  

  四秘密者:一、令入秘密。謂聲聞乘中,或大乘中。依世俗谛理,說有補特伽羅,及有諸法自性差別。

  

  佛法修行的道次第,我們剛開始要修學的是什麼呢?不管是小乘的教法、「或」者「大乘」的教法,剛開始所修學的佛法,都是修學「世俗谛」的道「理」,就是因緣果報的道理。我們剛開始相信造善業成就安樂的果報、造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所以佛法在因緣果報的安立當中,就假設了一個虛妄的我相,所謂的「補特伽羅」;還有種種所受用的法相──有生死的雜染相、痛苦相,有涅槃的清淨安樂相:所以佛法剛開始修學的時候,是「依」止「世俗谛」安立的。剛開始你先相信在生命當中,有無量的生命,而這個生命的決定點,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業力,所以我們應該注意生命的過程,而不是注意結果,就是積集業力,剛開始就是從歸依叁寶,斷惡、修善,來修學世俗谛,所謂的道前基礎。

  

  辛二、相秘密

  

  二、相秘密。謂于是處,說諸法相,顯叁自性。

  

  前面是從世俗谛來開顯佛法,這個是講勝義谛。佛陀對某一類的衆生,講到「諸法」的差別「相」,開「顯叁自性」的道理,講到遍計本空,依他如幻,這個時候,就不講有一個補特伽羅在那邊流轉,把一切法會歸到現前一念心性。這個叁自性也說明了叁無性,自性空。當我們攝用歸體的時候,那是會歸到一念的心性,無有少法可得,自性般涅槃;但是你一動,你動一個念頭,就落入了叁自性,遍計本空,依他如幻;但是你攝用歸體的時候,那是自性般涅槃,無有少法可得。佛陀是從最初的布施、持戒當中,進一步的修學止觀,講到「相秘密」。這個「相秘密」,要以令入秘密的道前基礎作基礎。歡喜、生善,看第叁破惡:

  

  辛叁、對治秘密

  

  叁、對治秘密。謂于是處,說行對治八萬四千。

  

  我們在修止觀的時候,會産生遮障,或者是罪業引生的業障、或者是煩惱引生的煩惱障,佛陀告訴我們拜忏「對治」。瞋心重的,佛陀說修慈悲觀;貪心重的,修不淨觀。這是講到「對治」的破障法門。看第四個入理,講到不二法門:

  

  辛四、轉變秘密(分二:壬一長行;壬二頌) 壬一、長行

  

  第四、轉變秘密。謂于是處,以其別義,諸言諸字即顯別義。

  

  什麼叫「轉變」呢?佛陀在某一個特殊的因緣當中,講到一些特「別」的意「義」,這個特「別」意「義」講不二法門。什麼叫不二法門呢?就是用一個「言」跟「字,來開「顯」一種特殊的意「義」。這個「言」是約單一的字叫「言」,「言言」把它組合起來,多言叫做「字」,以這樣來開「顯」特殊不二法門的涵義。比如說下面有一個偈「頌」,什麼叫不二法門呢?

  

  壬二、頌

  

  如有頌言: 覺不堅爲堅,善住于顛倒, 極煩惱所惱,得無上菩提。

  

  這個「覺」就是心中的如理作意,「不堅」是凡夫生滅的妄想叫「不堅」,變化的。我們在「不堅」的妄想當中,不斷的如理作意,就能夠把妄想轉成「堅」,這個「堅」就是禅定,顯現這個明了寂靜的禅定,「覺不堅爲堅」,轉妄想爲禅定。第二個「善住于顛倒」,這個是修智慧。這個智慧怎麼修呢?就是在我們人事的因緣當中,我們産生很多的「顛倒」,然後從這個地方産生智慧的觀照,叫「善住于顛倒」。就是在妄想顛到當中,去觀察遍計本空,然後再觀察依他如幻。第叁個「極煩惱所惱」,這是修大悲。這個大悲心怎麼修呢?就是在生死的煩惱當中,爲「煩惱」所惱的時候,我們要生起大悲,曆事練心。

  

  依止上面的禅定、智慧、大悲,就能夠成就「無上菩提」。這個地方爲什麼叫「轉變秘密」呢?因爲前面不管是持戒、修止觀都是靜中修,都一定要遠離妄想、遠離顛倒、遠離煩惱的。這個地方就開始曆練了,你有一點基礎以後,這叫妄想中修禅定、在顛倒中修智慧、在煩惱中修大悲,佛陀講這個話就是「轉變」,就是用轉識成智的方法來修。

  

  這個地方是講法門的次第,有四個。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四種意趣」跟「四種方便」,我們出家衆要學習。就是說,雖然佛法有很多的真實義要成就,但是它這個真實義,你不可能馬上開顯,「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你要有次第,要依止「四種意趣、四種秘密」來開顯。

  

  好,我們這學期的課就先講到這裏。我們簡單的回答一些問題。

  

  問:請法師慈悲開示,一真法界當中,是否還有所謂的圓成實性呢?

  

  答:我們講「一真法界」,那是約心性的理體來說,叫一心法界,那是離諸對待的。離諸對待的時候,你沒有圓成實性的名言可得,但是它一定跟圓成實性相應的,一定是無所得相應的。但是一般我們講叁自性,那是約著你心念一動以後,才安立叁自性。但是你攝用歸體的時候,那是你不能講話的地方,「說似一物即不中」,你不能講話。所以一心叁觀,當你會歸到一心的時候,那是自性般涅槃,那沒有什麼觀不觀的道理。但是你起觀的時候,那是在對治了,就有所謂的空觀破除妄想、假觀修習善法、中觀來作調和。所以一真法界當中,我們就不講叁自性了,那是一切法如的境界,那是一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理體。所以我們在觀心的時候,理體跟作用有所差別,作用是要對治,理體是離諸對待。所以一真法界,我們就不論什麼叁自性。

  

  問:「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一切法」,是不是包括圓成實性呢?

  

  答:圓成實性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當然這個地方的一切法,包括雜染法、也包括清淨法。如果從過程來說,圓成實性也是要想。你說修空觀你不想嗎?你一路的無想,那你這個空觀沒有辦法現前。所以說圓成實性的真如,剛開始也是要想,你要想「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假藉這個文字的想象,這個時候,把你這一念心,帶入到真理的境界去,所以我們的心跟我空、法空的真理,要有文字的引導,剛開始是這樣子的。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法包括了依他起、遍計執、圓成實。

  

  問:在凡夫地還沒有轉識成智,爲什麼我們第一念所見的是真實相?

  

  答:大乘佛法的真實相,包括了世俗谛,也包括了勝義谛。你說因緣果報,它是生滅,但是它也是真實相。在唯識學講「真實相」的意思是說:只要它是種子所生,它是實種生的,就是真實相。比如說,我現在看到這個花,你說這個花是不是真實相?這個花是我們的種子所顯現出來的,沒有種子怎麼會有花呢?所以它是依他起,依他起是有的。但是你看到花以後,你心中出現一個影像,開始變化:哦,這個花跟我昨天看的花有不同。然後生起很多的影像。這個影像是什麼?它不是種子生的,那是你的妄想捏造出來的。這個以佛法來講就不是真實相,這個是虛妄相。由實種所生的,由種子所生的依他起,還有依他起本性是空性的真如,這二個都是真實相;虛妄分別心所生的,佛法講遍計所執性,這是我們該破的。

  

  問: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應如何解釋?

  

  答:心、佛、衆生,它有叁個法,這叁個法,當然「心」是總相,這個「心」通于佛心,也通于衆生心。爲什麼說沒有差別呢?沒有差別,是從本體上來說沒有差別。你要從因緣上來看,佛的心是萬德莊嚴、衆生的心是惑業苦,但是你把這些因緣法撥開以後,佛的心是自性般涅槃、衆生的心也是自性般涅槃,體性上是無差別的,是這樣子的,是從本體上來說沒有差別的。

  

  問:有人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靠著阿彌陀佛的信心,這個本願,第十八願的十念往生所攝。(法師答:這個日本宗很多都是有這種看法。)假設有人宿業所致,死時沒有念佛的機會,如意外死亡等等,但此人只要是平日對彌陀佛的信心具足,就可以轉此惡緣,得以往生,這個說法是否正確?

  

  答:這個日本真宗,它的「本願念佛法」,從好處上來說,它給人很多的希望;但是這個法門也有它的不足點,就是太強調仰信,不強調發願跟持名,還有持戒等種種的助行,這樣可能會有誤導的嫌疑。因爲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所以蕅益大師講「信、願、行」這叁個,雖然在性質上是獨立的;但實際操作的時候,這叁個是互相含攝的,信心影響願力,願力也影響信心,信、願、行都互相影響。所…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