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二卷

  第叁二卷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九頁。

  

  這一段是講到我們凡夫的現前一念心識,這個真妄不二的道理。真妄不二,是說我們這一念心跟叁寶的境界接觸的時候,會産生一個正念,這個時候的正念叫做真實的心;但是我們這一念的心跟五欲的境界接觸的時候,也會産生一個心,這是一種妄想的心。真跟妄,其實它的本質是沒有差別的,只是從迷悟的角度安立而已。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真實的心是不生滅的,虛妄的心是生滅的,這個應該怎麼判斷呢?尤其是在很多的經論當中,講到我們的發心,發菩提心,它說:有些人的菩提心很容易退轉,有些人的菩提心不容易退轉,就是他當初發心的動機有不同。比如說,有人發心是見佛相好而發心:诶,看到佛菩薩長得很莊嚴,我也想要成就這個莊嚴的果報。那這樣子就是生滅心,你這個發菩提心有問題。就是說,假設你在修行過程當中,你得不到這樣的相好,你就放棄了。有些人是見佛色相而發心,有些人是看到僧團的清淨而發心,那要是僧團不清淨了,你就退心了。什麼叫生滅心?什麼叫不生滅心?這是我們很重要的判定的標准。在《楞嚴經》當中告訴我們一個判斷的方法,就是說,什麼叫做生滅心呢?就是「離塵無體」,當這個心離開了外境,它就沒有自體了,這叫生滅心。比如說,有些人很喜歡吃榴槤。我們心跟榴槤接觸的時候,産生一種好樂的心,這個好樂的心是真實、是虛妄呢?你把榴槤的外境消滅以後,這個好樂心也沒有了,那這個好樂心是依外境而安立的,離開了塵境沒有自體,這叫做生滅心。什麼叫做不生滅心呢?就是這個心「離塵有體」,這個心不管外境怎麼變化,你的心還是這個心,它不隨境而轉,離開了外境,它還有自體,這個叫做不生滅心,這樣的發心就不可破壞了。這個道理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在佛前發了菩提心,許下我們的誓願:從今以後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那到底我們這樣的誓願在心中,它的力量是堅固、不堅固,怎麼判斷呢?假設你當初的發心是緣外境而發心,你看到衆生的苦、看到聖教的衰,當然這個發心不錯,但這個發心畢竟是緣外境而發心的,這樣的發心就比較脆弱;如果你的發心,是真實的從道理上的觀照,「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我們這一念心,事實上它是可以成就波羅蜜、成就萬德莊嚴,爲什麼我要自甘墮落,去起惑造業受苦呢?你透過教理來觀心,相信你有成佛的可能性,而你必須有這個責任義務,去開發你內心的功德,這樣發心而生起的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是不退轉的。就是全世界人都不學佛了,就你一個人,你照樣學佛。爲什麼呢?你剛開始的發心,它是向內觀照的。所以我們也可以回光返照:我們當初發菩提心的動機,到底它是堅固、不堅固的?是生滅、不生滅的?寂靜、不寂靜?前面有很多的判斷方法,其實就是這個道理。當然你要是過去的發心有錯誤,可以趕快作個修正。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的內心當中,有生滅心跟不生滅心。這當中一個是向外境去攀緣,産生一種影像而發心;一個是向內心去觀照,産生一個真理的了知而發心:這個地方是一個判定標准。這二個心,都是你的心創造出來的,所以叫不二。這個地方是把凡夫心的染淨相貌作一個說明。

  

  壬二、頌(分五:癸一說無二義;癸二說成叁分;癸叁說無及 有;癸四說無自性;癸五說成依止) 癸一、說無二義

  

  這個地方是重「頌」,這當中有五科:「一、說無二義;二、說成叁分;叁、說無及有;四、說無自性;五、說成依止。」我們看第一段:

  

  此中有多頌: 如法實不有,如現非一種, 非法非非法,故說無二義。

  

  這個地方有五個偈頌:第一個偈頌「如法實不有」,這個「法」是遍計執,我們凡夫的妄想。妄想簡單的說,就是由外境引生的,這個心是隨境轉而引生的,所以從真「實」義的角度來看是「不」存在的,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如現非一種」,這個「現」就是依他起。我們造了很多的業,招感很多的果報,這個因緣法有很多的差別,這個你不能說它沒有,這個是存在的法;這遍計執是不存在的。「依他如幻」就是有它的存在性,所以「非法非非法,故說無二義」,這個遍計所執的「非法」是空的,依他起的法是非空的、是有的,所以這二個是「不二」。一個是凡夫依他起的心,一個是妄想心;一個是因緣有,一個是顛倒有:所以是不二。

  

  癸二、說成叁分

  

  依一分開顯,或有或非有, 依二分說言,非有非非有。

  

  假設我們以這一念凡夫的心去觀察,我們只是就著它的一部分,偏重「一」部「分」來說明。我們這一念心有可能是「有」,它有它的正念,有它善根生起種種戒定慧相應的正念,這個應該說是有,它有真實體性的,它的確能夠創造真實功德的。但是我們這一念心,從「一」部「分」來說,也可能是「非有」,有很多的妄想,捏造很多的妄想,這個是「非有」。如果從比較中道的「二分」來說,它是亦「有」亦「非有」,它有時候是妄想,有時候是真實的。就是說這個心,看你從什麼角度來說明。比如我們說一個人,世間上的人,如果我們講真妄不二,每一個人你也可以說他是好人、你也可以說他是壞人,看什麼角度。如果從「一分」的角度:诶,再壞的人,他內心當中,一定曾經有起過善念,他看到叁寶的佛像,一個合掌,這也是種善念,我們就著這個善念說:诶,他這個時候扮演好人的角色。只要是凡夫,再好的人,他也一定起過煩惱,那我們說:在這個時空當中,他扮演的是一個壞人的角色。所以從單「一分」來說,他有時候是好人、有時候是壞人。那從「二分」來說呢?我們應該說他是亦好人、亦壞人,這道理就是這樣。

  

  有時候,我們對內心了解得更透徹,人跟人之間就會多一分的包容。就是說,其實你說這個人是好、是壞,你很難講,他就是真妄和合,我們要能夠欣賞他的優點,包容他的缺點,那人跟人之間就容易相處。因爲人不可能完全是好的,不可能,否則他就是佛了。所以在僧團當中,佛陀要我們盡量避免去說四衆過,就是說其實你要挑剔,每一個人都有過失,因爲他有遍計執、他也有圓成實,這二個念頭都同居一念,看你是從什麼角度去開演。所以,假設是從一分來開演的話,我們的凡夫的心,有可能是善、有可能是惡;從二分來說,它是亦善、亦惡,就是這個道理。看「癸叁、說無及有」,把前面的偈頌作一個總結:

  

  癸叁、說無及有

  

  如顯現非有,是故說爲無, 由如是顯現,是故說爲有。

  

  前面是講我們心有雜染的心、有清淨的心,到底哪一個心是真實的呢?這個地方作一個說明。「如顯現」,這個是妄想所「顯現」,是「非有」的,因爲妄想只要透過智慧的觀照就消失了,所以這個妄想是虛妄性的,這個是講到妄想是虛妄。第二個「由如是顯現,是故說爲有」,我們心中的正念,只要我們肯修學,它會不斷不斷的增長廣大,而且這個正念不會被妄想所破壞,所以它是真實有。前面把心分成二類:一個妄想心,一個正念心;這個地方就進一步說,妄想是虛妄的,這個正念是真實的,是光明能夠破除黑暗,把前面的真妄和合體,作一個總結。

  

  癸四、說無自性

  

  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 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

  

  這個地方講依他起是「無自性」的道理。我們前面講

  

  到凡夫的心,所謂依他起「自性」,我們一般說是現前一念心識,這一念心識它是具足善惡的,有時候生起善念、有時候生起惡念,而善念是真實的,惡念是虛妄的。但這個地方,我們講心具足善惡的時候,論主恐怕我們生起自性執,所以把這個作用會歸到本體,把這個善惡的念頭,會歸到一念心性的本體,其實不管善惡都是「無自性」的。這個地方是攝用歸體。「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天親菩薩解釋這個地方,有叁段:第一段叫「自然無」。「自然無」是指未來的心,我們未來的一念明了心識,是不可得的,因爲它還沒有生起,還沒有等待因緣,所以它還沒有生起,未來心不可得,叫「自然無」。「自體無」是過去心不可得,就是我們還沒有學佛之前,雖然起惑造業,造了很多的煩惱,但是它的因緣已經消失,這自體是不存在了,所以過去心也不可得。「自性不堅住」,這個是講現在心不可得,我們這一念心,不管是善念惡念,它也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從現在來觀察,它也是自性空。所以這個地方,是把一切法的善惡攝用歸本,其實它的自性都是空寂的: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這個是講依他起。第二段講遍計執。「如執取不有」,我們內心當中去執取我執、法執的影像,這個體相皆空,所以說「故許無自性」,一切法是自性空。

  

  這個地方,智者大師講到一個觀念,他的空、假、中叁觀,空觀是照真谛,假觀照俗谛。他的假觀就是本文說的:我們一念具足善惡的心念,通十法界。但是他講假觀的時候,強調一個觀念,說:我們這一念心具足善惡,是依止無生的道理來安立的,因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依無生理而安立性具的思想。所以我們前面講到,我們心是真妄的和合體;但是你要知道,其實真妄的和合體是約作用來說。作用當中,我們可以生起善念、惡念;但是從本體上說,它都是自性空的。所以這個地方,把善惡的心念會歸到本體,是空寂的,是這個意思,恐怕我們生起自性執。

  

  癸五、說成依止

  

  由無性故成,後後所依止, 無生滅本寂,自性般涅槃。

  

  這個地方,把我們自心本體的相貌,再開演出四個法。因爲我們這一念心是「無」自「性」的,什麼叫有自性呢?這個法它不需要因緣就能夠存在。比如…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