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二卷▪P2

  ..续本文上一页说,我现在能够生起戒定慧的正念,但是你这个正念,要透过持戒、修定、修慧,闻、思的修行才能够生起。所以这个正念,也要假藉因缘才生起的,所以它是「无」自「性」。就是它必须等待因缘才生起的,所以它是「无」自「性」。因为它自性空,所以就有四个法,「依止」这个清净心而生起。哪四个法「依止」清净心而生起呢?「无生、无灭、本寂」跟「自性般涅槃」。因为它的本性是清净的、是自性空的,所以我们说它「无生」;因为「无生」,所以它「无灭」,它没有生起,就没有消失;因为它「无灭」,所以它「本寂」,本来就寂静;因为它「本寂」,所以它「自性」就安住在一种不生不灭的「涅槃」:所以这个叫「后后所依止」,就是「后后依止」前前而生起,「自性般涅槃」是依止「本寂」而生起,「本寂」依止「无灭」而生起,「无灭」依止「无生」而生起,「无生」依止自性空而生起。这叫做由于自性空,所以四个法「后后所依止」。前面染净的和合是从作用上来说,这个地方是摄用归体,我们内心的本体是清净的。

  

  这个「清净」的意思是说,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以持戒来对除罪业、以止观来对治心中的颠倒;但是从本体上来说,是没有罪业可得,也没有颠倒可得。没有可得是怎么安立的呢?《涅槃经》上说:「若法先有后无,诸佛菩萨即犯杀罪。」假设我们的罪业本来是有的,烦恼也是真实有、是自性有,那么佛菩萨要我们修学戒定慧,把这个真实有的烦恼罪业消灭,佛菩萨犯了杀罪。因为它本来是有的,你活生生的把它消灭掉,那佛菩萨、所有的修行人,都犯了杀罪了。其实不是。其实是这样子,「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们的心本来是清净的,一念的妄想,就产生了虚妄的烦恼,也产生了虚妄的罪业;但这个烦恼跟罪业,都染污不了我们的自性。虽然不染污,它也的确构成一种如梦如幻的遮障。所以佛菩萨的慈悲,就告诉我们如梦如幻的法门,来消灭如梦如幻的烦恼罪业,结果还它一个本来面目。所以我们修行是干什么呢?就是恢复本来面目。就是说它本来就是清净,不是说它本来是染污的,我们用佛法硬把它扭转成清净,不是这个意思,这叫「自性般涅槃」。就是说,本来是清净的,你本来是大富长者的儿子;你去做乞丐,是因为一念的颠倒,才有乞丐的相貌出现;你虽然做了乞丐,但是你是大富长者儿子的本质没有改变。我们现在打妄想,但是清净的本性没有改变,这个就是所谓的「自性般涅槃」。这个地方,把前面善念、恶念的作用,回归到一念的心性,所谓的自性空,无有少法可得,这个时候叫做「自性般涅槃」。到这个地方,无著菩萨已经把我们凡夫的心,不管它的作用、体性,都作了交代。

  

  己二、辨随决了一切佛言(分三:庚一标二四种; 庚二释四意趣;庚三释四秘密) 庚一、标二四种

  

  这个地方有三段:「一、标二四种;二、释四意趣;三、释四秘密」。我们看总「标」的地方:

  

  复有四种意趣、四种秘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

  

  前面一大段的依显教意、依秘密来说,都是讲到佛法、教法的内容。刚开始,显教为实施权,最后讲到开权显实、染净不二的道理,这个就是约教法的内容。这以下的「四种意趣、四种秘密」,是说明佛陀在演说教法的时候,他所采取的表达方式。他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权法跟实法?是依止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是说明他说法的方式。说法的方式有二大类:一个是「意趣」,一个是「秘密」。什么叫「意趣」呢?天亲菩萨解释说:「先缘此事,后为他说。」先缘,「缘」是攀缘的缘,先缘这件事情;然后再说其他的法,后为他说其他的说法。也就是说,佛陀对于根机比较薄弱的人,先讲这件事情;等到他善根成熟了,再讲其他事情,这叫做「意趣」。从「意趣」当中,成就一种摄受的功德,使令众生未种善根,令种善根;已种善根令增长,乃至于成熟,乃至于脱落,这叫做「意趣」。佛陀的说法,是依止众生的根机,慢慢的施设,叫做「意趣」,「先缘此事,后为他说,故名意趣」。什么叫「秘密」呢?天亲菩萨说:「由此决定,令入圣教,故名秘密。」就是根据这四个法的修学,由此,决定能够悟入到圣教的功德。所以,「意趣」是约着人来说,「秘密」是约着法来说。「意趣」是约着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这个「秘密」,这个法本身的修学有四种次第:一个是约人的善根差别而安立,第二个是约法的浅深来安立,这样子就容易清楚。好,我们看它的内容:

  

  庚二、释四意趣(分二:辛一别释四种;辛二结名意趣) 辛一、别释四种(分四:壬一平等意趣;壬二别时意趣; 壬三别义意趣;壬四补特伽罗意趣)

  

  四意趣者:

  

  「一、平等意趣;二、别时意趣;三、别义意趣;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我们照次第先看第四,因为它由浅到深,是从「补特伽罗意乐意趣」,就是刚开始是成就众生信心的善根。这个「补特伽罗」是讲到凡夫,就着凡夫内心的欢喜,这样的一个目的而安立这个「意趣」。

  

  壬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分二:癸一举事;癸二例余) 癸一、举事

  

  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 谓如为一补特伽罗先赞布施,后还毁訾。

  

  癸二、例余

  

  如于布施,如是尸罗,及一分修,当知亦尔。

  

  佛陀经常对某「一」类善根比较薄弱的众生,他刚刚进入到佛门,佛陀「先赞」叹「布施」的功德:唉呀,你的布施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等到他成就布施以后,佛陀开始诃责布施的不圆满,说:你只有布施是不够的,你还要持戒,乃至忍辱、禅定,等等。这是佛陀摄受众生的方便。再看下一段:「如于布施,如是尸罗,及一分修,当知亦尔。」佛陀对「布施」的法是这样安立,其实对持戒也是这样安立。「如是尸罗」,这个「尸罗」就是持戒,佛陀也是先赞持戒,后还毁訾:佛弟子们!我们只有布施是不够的,进一步还要奉持如来的戒法,成就一种善业力。但是当我们持戒以后,佛陀说:只有持戒是不够的,你内心还有很多的妄想颠倒,持戒只是对治身口的罪业;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妄想颠到,应该修止观。所以佛陀开始诃责持戒的不圆满,乃至于「一分修」。「一分修」是包括人天的善法、二乘的涅槃,这个都是不了义教,叫做「一分修」。其实这个「一分修」,就是少分修,只要不是大乘圆满的功德,都叫做「一分修」。佛陀都是先赞,然后再毁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什么呢?有时候这样讲、有时候那样讲?那是为了成就「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而安立的。就是你度化众生,你要让他一步一步的往前走,先成就众生的信心,「未种善根,令种善根」。第二个信「解」,在解门上、知见上是怎么安立?

  

  壬三、别义意趣

  

  三、别义意趣。谓如说言:若已逢事尔所殑伽河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

  

  众生已经开始能够布施、持戒、忍辱以后,佛陀开始开演甚深的道理。佛陀说:假设有一个佛弟子,他「已」经「逢事」,他能够长时间的恭敬、礼拜、赞叹「殑伽河沙等佛」,这个「殑伽河」就是恒河沙,像恒河沙这么多的「佛」,你才有办法在「大乘」佛「法」的道理当中,得到正确的「解义」,通达胜义谛跟世俗谛的道理,通达三自性的道理。

  

  这个地方我们作一个说明,其实通达大乘的三自性,遍计本空,依他如幻,是不须要去奉事恒河沙佛,那是证悟才须要,解悟是不须要。但是佛陀为什么说一定要这么多呢?是恐怕众生得少为足,鼓励大家常随佛学,不断的进步,所以佛陀作如是说,这是约着别义。别义就是依特别意义的意趣而安立,有鼓励的意思。你一定要供养、礼拜,听闻这么多佛的说法,你才能够在「大乘」佛「法」得到「解义」的。佛陀这样子讲,是约着特别的意义,有鼓励的作用。再看第二段的「别时意趣」。前面是约解,这是约行──广大行。

  

  壬二、别时意趣

  

  二、别时意趣。谓如说言:若诵多宝如来名者, 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

  

  又如说言: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以下的说法是约「别时」,这个「别时」是约着未来的时间安立的。比如说,佛陀曾经在某一部经上「说」:善男子、善女人,只要你至诚的「诵多宝如来」,就能够在「无上菩提」,成就「决定」而不退转。成就无上菩提而不退转,这是初地以上的菩萨,不是你只有诵念就可以;或者佛陀「说」:只要你「发愿」,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当然只有发愿是不够的,还要去持名。这样子讲是约着「别时意趣」。「别时意趣」就是说,你只要不放弃努力,以后会朝这个目标前进,而不是说单单这个法就可以成就。

  

  这一段古德解释说:佛陀是针对一类的懈怠众生,他的心识羸弱,你一开始告诉他:成就佛道要经历三大阿僧祗劫、要广修无量无边的苦行。他心一想:唉呀,原来佛教真的不适合我。那他就退转了。所以佛陀刚开始「别时意趣」,你只要往这个地方走过去,总有一天可以到达目的。所以,我们看《梵网经》:「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你说我发了菩提心,「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这个都是从因中来论果。就是说,只要你不放弃努力,你总有一天可以达到这个境界,但是不表示现在可以,这是约着未来时间的一种鼓励。

  

  

  壬一、平等意趣

  

  一、平等意趣。谓如说言:我昔曾于彼时彼分,即名胜观正等觉者。

  

  前面是信、解、行、证,这个是从果证上来说。这个「平等」是讲自他平等,佛陀有时候说:「我」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地点,也曾经成就佛道,「名」字叫「胜观正等觉者」。这个「胜观」就是毗婆尸如来。事实上…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