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卷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九页。
这一段是讲到我们凡夫的现前一念心识,这个真妄不二的道理。真妄不二,是说我们这一念心跟三宝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正念,这个时候的正念叫做真实的心;但是我们这一念的心跟五欲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也会产生一个心,这是一种妄想的心。真跟妄,其实它的本质是没有差别的,只是从迷悟的角度安立而已。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真实的心是不生灭的,虚妄的心是生灭的,这个应该怎么判断呢?尤其是在很多的经论当中,讲到我们的发心,发菩提心,它说:有些人的菩提心很容易退转,有些人的菩提心不容易退转,就是他当初发心的动机有不同。比如说,有人发心是见佛相好而发心:诶,看到佛菩萨长得很庄严,我也想要成就这个庄严的果报。那这样子就是生灭心,你这个发菩提心有问题。就是说,假设你在修行过程当中,你得不到这样的相好,你就放弃了。有些人是见佛色相而发心,有些人是看到僧团的清净而发心,那要是僧团不清净了,你就退心了。什么叫生灭心?什么叫不生灭心?这是我们很重要的判定的标准。在《楞严经》当中告诉我们一个判断的方法,就是说,什么叫做生灭心呢?就是「离尘无体」,当这个心离开了外境,它就没有自体了,这叫生灭心。比如说,有些人很喜欢吃榴槤。我们心跟榴槤接触的时候,产生一种好乐的心,这个好乐的心是真实、是虚妄呢?你把榴槤的外境消灭以后,这个好乐心也没有了,那这个好乐心是依外境而安立的,离开了尘境没有自体,这叫做生灭心。什么叫做不生灭心呢?就是这个心「离尘有体」,这个心不管外境怎么变化,你的心还是这个心,它不随境而转,离开了外境,它还有自体,这个叫做不生灭心,这样的发心就不可破坏了。这个道理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在佛前发了菩提心,许下我们的誓愿:从今以后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那到底我们这样的誓愿在心中,它的力量是坚固、不坚固,怎么判断呢?假设你当初的发心是缘外境而发心,你看到众生的苦、看到圣教的衰,当然这个发心不错,但这个发心毕竟是缘外境而发心的,这样的发心就比较脆弱;如果你的发心,是真实的从道理上的观照,「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我们这一念心,事实上它是可以成就波罗蜜、成就万德庄严,为什么我要自甘堕落,去起惑造业受苦呢?你透过教理来观心,相信你有成佛的可能性,而你必须有这个责任义务,去开发你内心的功德,这样发心而生起的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不退转的。就是全世界人都不学佛了,就你一个人,你照样学佛。为什么呢?你刚开始的发心,它是向内观照的。所以我们也可以回光返照:我们当初发菩提心的动机,到底它是坚固、不坚固的?是生灭、不生灭的?寂静、不寂静?前面有很多的判断方法,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你要是过去的发心有错误,可以赶快作个修正。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的内心当中,有生灭心跟不生灭心。这当中一个是向外境去攀缘,产生一种影像而发心;一个是向内心去观照,产生一个真理的了知而发心:这个地方是一个判定标准。这二个心,都是你的心创造出来的,所以叫不二。这个地方是把凡夫心的染净相貌作一个说明。
壬二、颂(分五:癸一说无二义;癸二说成三分;癸三说无及 有;癸四说无自性;癸五说成依止) 癸一、说无二义
这个地方是重「颂」,这当中有五科:「一、说无二义;二、说成三分;三、说无及有;四、说无自性;五、说成依止。」我们看第一段:
此中有多颂: 如法实不有,如现非一种, 非法非非法,故说无二义。
这个地方有五个偈颂:第一个偈颂「如法实不有」,这个「法」是遍计执,我们凡夫的妄想。妄想简单的说,就是由外境引生的,这个心是随境转而引生的,所以从真「实」义的角度来看是「不」存在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如现非一种」,这个「现」就是依他起。我们造了很多的业,招感很多的果报,这个因缘法有很多的差别,这个你不能说它没有,这个是存在的法;这遍计执是不存在的。「依他如幻」就是有它的存在性,所以「非法非非法,故说无二义」,这个遍计所执的「非法」是空的,依他起的法是非空的、是有的,所以这二个是「不二」。一个是凡夫依他起的心,一个是妄想心;一个是因缘有,一个是颠倒有:所以是不二。
癸二、说成三分
依一分开显,或有或非有, 依二分说言,非有非非有。
假设我们以这一念凡夫的心去观察,我们只是就着它的一部分,偏重「一」部「分」来说明。我们这一念心有可能是「有」,它有它的正念,有它善根生起种种戒定慧相应的正念,这个应该说是有,它有真实体性的,它的确能够创造真实功德的。但是我们这一念心,从「一」部「分」来说,也可能是「非有」,有很多的妄想,捏造很多的妄想,这个是「非有」。如果从比较中道的「二分」来说,它是亦「有」亦「非有」,它有时候是妄想,有时候是真实的。就是说这个心,看你从什么角度来说明。比如我们说一个人,世间上的人,如果我们讲真妄不二,每一个人你也可以说他是好人、你也可以说他是坏人,看什么角度。如果从「一分」的角度:诶,再坏的人,他内心当中,一定曾经有起过善念,他看到三宝的佛像,一个合掌,这也是种善念,我们就着这个善念说:诶,他这个时候扮演好人的角色。只要是凡夫,再好的人,他也一定起过烦恼,那我们说:在这个时空当中,他扮演的是一个坏人的角色。所以从单「一分」来说,他有时候是好人、有时候是坏人。那从「二分」来说呢?我们应该说他是亦好人、亦坏人,这道理就是这样。
有时候,我们对内心了解得更透彻,人跟人之间就会多一分的包容。就是说,其实你说这个人是好、是坏,你很难讲,他就是真妄和合,我们要能够欣赏他的优点,包容他的缺点,那人跟人之间就容易相处。因为人不可能完全是好的,不可能,否则他就是佛了。所以在僧团当中,佛陀要我们尽量避免去说四众过,就是说其实你要挑剔,每一个人都有过失,因为他有遍计执、他也有圆成实,这二个念头都同居一念,看你是从什么角度去开演。所以,假设是从一分来开演的话,我们的凡夫的心,有可能是善、有可能是恶;从二分来说,它是亦善、亦恶,就是这个道理。看「癸三、说无及有」,把前面的偈颂作一个总结:
癸三、说无及有
如显现非有,是故说为无, 由如是显现,是故说为有。
前面是讲我们心有杂染的心、有清净的心,到底哪一个心是真实的呢?这个地方作一个说明。「如显现」,这个是妄想所「显现」,是「非有」的,因为妄想只要透过智慧的观照就消失了,所以这个妄想是虚妄性的,这个是讲到妄想是虚妄。第二个「由如是显现,是故说为有」,我们心中的正念,只要我们肯修学,它会不断不断的增长广大,而且这个正念不会被妄想所破坏,所以它是真实有。前面把心分成二类:一个妄想心,一个正念心;这个地方就进一步说,妄想是虚妄的,这个正念是真实的,是光明能够破除黑暗,把前面的真妄和合体,作一个总结。
癸四、说无自性
自然自体无,自性不坚住, 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性。
这个地方讲依他起是「无自性」的道理。我们前面讲
到凡夫的心,所谓依他起「自性」,我们一般说是现前一念心识,这一念心识它是具足善恶的,有时候生起善念、有时候生起恶念,而善念是真实的,恶念是虚妄的。但这个地方,我们讲心具足善恶的时候,论主恐怕我们生起自性执,所以把这个作用会归到本体,把这个善恶的念头,会归到一念心性的本体,其实不管善恶都是「无自性」的。这个地方是摄用归体。「自然自体无,自性不坚住」,天亲菩萨解释这个地方,有三段:第一段叫「自然无」。「自然无」是指未来的心,我们未来的一念明了心识,是不可得的,因为它还没有生起,还没有等待因缘,所以它还没有生起,未来心不可得,叫「自然无」。「自体无」是过去心不可得,就是我们还没有学佛之前,虽然起惑造业,造了很多的烦恼,但是它的因缘已经消失,这自体是不存在了,所以过去心也不可得。「自性不坚住」,这个是讲现在心不可得,我们这一念心,不管是善念恶念,它也是剎那剎那生灭的,从现在来观察,它也是自性空。所以这个地方,是把一切法的善恶摄用归本,其实它的自性都是空寂的: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这个是讲依他起。第二段讲遍计执。「如执取不有」,我们内心当中去执取我执、法执的影像,这个体相皆空,所以说「故许无自性」,一切法是自性空。
这个地方,智者大师讲到一个观念,他的空、假、中三观,空观是照真谛,假观照俗谛。他的假观就是本文说的:我们一念具足善恶的心念,通十法界。但是他讲假观的时候,强调一个观念,说:我们这一念心具足善恶,是依止无生的道理来安立的,因为「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依无生理而安立性具的思想。所以我们前面讲到,我们心是真妄的和合体;但是你要知道,其实真妄的和合体是约作用来说。作用当中,我们可以生起善念、恶念;但是从本体上说,它都是自性空的。所以这个地方,把善恶的心念会归到本体,是空寂的,是这个意思,恐怕我们生起自性执。
癸五、说成依止
由无性故成,后后所依止, 无生灭本寂,自性般涅槃。
这个地方,把我们自心本体的相貌,再开演出四个法。因为我们这一念心是「无」自「性」的,什么叫有自性呢?这个法它不需要因缘就能够存在。比如…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