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我現在能夠生起戒定慧的正念,但是你這個正念,要透過持戒、修定、修慧,聞、思的修行才能夠生起。所以這個正念,也要假藉因緣才生起的,所以它是「無」自「性」。就是它必須等待因緣才生起的,所以它是「無」自「性」。因爲它自性空,所以就有四個法,「依止」這個清淨心而生起。哪四個法「依止」清淨心而生起呢?「無生、無滅、本寂」跟「自性般涅槃」。因爲它的本性是清淨的、是自性空的,所以我們說它「無生」;因爲「無生」,所以它「無滅」,它沒有生起,就沒有消失;因爲它「無滅」,所以它「本寂」,本來就寂靜;因爲它「本寂」,所以它「自性」就安住在一種不生不滅的「涅槃」:所以這個叫「後後所依止」,就是「後後依止」前前而生起,「自性般涅槃」是依止「本寂」而生起,「本寂」依止「無滅」而生起,「無滅」依止「無生」而生起,「無生」依止自性空而生起。這叫做由于自性空,所以四個法「後後所依止」。前面染淨的和合是從作用上來說,這個地方是攝用歸體,我們內心的本體是清淨的。
這個「清淨」的意思是說,我們剛開始的時候,以持戒來對除罪業、以止觀來對治心中的顛倒;但是從本體上來說,是沒有罪業可得,也沒有顛倒可得。沒有可得是怎麼安立的呢?《涅槃經》上說:「若法先有後無,諸佛菩薩即犯殺罪。」假設我們的罪業本來是有的,煩惱也是真實有、是自性有,那麼佛菩薩要我們修學戒定慧,把這個真實有的煩惱罪業消滅,佛菩薩犯了殺罪。因爲它本來是有的,你活生生的把它消滅掉,那佛菩薩、所有的修行人,都犯了殺罪了。其實不是。其實是這樣子,「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的心本來是清淨的,一念的妄想,就産生了虛妄的煩惱,也産生了虛妄的罪業;但這個煩惱跟罪業,都染汙不了我們的自性。雖然不染汙,它也的確構成一種如夢如幻的遮障。所以佛菩薩的慈悲,就告訴我們如夢如幻的法門,來消滅如夢如幻的煩惱罪業,結果還它一個本來面目。所以我們修行是幹什麼呢?就是恢複本來面目。就是說它本來就是清淨,不是說它本來是染汙的,我們用佛法硬把它扭轉成清淨,不是這個意思,這叫「自性般涅槃」。就是說,本來是清淨的,你本來是大富長者的兒子;你去做乞丐,是因爲一念的顛倒,才有乞丐的相貌出現;你雖然做了乞丐,但是你是大富長者兒子的本質沒有改變。我們現在打妄想,但是清淨的本性沒有改變,這個就是所謂的「自性般涅槃」。這個地方,把前面善念、惡念的作用,回歸到一念的心性,所謂的自性空,無有少法可得,這個時候叫做「自性般涅槃」。到這個地方,無著菩薩已經把我們凡夫的心,不管它的作用、體性,都作了交代。
己二、辨隨決了一切佛言(分叁:庚一標二四種; 庚二釋四意趣;庚叁釋四秘密) 庚一、標二四種
這個地方有叁段:「一、標二四種;二、釋四意趣;叁、釋四秘密」。我們看總「標」的地方:
複有四種意趣、四種秘密,一切佛言,應隨決了。
前面一大段的依顯教意、依秘密來說,都是講到佛法、教法的內容。剛開始,顯教爲實施權,最後講到開權顯實、染淨不二的道理,這個就是約教法的內容。這以下的「四種意趣、四種秘密」,是說明佛陀在演說教法的時候,他所采取的表達方式。他是用什麼方式來表達權法跟實法?是依止什麼方式來表達?這是說明他說法的方式。說法的方式有二大類:一個是「意趣」,一個是「秘密」。什麼叫「意趣」呢?天親菩薩解釋說:「先緣此事,後爲他說。」先緣,「緣」是攀緣的緣,先緣這件事情;然後再說其他的法,後爲他說其他的說法。也就是說,佛陀對于根機比較薄弱的人,先講這件事情;等到他善根成熟了,再講其他事情,這叫做「意趣」。從「意趣」當中,成就一種攝受的功德,使令衆生未種善根,令種善根;已種善根令增長,乃至于成熟,乃至于脫落,這叫做「意趣」。佛陀的說法,是依止衆生的根機,慢慢的施設,叫做「意趣」,「先緣此事,後爲他說,故名意趣」。什麼叫「秘密」呢?天親菩薩說:「由此決定,令入聖教,故名秘密。」就是根據這四個法的修學,由此,決定能夠悟入到聖教的功德。所以,「意趣」是約著人來說,「秘密」是約著法來說。「意趣」是約著衆生的根機而安立的;這個「秘密」,這個法本身的修學有四種次第:一個是約人的善根差別而安立,第二個是約法的淺深來安立,這樣子就容易清楚。好,我們看它的內容:
庚二、釋四意趣(分二:辛一別釋四種;辛二結名意趣) 辛一、別釋四種(分四:壬一平等意趣;壬二別時意趣; 壬叁別義意趣;壬四補特伽羅意趣)
四意趣者:
「一、平等意趣;二、別時意趣;叁、別義意趣;四、補特伽羅意樂意趣。」我們照次第先看第四,因爲它由淺到深,是從「補特伽羅意樂意趣」,就是剛開始是成就衆生信心的善根。這個「補特伽羅」是講到凡夫,就著凡夫內心的歡喜,這樣的一個目的而安立這個「意趣」。
壬四、補特伽羅意樂意趣(分二:癸一舉事;癸二例余) 癸一、舉事
四、補特伽羅意樂意趣。 謂如爲一補特伽羅先贊布施,後還毀訾。
癸二、例余
如于布施,如是屍羅,及一分修,當知亦爾。
佛陀經常對某「一」類善根比較薄弱的衆生,他剛剛進入到佛門,佛陀「先贊」歎「布施」的功德:唉呀,你的布施能夠成就安樂的果報。等到他成就布施以後,佛陀開始诃責布施的不圓滿,說:你只有布施是不夠的,你還要持戒,乃至忍辱、禅定,等等。這是佛陀攝受衆生的方便。再看下一段:「如于布施,如是屍羅,及一分修,當知亦爾。」佛陀對「布施」的法是這樣安立,其實對持戒也是這樣安立。「如是屍羅」,這個「屍羅」就是持戒,佛陀也是先贊持戒,後還毀訾:佛弟子們!我們只有布施是不夠的,進一步還要奉持如來的戒法,成就一種善業力。但是當我們持戒以後,佛陀說:只有持戒是不夠的,你內心還有很多的妄想顛倒,持戒只是對治身口的罪業;蘊藏在內心深處的妄想顛到,應該修止觀。所以佛陀開始诃責持戒的不圓滿,乃至于「一分修」。「一分修」是包括人天的善法、二乘的涅槃,這個都是不了義教,叫做「一分修」。其實這個「一分修」,就是少分修,只要不是大乘圓滿的功德,都叫做「一分修」。佛陀都是先贊,然後再毀訾。這樣做的目的是爲什麼呢?有時候這樣講、有時候那樣講?那是爲了成就「補特伽羅意樂意趣」而安立的。就是你度化衆生,你要讓他一步一步的往前走,先成就衆生的信心,「未種善根,令種善根」。第二個信「解」,在解門上、知見上是怎麼安立?
壬叁、別義意趣
叁、別義意趣。謂如說言:若已逢事爾所殑伽河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義。
衆生已經開始能夠布施、持戒、忍辱以後,佛陀開始開演甚深的道理。佛陀說:假設有一個佛弟子,他「已」經「逢事」,他能夠長時間的恭敬、禮拜、贊歎「殑伽河沙等佛」,這個「殑伽河」就是恒河沙,像恒河沙這麼多的「佛」,你才有辦法在「大乘」佛「法」的道理當中,得到正確的「解義」,通達勝義谛跟世俗谛的道理,通達叁自性的道理。
這個地方我們作一個說明,其實通達大乘的叁自性,遍計本空,依他如幻,是不須要去奉事恒河沙佛,那是證悟才須要,解悟是不須要。但是佛陀爲什麼說一定要這麼多呢?是恐怕衆生得少爲足,鼓勵大家常隨佛學,不斷的進步,所以佛陀作如是說,這是約著別義。別義就是依特別意義的意趣而安立,有鼓勵的意思。你一定要供養、禮拜,聽聞這麼多佛的說法,你才能夠在「大乘」佛「法」得到「解義」的。佛陀這樣子講,是約著特別的意義,有鼓勵的作用。再看第二段的「別時意趣」。前面是約解,這是約行──廣大行。
壬二、別時意趣
二、別時意趣。謂如說言:若誦多寶如來名者, 便于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決定。
又如說言:由唯發願,便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以下的說法是約「別時」,這個「別時」是約著未來的時間安立的。比如說,佛陀曾經在某一部經上「說」:善男子、善女人,只要你至誠的「誦多寶如來」,就能夠在「無上菩提」,成就「決定」而不退轉。成就無上菩提而不退轉,這是初地以上的菩薩,不是你只有誦念就可以;或者佛陀「說」:只要你「發願」,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當然只有發願是不夠的,還要去持名。這樣子講是約著「別時意趣」。「別時意趣」就是說,你只要不放棄努力,以後會朝這個目標前進,而不是說單單這個法就可以成就。
這一段古德解釋說:佛陀是針對一類的懈怠衆生,他的心識羸弱,你一開始告訴他:成就佛道要經曆叁大阿僧祗劫、要廣修無量無邊的苦行。他心一想:唉呀,原來佛教真的不適合我。那他就退轉了。所以佛陀剛開始「別時意趣」,你只要往這個地方走過去,總有一天可以到達目的。所以,我們看《梵網經》:「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你說我發了菩提心,「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這個都是從因中來論果。就是說,只要你不放棄努力,你總有一天可以達到這個境界,但是不表示現在可以,這是約著未來時間的一種鼓勵。
壬一、平等意趣
一、平等意趣。謂如說言:我昔曾于彼時彼分,即名勝觀正等覺者。
前面是信、解、行、證,這個是從果證上來說。這個「平等」是講自他平等,佛陀有時候說:「我」在某一個「時」間、某一個地點,也曾經成就佛道,「名」字叫「勝觀正等覺者」。這個「勝觀」就是毗婆屍如來。事實上…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